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小库
我们把书做好,陪伴孩子长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读小库

孩子成长路上的隐形起跑线,你又错过了吗?

读小库  · 公众号  ·  · 2024-09-20 20: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题图出自中国基因系列绘本《陀螺》

从我小时候,就常听人告诫:你得好好学,别输在起跑线上。

那时,大人们常说的起跑线是上小学(或者指开学,初一、高一)。

上小学时起跑就够了。如果你能在上小学前多背背唐诗、会写字、掌握一点数学、学一门乐器,好家伙,已经跑到终点了。

现在,显然不是了。每个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慢人一步,越发希望他早点出发。起跑线上不能输的,也从单纯的学习成绩,变为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唐诗宋词、艺术外语自不必说,数理化学也是早早安排,生物天文这冷门的也不能放过。运动锻炼更是恨不得孩子刚从子宫里薅出来就送去学游泳……

起跑线的位置和起跑时间那也是越来越提前,以至于现在, 孩子起跑十年,归来才刚九岁 —— 孩子的人生 起跑线已经提前到父母这里了,在哪儿出发,全看父母的智商、能力和社会成就。

任谁都清楚这起跑线的位置和虚实多多少少离不开金钱的加持,所以卷来卷去难免变成了财力的比拼。毕竟,花 12w 让孩子去南极亲眼见世界和花 12 块买爱奇艺会员看个南极纪录片不是一个量级的消费水平。

普通家长不但卷不起,还很容易在卷卷的洪流里焦虑失控,急于求成,忽视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给养 —— 爱、接纳和尊重。

没有哪个孩子的父母不担忧因为自己的疏忽耽误孩子前程的,这也是苦卷最根本的动力,如果你深深担忧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财力去拼,不妨看看孩子的人生中,还有一条隐形的起跑线。它被大多数人忽视,却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极为重要,最重要的是,它不是靠投入金钱就能达成的目标,这就是游戏。

要是你拿不定主意投资什么学习项目,试试让孩子好好玩儿。


01 游戏,到底有多重要?

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历史上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对此有过专门论述。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 通过观察孩子的游戏来了解和理解孩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被认为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他在《人的教育》一书中写「游戏代表了童年期发展的最高层次,它能对儿童的心灵进行自由的表达……孩子们的游戏不仅仅是运动,它充满了内涵与价值。」

亲子游戏治疗的权威领导者 加利 · 兰德雷斯描述游戏的重要性时说:

与任务(有目的性,通过适应即时环境的需求来靠近目标或是完成已规 定的工作)相比,游戏对儿童来说是为了追求内在的完善,而并非为了获得外在奖 励。
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吸收外在世界的信息,以构建自己内在的观念世界。
弗兰克 (Frank, 1982) 指出,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到从别人的教育中所不能学 到的知识。他们通过游戏来探索并适应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概念 —— 时空、事物、 动物、结构以及人。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学会理解我们用象征性概念表达的含 义和价值,与此同时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探索、验证和学习这个世界。
——《游戏治疗》
换句话说,哪怕你内心深处最在乎的仍是孩子的「学习」问题,那也完全可以相信:游戏是儿童时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且不能被替代的「学习方式」,他们将在此完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课程 —— 成为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物理现象可以被观察,数学演算可以被表演,工具使用和手工技能可以被模仿,那么我们是怎么懂得「善意」「共情」「正直」「公平」「愤怒」「欣喜」「自豪」「自尊」这些抽象的情感品质和情绪感受的呢?是在游戏中,在人与人的互动中。

比如,孩子可以在游戏中,释放他们难以言说、或不被允许的情绪、体验,完整地体验作为人的感受。

孩子可以通过玩具表达那些他们说不出来的东西,做那些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不方便做的事情,以及表达那些在现实中可能遭到训斥的情绪、情感。

加利 · 兰德雷斯曾讲过在 911 事件后,孩子是如何消化这段经历的。当遭遇创伤事件后,成年人会一遍一遍重复这段故事,不断地倾诉震惊和恐惧,而孩子往往无法用这套语言表达体系去消解情绪。他们会用积木搭起高塔,再用飞机模型将其撞 。一个3 岁孩子在游戏治疗中反复地用一架直 升机去撞击墙壁,并看着飞机掉落到地板上,然后很激动地说「直升机我恨你!直升机我恨你!」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让其「体验」那些令他们感到困扰、冲突、疑惑的社会场景的机会,尤其对于那些不具备流畅的语义表达能力的幼儿。由于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还处在发展中,所以那些不断变化的、种类繁多的游戏工具和材料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和态度的理想方式。

——《游戏治疗》

对孩子来说,直接将情绪表达出来,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到害怕,而游戏的空间能更好地承接孩子的破坏性冲动,将情绪发泄在玩具或其他道具上也让他感觉更安全和舒适。

不知道讲到这里,会不会唤起一些让你感到熟悉的忧虑和愤怒,至少在我曾经的经历中,经常能听到一些家长的叮咛:「轻点弄,别把东西弄坏了」。我想上面关于游戏的一些基本知识,也许会让你明白一点: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有些玩具注定是要被用来摧毁和破坏的,是它们的分崩离析成就了孩子作为人的完整性。

而婴幼儿对于什么是「玩具」的理解,是和成年人截然不同的,他可能无法区分绘本、毛绒玩具、墙壁、电线、屎和橡皮泥的区别。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化妆品、昂贵的电子产品成为那个光荣的牺牲品,比起让他小心一点不要碰,更好的办法可能是自己提前收好。


02 游戏,玩儿什么?

