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说明三心的表述不同,就是前面讲的“不同侧面的表述”。我们说了四个方面:
第一,约表述的次第,就是前后的关系,拟定说话总是有次第的;
第二,说转名;
第三,说体、相、用;
第四,说明对治。
(1)次第
欲达成任何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不能虚假,故先说至诚心; 初心虽真实,若为他人破坏动乱,也不能达成目的,故次说决定深心; 此真实决定心,是何趋向?故次说回向发愿心。
“欲达成任何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何况为往生这件大事?无论干什么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不能虚假,所以先说至诚心。
第一念初心虽然是真实的,但如果半路上就变了,被人破坏了,动摇了,那也不行。所以,其次就说决定深心,不被破坏、动乱。
那么此决定深心向着什么目标呢?为了什么目的呢?“此真实决定心是何趋向?故次说回向发愿心”。
这是讲三心的次第。
(2)转名
亦即: 最初一念,舍己归佛,内外相应,说为至诚心; 即此真心,决定不动,转名深心; 即此真实决定之心,相续趋向净土,转名回向发愿心。《观经疏》释言“决定(深心)真实心(至诚心)中回向愿(回向发愿心)”,故三心只是归佛愿生之一心,前则趋后,后必摄前。
至诚心有心相、心性,从本性来说,舍己归佛;从心相来讲,内外要一致,这样的最初一念,这个心就称为至诚心。
这个真心如果动摇了就不好了,这个真心本体决定不动,这个时候就可以称它为深心。
这个真实、决定的心往净土奔去,这个时候就称它为回向发愿心。
所谓转名,就是名字不断地转变,但其实还是一个心。三心其实是同一个心,只是在不同的因缘下名字不一样。
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说“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这段话是三心释里的。“决定”就是指深心,心不动乱,不动摇。“真实心”就是指至诚心。“回向愿”就是指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解释回向发愿心的时候,是把前面两种心捏在一起说的。“故三心只是归佛愿生之一心”,捏在一起,当然就是一个心,就是归佛愿往生。
“前则趋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至诚心趋向于深心,至诚心决定了,就称为深心了;深心还要趋向于回向发愿心,相续的方向就是回向发愿心。
“后必摄前”是什么意思呢?深心一定是至诚的,如果深心里面不包含至诚心,那叫什么深心?假的还有什么深心可言?真实都没有了,那就谈不上深浅了。
深心是两种深信。这两种深信,机深信是决定真实心中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是真实深信这一点的;法深信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是真实地信受,所以决定心里就包含了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就包含前面两种,至诚心和深心都有了,所以讲“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
(3)体相用
此归佛愿生之一心,约其体性,真实无伪,说为真实心; 约其相状,决定不动,说为深心; 约其力用,相续愿生,毕命为期,说为回向发愿心。
用一个名词来说三心,就是归命阿弥陀佛愿往生,这一条心通通都包含了。
从体性来讲,叫真实心。不被动摇,所以从相状来讲叫深心。“约其力用”,它的作用是相续趋向于愿生,毕命为期,称为回向发愿心。
关于这一点,可以配合、对照“二河白道喻”来理解。善导大师对这个人上了二河白道以后心理路程的描述里面就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说:“我在这个地方,去也死,住也死,在这里肯定是死路一条!”这就有机深信。“既然如此,我不如顺这个道过去。”这就是舍己归佛,也就是至诚心。
什么叫深心呢?此人上了白道以后最初的这一念。他第一步踏上去,刚上道,后面有人喊他:“仁者回来!我等众无恶心相向。贪瞋水火二河很猛利,你要是继续走就会掉下去淹死的。你回来吧,回来吧!”这个人虽闻此语,亦不回顾,不被他动摇、破坏,这就是深心。然后念念无疑,寻道直进,直向西方,这就是相续回向发愿心。
(4)对治
这是从对治立场上来说明三心表述各有不同。
为对治虚假心,而说真实心; 为对治疑心,而说深心; 为对治不回愿心,而说回向发愿心。
愿往生不能虚假,为对治虚假心,首先讲真实心;愿往生不能浅,不能动摇、动乱,为了对治疑惑心,所以就讲深心;愿往生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对治不回向发愿心,就说回向发愿心。这是针对不同的侧面来讲的,每一个侧面都有它对治的功能,任何东西都有不同侧面的表达。
前面是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三心的表述不同,但三心其实是一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