专栏名称: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岛晨报  ·  密密麻麻!大连一海滨出现大量… ·  2 天前  
观察者网  ·  "中美同日宣布新突破,高下立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写文章必须会讲故事,讲故事把握一个原则就行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 简书  ·  · 2017-09-27 23:14

正文

01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表达,想对别人有所触动,但别人就是不为所动?

比如想苦口婆心找别人谈一些话,或者制作了40页的PPT希望推动一个项目,别人听后依然毫无感受。

你甚至抱怨是这在对牛弹琴。但实际上,这是你自己的说服效力出了问题。


来看看高手是怎么做的:

有一次,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街上散步,看见一位盲人身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乞讨!”

可是路人都像没看见一样匆匆而过。很长时间,盲人手中乞讨用的破盆子里还是没有一毛钱。

拜伦走上前去,在盲人的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


一句话的小故事,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心,过路人纷纷伸出援助的手。

这就是高手的做法,通常会采取一种较高的说服效力。


02

什么是说服效力呢?

亚里士多德有个理论,他说想要说服别人,你得提供三个东西。

第一个叫“Ethos”,是指信任感。 通常就是彰显自己有什么权威,比如“我是什么专家”,“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第二个叫“Logos”,也就是逻辑。 就是理论推理和证据支持,比如“据什么数据统计”。

第三个叫“Pathos”,是感情和同情心 ,也就是用讲故事的方法去打动别人。

其中, “Ethos”信任 的说服效力大致只有10%,而 “Logos”逻辑 的说服力是25%左右, “Pathos”感情和同情心 的说服效率至少在65%以上。

仔细想想,多数人所谓的道理,可能只是停留在第一种“Ethos”(我就是比你懂),这是很难引起别人感受的。

想想你小时候,你是更愿意被你爸叫到书桌前,给你闹嗑半小时的人生道理?还是坐在满天繁星的院子里,听外婆讲故事呢?


最高的说服效力,当然是利用故事来讲一件事。

这篇文章,我们不妨Get到这个技巧,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手段,提升你的说服效力。


03

很多人都没有形成讲故事的习惯,认为这可能需要表达上的天赋。

但实际上,讲一个故事比你想象要简单很多,掌握了技巧,人人都可以讲故事。

就像做一道菜,看了菜谱以后,就发现完全可以按流程进行,而且效果也肯定八九不离十。


这需要你稍微深入理解,一个故事是如何产出的。

一台汽车,是由引擎、车身和其它各部分组成的; 一个故事,也是由“故事引擎”以及其它细节所组成。

我们实际需要做的,只需要把握这个“故事引擎”的原则即可。


比如《指环王》的故事引擎就是”正派对抗反派“和”一群人历经磨难终成正果“。

而《当幸福来敲门》的故事引擎就是”努力终有所报”。

故事引擎通常都是那些非常简单的逻辑,但大家就是喜欢。稍微变化一些细节,我们也百看不厌。


在这里,道长挑选最常见、最吸引人的三个“故事引擎”,详细介绍在具体场合,你如何去设计自己的故事:

1、出租车的故事,“正派对抗反派”。 介绍新项目的时候最为适用。

2、奶酪店的故事,“坚持就是胜利”。 介绍自己经历。

3、犹太人的故事,“拟物化”。 把难懂、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04 出租车的故事

最百用不厌的故事引擎就是 “正派对抗反派” 。如果你介绍自己一个项目时,这种逻辑简单的故事,大家通常都非常喜欢。


有一个在硅谷因为融资获利了几百万美元的年轻人,带领7位员工去法国巴黎度假。

在离凯旋门不远的地方,他们准备打出租车回酒店,但整整三十分钟也没有等到一辆空车。

终于有辆出租车载他们过,司机满手刺青,长得十分凶悍。把他们带到城里,兜了一个大圈。

他们发生了口角,司机居然直接把车门锁上,不让他们下车。

这位有钱的年轻人终于忍无可忍了,回到酒店后,发誓要颠覆全世界的出租车行业。

他就是Uber的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

这正是最百用不厌的故事引擎, “正派对抗反派”

在卡兰尼克的描述中,反派就是“一个叫出租车的混蛋”。

正派的诞生正是为了消灭这个“混蛋”而来,尽管历经政府干预,推广乏力等诸多磨难,Uber在短短几年时间,总算基本战胜“反派”,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出行生活。


所以,在多数项目介绍中,设置一个反派,然后讲一个你的正派如何战胜或将来即将战胜的故事,这是大家都喜欢的模式。

比如Google的商业故事中, “缺乏信息获取渠道” 就是反派,为用户提供 “应有尽有的信息和链接” 就是正派。

再比如微信的故事中, “昂贵的短信” 就是反派,必然被 “免费的语音、信息” 等正派击败。


05 奶酪店的故事

如果你在某个场合需要介绍自己的经历,记住一个故事引擎,“坚持就是胜利”。

尽管这个故事老掉牙了,但包装成你自己的角色,别人也依然喜欢听。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有一次去英国出差,在伦敦最繁华的地段,看见在很多名牌店的中间,竟然夹着一个非常小的在卖最便宜的奶酪的店铺。

他很好奇地走了进去,看见有位胡子拉渣的老头的整理奶酪,店内的奶酪香味不断扑鼻袭来。

他问到:“老先生,这里是黄金地段,寸土寸金之地,您在此开店卖奶酪,赚的钱够付这里的房租吗?”


老者向他微笑着告诉他:

“年轻人,这条街上所有你看见的豪华店铺基本都是我们家的地产。

我的爷爷曾经靠卖奶酪起家,就在这里开了店铺。后来旁边的店铺全部垮掉了,我们就不断把店铺买入。

但是我们一直在卖奶酪,包括我的儿子和孙子,他们都喜欢卖奶酪。”

这就是”坚持就是胜利“,一直坚持做自己的事,做起来其实很容易。一直看着别人坚持一件事,看起来却很难。


人们总是很推崇坚持很久的故事,比如日本匠人,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做寿司就是70年。

再比如《当幸福来敲门》,里面每一张账单都让观众也随之心惊动魄,看到威尔史密斯坚持下来,生活得到改善,观众就非常开心了。

这是因为我们通常对于成功的理解,都是在一个简单维度下。相比那些复杂的原因,大家更愿意去相信“坚持就是胜利”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06 犹太人的故事

有时候你不得不面临一种情况,向别人讲清楚一件复杂抽象的事情,这时候需要用到, “拟物化”。

比如我们这篇文章所说的这件事,故事为什么比理论更好呢?


你可以看看犹太人是怎么说的,他们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真理”来到村里,一丝不挂,所有人都很害怕它,不敢直视。

后来,智慧老人把“真理”请回家里,给它披上衣服。这个时候,真理就化名“故事”。

“故事”走到村里,所有人都很喜欢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