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刘润  ·  刘润:我在上海送外卖 ·  8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DeepSeek百万年薪招聘上热搜,实习生可 ... ·  昨天  
界面新闻  ·  流感为什么能致命? ·  2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复盘2024抖音玩法,5个案例帮助品牌拿到增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44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08 13:29

正文





合释三心


前面是别释,一条一条地分别解释;下面我们把三心综合在一起来解释。

分科表


三心只是一心


以上三心,经文虽有“一者、二者、三者”之言,并非各各独立、有三种不同之心,而是归佛愿生之一心从不同侧面的表述。


《观经疏》中说: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如果我们看经文的文句,很可能理解为这是三种心。其实不是三种心,而是一种心从不同侧面的表述。先是“遮非”,然后“显是”。


遮非是把可能出现的错误理解遮止:不是讲有三种心,好像有三个心一样,它们是一个心。这一种心有三个侧面来表述它,或者说,有三个次第、三个名相来说明。

三心表述不同


接下来就说明三心的表述不同,就是前面讲的“不同侧面的表述”。我们说了四个方面:


第一,约表述的次第,就是前后的关系,拟定说话总是有次第的;


第二,说转名;


第三,说体、相、用;


第四,说明对治。


(1)次第


欲达成任何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不能虚假,故先说至诚心; 初心虽真实,若为他人破坏动乱,也不能达成目的,故次说决定深心; 此真实决定心,是何趋向?故次说回向发愿心。


“欲达成任何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何况为往生这件大事?无论干什么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不能虚假,所以先说至诚心。


第一念初心虽然是真实的,但如果半路上就变了,被人破坏了,动摇了,那也不行。所以,其次就说决定深心,不被破坏、动乱。


那么此决定深心向着什么目标呢?为了什么目的呢?“此真实决定心是何趋向?故次说回向发愿心”。


这是讲三心的次第。


(2)转名


亦即: 最初一念,舍己归佛,内外相应,说为至诚心; 即此真心,决定不动,转名深心; 即此真实决定之心,相续趋向净土,转名回向发愿心。《观经疏》释言“决定(深心)真实心(至诚心)中回向愿(回向发愿心)”,故三心只是归佛愿生之一心,前则趋后,后必摄前。


至诚心有心相、心性,从本性来说,舍己归佛;从心相来讲,内外要一致,这样的最初一念,这个心就称为至诚心。


这个真心如果动摇了就不好了,这个真心本体决定不动,这个时候就可以称它为深心。


这个真实、决定的心往净土奔去,这个时候就称它为回向发愿心。


所谓转名,就是名字不断地转变,但其实还是一个心。三心其实是同一个心,只是在不同的因缘下名字不一样。


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说“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这段话是三心释里的。“决定”就是指深心,心不动乱,不动摇。“真实心”就是指至诚心。“回向愿”就是指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解释回向发愿心的时候,是把前面两种心捏在一起说的。“故三心只是归佛愿生之一心”,捏在一起,当然就是一个心,就是归佛愿往生。


“前则趋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至诚心趋向于深心,至诚心决定了,就称为深心了;深心还要趋向于回向发愿心,相续的方向就是回向发愿心。


“后必摄前”是什么意思呢?深心一定是至诚的,如果深心里面不包含至诚心,那叫什么深心?假的还有什么深心可言?真实都没有了,那就谈不上深浅了。


深心是两种深信。这两种深信,机深信是决定真实心中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是真实深信这一点的;法深信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是真实地信受,所以决定心里就包含了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就包含前面两种,至诚心和深心都有了,所以讲“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


(3)体相用


此归佛愿生之一心,约其体性,真实无伪,说为真实心; 约其相状,决定不动,说为深心; 约其力用,相续愿生,毕命为期,说为回向发愿心。


用一个名词来说三心,就是归命阿弥陀佛愿往生,这一条心通通都包含了。


从体性来讲,叫真实心。不被动摇,所以从相状来讲叫深心。“约其力用”,它的作用是相续趋向于愿生,毕命为期,称为回向发愿心。


关于这一点,可以配合、对照“二河白道喻”来理解。善导大师对这个人上了二河白道以后心理路程的描述里面就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说:“我在这个地方,去也死,住也死,在这里肯定是死路一条!”这就有机深信。“既然如此,我不如顺这个道过去。”这就是舍己归佛,也就是至诚心。


什么叫深心呢?此人上了白道以后最初的这一念。他第一步踏上去,刚上道,后面有人喊他:“仁者回来!我等众无恶心相向。贪瞋水火二河很猛利,你要是继续走就会掉下去淹死的。你回来吧,回来吧!”这个人虽闻此语,亦不回顾,不被他动摇、破坏,这就是深心。然后念念无疑,寻道直进,直向西方,这就是相续回向发愿心。


