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长沙集邮文化传媒
集邮博古今,方寸映天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寒假还有 再去建水游一游 ·  昨天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 寒假还有 再去建水游一游 ·  昨天  
陕西新闻广播  ·  西安新增一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2 天前  
璞缇客精品酒店  ·  瑰丽旗下竟有低于1000,于小众秘境里不输日 ... ·  3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哪吒敖丙“藕饼”大火,“得CP者得天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长沙集邮文化传媒

再遇老同学,回想四十年坚持集邮的生涯

长沙集邮文化传媒  · 公众号  ·  · 2019-12-04 10:48

正文

点击上方 蓝色小字,关注 长沙集邮文化传媒

本文作者: 甲古文

11月13日发此文之时,将作者遗漏,后在其提醒修改之时又误将“古”,写作“骨”,在此深表歉意,今重发此文加以更正,并感谢作者允许转载以及对公众号的关注与指正。




今年春节前,我们一块上小学的同学组建了个微信群。几十年不曾联系都年逾半百同学们兴奋不已,大家相互问候,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同学们相互之间询问工作、家庭和孩子情况,因为其中有些人已经退休,就问起大家彼此业余爱好,同学们是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各有涉列。


笔者询问群里同学们,谁还在集邮?大伙忽然都默不作声了,不一会同学们发来了各种各样表情图标,或惊讶、不解和疑惑中表现出很多人对集邮的概念已经渐行甚远。


上学那会儿收集信销票可是很多同学的最爱,经过岁月的沧桑变化,传统的书信早已被便捷网络所取代,人们都使用手机联系交流了,难怪同学们对收集邮票的往事恍如隔世。


笔者对同学们不集邮了并不感到惊讶,因为身边的邮友与邮票渐行渐远也不在少数。


笔者从中学开始集邮已近四十年了,这其中经历了集邮活动中兴衰起伏,体会集邮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身边一起集邮的邮友随着时间的流逝,像大浪淘沙般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对集邮非常执着骨干的“铁粉”。而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集邮者,大多是看见别人集邮心血来潮参与进来的;也有受朋友集邮影响一块参加活动的;还有些人看见邮票有利可图,抱着“发财”想法而投入其中。最终,都因为集邮环境随社会发展出现很大的变化。


其中一些人选择了放弃或者退出集邮活动,真正持之以恒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当年我们小学一个班近60人,有一大半同学收集邮票,而现在一问,几乎没有人再集邮了。这是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发生转移或者因为邮市多年的不景气所造成,最终半途而废而结果也是大相径庭。.


这些人出现“一曝十寒”和难以持久的原因,就是从集邮伊始就随波逐流缺乏目的性,属于喜欢“凑热闹”的人,再者就是过分注重邮票的经济价值,从而忽略集邮中所蕴含丰富多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集邮活动首先是一种以娱乐休闲为主的业余爱好,怡情、益智、交友、增知在方寸之间博览古今,可谓乐在其中。


集邮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充分发挥邮品对丰富我们文化生活重要性,同时邮票附带有增值储财功能,如果没有理清集邮的主次关系,市场中价格瞬息万变而令人寝食难安,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啊; 还有一些人,认为集邮就是“攒”邮票,起劲卖力地收集,根本不去整理欣赏,当然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


重集轻研,长此以往兴趣锐减在所难免也很难坚持下来。再就是集邮贪大求全,没有规划个人收集范围。



只有确立自己集邮之中目标,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量力而行,审时度势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邮品和专题,否则漫无目的收集只能前功尽弃。


而那些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坚持集邮的,首先就是以“方寸之间”的艺术之美陶冶情操,在邮票之中领略大千世界。


通过对邮品的收集同时进行整理和研究,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同时提高了艺术修养,增长了相关知识,这才是快乐集邮坚持不懈的根本动力。


笔者在几十年的集邮活动中从开始的泛泛收集,在逐步积累邮品后整理欣赏之中,充分发挥个人舞文弄墨的特点,使集邮与写作相结合,在邮资票品的欣赏中整理集邮故事,写成邮文与邮友们进行分享。


每当收到样报刊时,兴奋之中小有成就感油然而生,集邮兴趣随之与日俱增

十几年以来,在国家以及省市集邮刊物,还有各地民刊上刊登邮文几百篇。



这都是坚持集邮、重视集邮文化不断提高丰富自我的结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集邮中关注文化价值,潜心研究挖掘邮品的历史,力求在丰富收藏的同时学识也增长提升。


作为一个集邮者不仅需要收集邮品,还要不断学习掌握相关邮政、邮史、邮学的知识,进而才能在邮票微观上大显身手,只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知识为己所用,才能在集邮水平方面游刃有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