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上海大都市圈人口总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增速要快于长三角三省一市平均增速。上海大都圈人口总量从2019年的7125万增至2022年的7802万,增长了676.76万,增幅达9.5%,高于三省一市的平均值(4.75%)。与此同时,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占长三角人口比也呈上升趋势,从2019年的31.5%增至2022年的32.93,上升了1.43个百分点。但各城市之间人口增长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上海市的人口从2019年的2428.14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2475.89万人,略增加了47.75万人,增幅为1.97%,增幅较小;苏州市在这四年间人口增长幅度最大,从2019年的1075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1291万人,增加了216.11万人,增幅为20.10%;舟山市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从2019年的117.60万人降至2022年的117.00万人,略微减少了0.6万人,下降0.51%;其他城市如无锡、常州、南通、宁波、湖州和嘉兴都经历了人口的增长,增幅在5.81%到15.65%之间。
表1
2019-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人口总量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2019—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少子老龄化问题突出
上海大都市圈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21.57%,比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22个百分点、2.87个百分点。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19.30%到30.01%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其中,南通的老年人口比重最高,达到30.01%;苏州的老年人口比重最低,为16.96%;上海老年人口占比也处于较高水平,为23.4%。上海大都市圈的各城市的0—14岁少年儿童比重处在9.80%到13.55%之间,整体上相对平衡。苏州的0—14岁少年儿童比重最高,为13.55%;舟山的比重最低,为9.81%。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65.31%到69.63%之间,整体上相对稳定。宁波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为69.63%;南通的比重最低,为59.09%。
表2 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人口结构
注:出生率为户籍人口口径。
数据来源:全国及各省市人口普查公报。
上海大都市圈少子化现象突出。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低于20%,即为少子化。其中,15%—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0—14岁人口占比为11.59%,远低于全国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平均水平,属于超少子化阶段。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0—14岁人口占比均低于15%。其中,上海0—14岁人口占比均最低,为9.8%;舟山为9.81%,略高于上海;苏州和常州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13.55%、13.26%;其余城市均处于10%—13%区间。可见,上海大都市圈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少子化现象。
3.养老机构保障力度强
上海、宁波养老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2020年,上海共有729个养老机构和16.36万张养老机构床位,每百名户籍老年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达3.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数字显示了上海在养老服务方面的较高水平和充足的床位供给。宁波的养老机构床位数达5.1万张,每百名户籍老年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达3.17%。常州、苏州和南通的养老机构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常州拥有121个养老机构和2.51万张床位,苏州拥有170个养老机构和5.54万张床位,南通拥有312个养老机构和5.79万张养老机构床位。这几个城市养老机构床位规模也比较大,但相对老年人口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每百名户籍老年人口养老机构床位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3
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部分城市养老机构及养老床位资源
注:各城市养老机构床位数按照户籍老年人口数计算。
数据来源:2020年全国及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中小学教育资源丰富
上海大都市圈中小学教师资源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至关重要,小学生师比和初中生师比是衡量教育资源丰富程度的重要指标。从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大都市圈小学生师比整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舟山、上海和南通的小学生师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锡、常州小学教师资源也较为丰富,其生师比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州、宁波、湖州和嘉兴的小学生师比较高,小学教师资源相对匮乏。上海大都市圈初中生师比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初中教师资源来看,除常州外,其余城市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舟山最低,其初中生师比为9.14:1;其余城市多处于10.17—11.95:1之间。可见,这些城市初中教师资源较为充裕。
表4 021年上海大都市圈中小学教育资源
数据来源:2021年全国及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医疗资源较为充裕
上海大都市圈每千人床位数相对较低,但每千人医师数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的卫生机构床位数排在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但人均床位数较低,低于全国6.77张/千人。上海大都市圈其他城市的每千人床位数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5.5张/千人以下。除常州、苏州和南通的每千人医师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城市每千人医师数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舟山的每千人医生数最高,意味着该地区的医生资源相对较为充裕。综合来看,上海大都市圈的医疗资源配置总体较为良好。大部分城市的每千人医师数都处于合理的范围内,表明这些城市有较为充裕的医师资源。
表5 2021年上海大都市圈每千人床位数和医生数
数据来源:2021年全国及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社会救助水平领先全国
上海大都市圈社会救助水平全国领先。社会保障标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所制定的最低收入标准。在上海大都市圈的各城市中,最低社会保障标准的差异反映了各地对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的政策和措施。从数据可以看出,上海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拥有最高的最低社会保障标准,每人每月为1420元;其次为宁波,每人每月为1255元;无锡、苏州、嘉兴、湖州、舟山和常州的标准也处于较高水平,每人每月均在1000元及以上;南通最低,每人每月为780元,但仍高于全国每人每月722元的平均标准。
图1 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低保标准
数据来源:民政部网站及2021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居民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上海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84034元;苏州和宁波其次。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其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苏州和宁波也是发达的城市,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较高。南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为59605元,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除舟山外,其余城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嘉兴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46276元;舟山最低,为29724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6 2021年上海大都市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数据来源:民政部网站及2021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01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水平在47%以上。其中上海最高,为88.6%;无锡、苏州城镇化水平也比较高,分别为70.31%、70.07%;宁波、舟山、常州城镇化也处于63%以上;其余城市均在47%以上,都高于全国34.17%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都处于66%以上,均要高于63.89%的全国平均水平。与2010年相比,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湖州提升最为明显,上升了19.29个百分点;上海城镇化水平最高,与10年前相比,上升幅度最小,仅为0.7个百分点;其余城市提升幅度较大,在9%—20%之间。