(4)对治


这是从对治立场上来说明三心表述各有不同。


为对治虚假心,而说真实心; 为对治疑心,而说深心; 为对治不回愿心,而说回向发愿心。


愿往生不能虚假,为对治虚假心,首先讲真实心;愿往生不能浅,不能动摇、动乱,为了对治疑惑心,所以就讲深心;愿往生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对治不回向发愿心,就说回向发愿心。这是针对不同的侧面来讲的,每一个侧面都有它对治的功能,任何东西都有不同侧面的表达。


前面是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三心的表述不同,但三心其实是一个心。

生佛各有三心

众生和佛各有三心,而且是佛的三心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我们众生才有三心。


又此三心,一一可从佛及众生两方面来说明。先由佛心真实、决定、发愿回向功德给罪障凡夫,欲救一切众生往生彼国; 凡夫归佛,即凡心而佛心,故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这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每一个每一个都可以从佛及众生两方面来说明,而且佛是来源的地方,是本源。凡夫哪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核求其本,三心来自于阿弥陀佛。


(1)佛救众生三心


“先由佛心真实、决定、发愿回向功德给罪障凡夫,欲救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佛来救度众生,是真实的、决定的,是回愿他的功德给我们的。


佛的三心说在哪里?经文里没有说“佛,一者至诚心”等等,因为对佛来讲,这些就不用谈了。凡夫本来没有三心,才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佛的心金刚不坏,当体成就,如果从经文来说,就是第十八愿,法藏比丘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三心都在里面了。


这多么真实,多么至诚啊!阿弥陀佛求我们往生,要是不能救度十方众生往生,他都不成佛,这就是至诚心。


佛心也是决定不动摇的。《无量寿经》中说: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法藏比丘一直修行,直到能成佛。为谁成佛?为我们的往生、为我们的成佛而成佛,回向功德给我们,所谓“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他所作的功德,所发的愿,点点滴滴、心心念念都是为了救度我们。


阿弥陀佛是用他的正觉功德回向给我们,让我们去往生净土。这种回向给我们、愿我们去往生的心是真实的,是决定的,是深切的,是永远不改变的。


(2)众生归佛三心


佛本身具足这样的三心;我们众生随顺了佛的三心,被佛所感动,而归向于佛。“凡夫归佛,即凡心而佛心”,虽然我们是凡夫,但是我们归佛之后,凡夫贪染、杂毒、鄙恶的心就和佛心成为一体,这才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我们凡夫归命阿弥陀佛,才有这样的三心相应。所以三心的来源、本体来自于阿弥陀佛。这就是佛心,佛心也就是佛的意思,佛具有这样的心。我们本来没有这样的心,就愿意在五欲六尘里打滚、轮回,是阿弥陀佛因中发愿、果上名号使得我们有三心。


阿弥陀佛不仅自己这样,而且还有十方诸佛不断地呼唤、感染、打动我们。我们的心就像大石头一样,是很硬的;慢慢地,佛让我们的心活了,让我们的心恢复过来了,所以这个心完全是佛心。


愿往生的心能发起来,是佛心来到我们心中,我们才会愿意往生。

具足三心状况


(1)横具与竖具


《往生礼赞》中说: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那怎样具足三心,有什么样情形呢?有两种情形:有横具三心和竖具三心。


从众生来说,有横具三心、竖具三心。横即不经次第,同时顿具三心; 竖即有次第,先具真心,次具深心,次具回向发愿心。


横就是不经次第的,横超、横断,同时顿具三心。比如一棵竹子,用刀横向切下去,它就断了,这就是横。


竖是从下往上一节一节地上去。竖是有次第的,先要具足真心,是真实的;他归佛是真的,虽然真实,但还很稚嫩,很幼弱,很容易被人家动摇,这时候通过善知识引导来坚固他,让他稳定下来,然后他具足深心了;深心决定之后,相续趋向净土,在半路上不会退,不会动摇,不会退堕下来,就具足相续心,也就是回向发愿心:这是时间上的前后次第关系,叫竖具。


(2)智具与行具


又有智具三心、行具三心。由智慧理解三心文句意义,而发三心,称为智具三心; 不知三心之文,不明三心之意,一向念佛之中,自然具足三心,为行具三心。


“由智慧理解三心文句意义,而发三心,称为智具三心”。对于三心,善导大师用了很多文句解释,行者或者看书,或者听闻,还有的反复思维半年、一年甚至好几年,使得心中相应。


还有一种人,像有些老太太,大字认不了几个,你跟她讲三心,她会说:“不能讲三心,我念佛就一心,哪能三心!”她这样就很好。


所以,“不知三心之文,不明三心之意,一向念佛之中,自然具足三心,为行具三心”。她心里是信心满满的,饱饱的,自然具足了三心,念念称名,知道往生一定,这叫作“行具三心”,在行持当中自然具足三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