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领导说,我们现在都要做‘快递小哥’。不要等着小企业上门,要主动上门去服务。”一位沪上银行客户经理如此形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
实际上,这已经是沪上整个银行业的工作状态。上海银行黄浦支行副行长介绍,他们的客户经理,每周至少要跑6家企业,其中必须有一家是新客户。“但大家跑企业的次数其实要远远超过这一数字。有时候你碰不到负责人,有时候可能对方也暂时没有贷款需求,需要一遍一遍反复去跑。”
下苦功,沉下去,这是上海解决普惠难题的思路之一。
普惠难做,难就难在一个“普”字。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几乎遍布各地,很多企业主,根本不清楚银行的政策和产品,有需求也不知道该找谁,或者怎么找。过去,不少银行人不愿意在这上面花力气。“因为你做100家普惠客户,从回报上来说还不如做一家大客户,而你花的力气却是几倍甚至几十倍。从风控角度而言,大客户还更安全,不容易有坏账。”上述客户经理解释。
然而面对如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这份苦功,不得不下。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是扩大就业、繁荣市场、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那句形容中小微企业的“五六七八九”(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显示出这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
另一方面,如今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而一个个初创期的科技企业,都是风起于青萍之末,只有关键时刻加大扶持,才能不错过千里马。
好在,狠下苦功的上海,已经把一道多选题,摆在了缺少资金的中小微企业主面前。
他们可以扫描上海各区“千企万户大走访”的二维码,在线填写提交融资需求,很快就会有银行前来联系落实。
这个二维码背后,是上海正在推进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这一机制发动银行全面排摸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动资金精准直达小微企业。
一家一家跑,一笔一笔放。以“宇宙行”为例,小微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以来,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已经走访了5200户小微企业,其中4063户已获得授信支持,累计授信金额超15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超120亿元。
他们也可以去到上海各区的融资服务中心,面对面沟通需求。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16+N”(16个区和N个重点产业园区)的融资服务中心体系。中心同步推进“两类模式”,一类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开设融资服务专窗,一类在重要产业园区开辟专属物理空间。
比如在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醒目的融资服务中心专窗,每天都有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在那里虚位以待。目前已有24家银行实施专窗轮值服务,为各类企业提供便利化的“一站式”融资服务。
他们还可以到随申办企业云APP上,寻找专属的普惠金融顾问线上咨询,并约时间请他们来企业“线下会诊”。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上海已经形成了一支总数近千人的普惠金融顾问队伍,包括44家金融机构的262名普惠金融顾问和228支专业服务团队。
顾问不仅在线上值守,还通过各区线下的服务枢纽深入企业一线,提供金融问诊、融资规划、上市辅导等金融咨询和专业服务。2024年以来,上海各区已经举办了多场普惠金融顾问融资畅通系列活动,为一大批中小微企业解决了金融难题。
显然,随着政府监管的大力引导和创新,金融机构已经狠下苦功布局普惠。只是,苦功之余,服务想要更进一步,还需要四两拨千斤的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