表7 2010年和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城镇化水平
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社会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
上海大都市圈对社会民生领域投入持续保持增长,尤其在卫生健康、就业保障、养老、教育、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上海大都市圈内各城市积极加大投入,有效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以上海为例,2022年上海为民办实事10方面、30个项目,养老床位、普惠性托育点、平安屋、口袋公园、运动球场、早餐工程示范点、医疗急救(120)分站、“一键叫车”适老服务设备进社区等29个项目已完成。其中,6个养老护幼类项目完成28.5亿元投资,8个公共服务类项目完成16.6亿元投资。7个服务类项目中,除“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因疫情暂停外,其余6个项目均已完成,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
①
。
2022年上海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的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82%、11.95%、11.93%、13.93%,比2021年增长18.3%、8%、9.4%和106.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和卫生健康支出的增速要高于同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常州的卫生健康支出,苏州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南通的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宁波的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湖州的民生改善支出,舟山的城乡社区、卫生健康支出等增速均高于同期各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这表明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在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在持续加大。
表8 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财政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
上海大都市圈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趋于缩小。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处于47%—65%区间。其中,嘉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4.19%;上海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28%。嘉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变化最大,从2021年的62.43%升至2022年的64.19%,上升了1.76个百分点;嘉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变化最小,从46.73%增至47.28%,上升了0.54个百分点。常州、南通、无锡的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变化幅度也比较小,上升了不到1个百分点;其余城市的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变化幅度比较大,变化幅度在1个百分点以上。
图2 2021年和2022年上海大都市圈农村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数据来源:相应年份上海大都市圈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教育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
通过进一步深化教育协同发展,上海大都市圈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这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在跨地区教育合作方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打造了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平台。2020年8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教育部门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明确要推动示范区内职业学校招生入学、学籍管理、教学实施、就业升学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行。在教育培养方面,2021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颁布了《教师一体化培养方案》。该方案围绕资源共享、辐射引领和合作交流三大功能,明确了智库共享、课程共建、轮值主持、名师联训、规培互通、学分互认、品牌联建等7项共建共享发展机制,将优质培育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的3个教师发展培训分中心,协同推进长三角教师培训中心落户示范区。
2.医保异地结算业务深入推进
上海大都市圈是一个高度城市化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人口流动性大,异地就医需求也较为普遍,因此推进医保和异地结算业务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上海先行先试,率先推进实施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实现定点医疗机构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覆盖。2020年,中国进一步扩大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范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医保部门围绕区域就医免备案、经办服务一站式、慢病特病结算通、网上医保在线付、异地审核协同化等五个维度加快推动示范区内医保领域的“同城化”。2022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公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第二批)》,明确推动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截至2022年8月底,上海16个区809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并已覆盖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的11913家医疗机构。长三角异地门诊累计结算1046.57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8.13亿元,占比超过全国异地门诊结算总量的40%
②
。
专栏:“一网通办”迭代升级,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长三角区域内的“一网通办”平台持续迭代升级,让人民群众跨区域生活工作更加便利舒心,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目前,长三角“一网通办”应用于138项政务服务事项或场景,共41个城市跨省份通办,实现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在公共出行方面,长三角区域10城更实现“一码通行”,累计异地乘车超1300万人次。区域内333个图书馆、353个博物馆(含美术馆、文化馆)、657个景区均实现社会保障卡的“一卡通用”。除此以外,长三角区域还率先实现门诊费用直接异地结算,覆盖超10000家医疗机构,累计结算约988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6亿元。
3.公共数据共建共享卓有成效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先后发布了三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共享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涵盖了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文化旅游、公共体育、养老、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综合应用等9大领域,共实现45个公共服务项目的共建共享。公共数据的无差别共享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各地区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共服务需求和优化服务资源,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2022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江苏省大数据管理中心、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正式签订《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合作协议》。协议重点明确了共建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共推跨域一体化应用、共编跨域公共数据标准等三大任务。浙江省嘉善县依托示范区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通过跨省域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以及区块链平台搭建,率先在政务服务领域实现示范区政务服务地图在“浙里办”“智慧吴江”“随申办”多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