前面我说游戏不是靠投入金钱就能实现的,意思是说,让孩子们感到开心和真正乐在其中的游戏往往不是昂贵的玩具,甚至可以说,能够实现游戏最佳效果的,往往只需要最基础、最简便的玩具即可。让孩子享受游戏,从游戏中获益的关键,其实在于家长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游戏环境。换句话说,玩儿什么不重要,怎么玩儿很重要。

我曾经见过一个 5 岁的孩子仅用一张超市打折海报,就 演出了一场宇宙大战,一个人专注地玩儿了一个多小时。

他把那张海报撕成几份,团成纸团,每个纸团都被赋予不同的角色,他当时喃喃自语,我实在不记得都有什么名号,总之,能看出他们都是不同的宇宙战士,分属不同的阵营,其中一个的基地在床头的被子垛里。这几位战士的战斗,大多是能发出「啾啾啾」「噗呲噗呲噗呲」的招式互搏,吐沫横飞,战况相当激烈。

整个过程里,我在旁边坐着,假装在看一本书(也真看了,但还是会被焦灼的战斗吸引)。 他妈妈也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买菜、做饭的全流程。

那是差不多十年前的事了,当时的场景让我有点心酸,暗暗想着回去给他买个高达让他玩儿。而今天,在了解了越来越多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才知道是我天真了,他无师自通的做法正是游戏中的典型玩法 —— 象征性游戏。

这件事至少给了我两个启示:

一是孩子自己有能力发起和完成游戏,即便没有大人带领、即便材料很有限;

二是孩子自己有能力享受游戏,乐在其中,即便玩的东西与大人对「好玩」的理解不符。

孩子天然就懂得如何游戏,这也意味着孩子天然具有学习的愿望,也具备娱乐自己的能力。孩子很会玩,也很懂以自己的方式去玩,不需要我们额外做太多,保护这种天生的直觉和兴趣就好。

但是,如果你还是不太放心,想了解关于游戏和孩子认知发展、学习能力培养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或者纯粹是对游戏感兴趣,也可以试试这本《帮孩子高效学习》。


或者了解一下儿童心理学家让 · 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开拓者,现在的游戏理论包括上面提到的《帮孩子高效学习》都是建立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的。

他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种体现,游戏的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这部分理论在他的著作《儿童心理学》中有所涉及,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去看看,下面我们就讲个大概,看看是不是能作为你给孩子选择游戏的参考。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 岁)

感知运动阶段
所谓练习性游戏,就是不断重复已习得的动作来取得「机能性快乐」,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大的玩具就是自己的身体,动起来,就会感到快乐。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在不断尝试自己的身体还能如何使用的阶段。

婴儿出生后的身体发育基本规律,家长可以根据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此时孩子的成长阶段,并做出回应,通过不断带着孩子去「活动身体」带孩子体会游戏的乐趣。图片出自《帮孩子高效学习》


可以尝试的游戏有:
摇动 铃铛或任何不具备杀伤力的物体,重点是摇动;
用手抓、握玩具,扔出去、捡回来、翻过来、提起来等动作的重复,重点是 抓、握、扔、翻、提 的反复,至于你翻的是书,还是娃娃,是毛巾被还是盘子蔬菜,看你家的实际情况。

图中提到的这些都可以作为游戏的内容,与孩子反复实践,这些都是能让他感受到乐趣的素材。 图片出自《帮孩子高效学习》
※《帮孩子高效学习》这本书里也有简单介绍,一些带孩子游戏的注意事项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 岁 )

前运算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孩子发展出了表象能力,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开始能够进入幻想世界,假装、假扮、模仿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可以用语言而不是整个身体进行游戏了。这也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
可以尝试的游戏有:
其实什么玩具都能被孩子拿来假装另一件东西,比如他完全可以把你的水杯假装成一个偷吃孩子手指的老怪物。但如果你还是很在意孩子的想象力发展,或者在意他是不是无拘无束地享受游戏, 那么可以尝试选择一些没有特定形象和框架的玩具, 比如沙子、橡皮泥、画画、积木。什么意思呢,就是比起给他一个身穿警察制服的小人儿玩具,给他一个橡皮泥让他捏出一个不成人形的样子再想象它是一个警察明显要耗费更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动用更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当然这只是某种选择,其中也没有决定性的差异,毕竟拿着警察人偶编造一个案件现场也很花力气。只能说在有限的条件里,如果孩子想玩骑马的玩具,你不用非给他买一个雕刻成精美真实马匹形状的摇椅,只给他一根带马头的木棍,他一样能想象这就是马,这就是骑马的感觉。

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2 岁)
具体运算阶段
在具体运算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具备基本的逻辑推理和归因能力,游戏的规则也与真实世界越来越接近,这样能帮他们更好地与真实世界的规则和逻辑接轨。
可以尝试的游戏有:
太多了,只要是身体能够承受的,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去试。比如各种棋牌类游戏、运动对抗的球类运动,一次赛跑、一次围绕小区花园展开的越野寻宝大赛等等,任何项目都可以。


03 家长在游戏中能做什么呢?

就像前面说的,孩子天然懂得如何游戏,我们只要支持和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和兴趣,营造一个可以让孩子没有顾虑去游戏的空间就好。那么,家长可以做点什么呢?

结合这些年和朋友孩子打交道的经验,以及在儿童心理学中了解到的知识,我有三个想法:不打扰、不评判、不惩罚。


A 不打扰

打扰不只是粗暴地叫停孩子,让他别玩儿了。因为一些情况下,有益的叫停恐怕也是必要的,就好像你不能让一个孩子在寒冬不管不顾地玩水,玩到浑身湿透而完全不加制止,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导致他损害自己的健康。

「不打扰」是当孩子完全沉浸其中之后一些不必要的入侵和干扰行为,比如孩子玩儿的好好的,突然某位养育者跳出来说,是不是渴了,快来喝口水;他咬那个玩具,是不是饿了,要不吃点。

或者出于大人的某种需求,而必须叫停孩子的场景,这个彩笔不好玩(可能是因为孩子玩起来了,才发现彩笔漏水弄得哪里都是,而谁也不想增加清洗的活动),咱们不玩了哈。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在家中为孩子留出专门的游戏空间,它不一定很大,比如一面可以让他随便画画的墙,一个可以让孩子弄脏也不会心疼的衣服、地毯、床单,这些都是足以让他能够不被打扰专心享受游戏的道具。

或者孩子明明很专注地在玩游戏,而家长认为这样的游戏因为没有任何「好处」也没有产生任何「价值」,而不允许他继续自己的游戏。反而自己给他安排一些「能够提升专注力」但孩子根本不感兴趣的游戏—— 如此经常性地反复打扰,恐怕只会破坏他的注意力。

B 不评判

不评判就是字面的意思,游戏没有对错,孩子想怎么玩就可以怎么玩,想怎么使用道具就可以怎么使用道具 —— 这里我们指的是家长也默认能作为玩具的道具。

他不必非要知道一件东西的「正确」玩法,在孩子没有要求你告诉他麻将的规则之前,他只把麻将当成积木来使用也是完全 OK 的。

他也不需要在画画的时候被纠正马只有四条腿,鱼不能飞,北极熊和企鹅不能住在一起。

他的精细肌肉群尚未发育完全,也许一时不能把积木搭得稳当、整齐,手工也做得粗糙笨拙。在他没有请求你帮他整理之前,你不用非在言语或行动上表达出「这样不够完美」的意思。你可能不会公然嘲笑这做得什么东西啊,但手不自觉地想要帮他矫正作品或拿他和其他人比较都在表达同样的意思 —— 你真糟糕。

C 不惩罚

对于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婴幼儿(一般 3、4 岁之前都没有太强烈的意识)来说,他们 不应该为愉悦自己而受到任何惩罚。

一个还没有明确规则意识的小孩,也许祸害了你全部的化妆品,但那只是因为对他来说,面霜和泥巴没有区别。同样,他也分不清妈妈惩罚他的原因是因为化妆品的价值,而会认为是游戏的动作本身,或是更严重的问题 —— 自己的存在本身。

如果孩子挥舞玩具砸伤了大人,这当然是不幸的意外,但不得不说,孩子绝非故意,也毫无恶意,他甚至能够感受到大人反应中的疼痛而陷入恐慌。此时,也请尽量不要惩罚他,不管是口头上的责备:你看看都是因为你,把爸爸打瞎了吧!还是行动上:你打了妈妈一下,妈妈也必须打你一下 —— 真的,这是没法教他做人的,他不再重复,也只是以为感受到了恐惧。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惩罚往往是不那么显眼的,尤其是在他们和大人一起进行某种游戏的时候。也许他们在游戏中赢了大人,而大人没有办法消化自己输给孩子带来的自尊心受损问题,往往会以一些其他的行动「惩罚」孩子,比如阴阳怪气,突然暴怒生气,或对其他家庭成员施暴,或将气撒在无关人员身上。

当然,对于一些有理解能力的孩子,你可以在游戏一开始便约定明确的赏罚规则,比如玩牌输了的一方要包揽今天的家务。


不过我也很清楚,孩子惹祸的时候,火气上来了那个脑仁儿疼啊,想不生气那是不可能。所以以上的想法也只是一些建议, 一点都不做哪可能,60% 的时间里,咱们是个明事理的家长,就干得不错~

孩子其实会明白的,这世界上有很多事值得怀疑,唯有一件事很确定:那个初来乍到的孩子,除了父母一无所有,他唯一在做的事就是全身心地依赖你、忠于你、 爱着你。


本文作者:
好饿好饿的废废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

可以点击下图查看文中提到的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