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色的沙丘,尘土飞扬的砂石,漫游者号从面前缓慢驶过,你甚至可以透过极度干燥的地表看到砂砾的纹路......欢迎来到火星。”这就是HoloLens描绘的景象。在此之前,我对它的直观印象只停留在微软发布会上。相较于时下火热的VR和AR,微软为HoloLens赋予了一个新定义:MR(混合现实)。那么HoloLens是否如传闻中的那样科幻?在中国市场,HoloLens又有怎样的计划?今天不妨来聊一聊。
微软“黑科技”HoloLens
提到微软,除了Windows、Office、Azure,其还有另外一个标签:黑科技。这家公司总是可以将复杂高深的技术变得有趣且平民化,比如网上红极一时的How-Old.net、TwinsOrNot.net、微软识花app等,背后则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的支持。
不止是软件,微软在硬件设计方面同样有深厚功力,做工精良的Surface Book就是例证。软硬兼备,这也是我认为HoloLens可以区别于Google Glass而成功的原因之一,毕竟硬件是谷歌心中的痛。
如今,HoloLens正式亮相中国市场,大家终于得以一窥真容。为了筹备HoloLens在中国的发售活动,微软可谓用心良苦,由于HoloLens的主创人员集中在美国西雅图总部,这次混合现实部门的负责人和工程师团队更是专程从雷蒙德来到北京。
作为微软眼中的下一代计算平台,可见其重视程度。售价方面,Microsoft HoloLens商业套件(包含Microsoft HoloLens开发者版本硬件设备、企业功能以及一年有限保证)价格为39188元,Microsoft HoloLens开发者版本(减少了一些服务)价格为23488元。
对于混合现实,有些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其实MR并不是生造出来的概念。所谓VR(Virtual Reality),就是利用计算机虚拟出三维空间,营造了纯虚拟的沉浸式体验环境,会有相应的体感设备。目前,VR设备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PC/游戏机+头显,另一类是用移动设备叠加镜片的各类手机头显。
AR(Augment Reality)则是基于真实环境上叠加虚拟信息,对真实环境进行信息补充,增强用户体验效果。与VR不同,用户在使用AR设备时能看到周围环境。而MR(Mixed Reality)是一种综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新型展现方式,设备先要对真实空间进行扫描识别,再将虚拟景象融合到真实空间中。
简单来说,MR通过对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叠加,将两者融合产生新的可视化环境;AR是基于物理现实,用虚拟信息对现实环境进行信息补充;VR更倾向于在虚拟环境下展现虚拟元素来模拟一种真实感。
有意思的是,VR这两年也在移动便捷性、现实捕捉等层面弥补着自身不足,而这正是AR、MR的优势,三者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根据微软的描述,MicrosoftHoloLens是该公司首个不受线缆限制的全息计算机设备,能够让使用者与数字内容交互,并与周围真实环境中的全息影像互动。
佩戴HoloLens之前,用户需要将瞳距录入计算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瞳距参数,也可以直接在HoloLens上测量,但所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佩戴时可戴眼镜)。体验过程中,微软提供了四个应用场景:银河系、沃尔沃汽车、日本航空、医疗手术室。每个场景均为30平米左右的客厅布局,可能也是为了空间建模更为方便。
佩戴感受方面,579g左右的重量没有压力,设备有内外圈两个环,内圈负责固定头部位置,外圈负责调节角度,最后端是旋钮。操作方面,用到的手势大体有两种:食指与大拇指捏合是点击,手掌向上五指并拢-张开是调出主菜单。如果想调整窗口尺寸,捏合后拖拽即可。至于光标,则是随面部朝向而动,有点像“眼球凝视”的感觉。
从技术上说,最外侧的保护镜能够降低外界环境光线对显像的干扰,而LCoS微型投影仪投显的画面通过全息衍射波导光栅技术,从内层透视镜面投射到用户眼中,用户就能通过HoloLens看到虚拟空间,也就是凭空出现的场景。
当然,相信大家已经看过不少视频演示,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场景体验,不再详述。银河系场景中,用户可以一览整个太空,或者任选一颗星球,浏览其全貌;到了沃尔沃的世界,用户不仅能够对车型的颜色、轮毂款式等细节进行修改,还可以将设计模型1:1投射到背景墙上,看到亲手设计的汽车在路上飞驰;而在手术室场景中,用户则可以清晰看到患者的心脏结构,让医生可以远程做出判断。
银河系场景(图片来自Yahoo,非笔者体验实景)
其实在帮沃尔沃“设计”汽车时,我就猜测这些图像是基于扫描整个空间建模形成的,事先要通过电脑编程实现。在日本航空Japan Airlines的场景中,证实了这一结论,无论是对涡轮转速的调节,还是空气冷却循环的监控,均一目了然。
从房间中央的发动机到墙上的图纸,都在电脑里有相应的场景生成。通过设备对空间的结构进行扫描,用户在观看时可以觉察到相对位置感。这也就是为何,沃尔沃的汽车模型既可以精确显示在桌面上,也可以1:1出现在墙上。
沃尔沃设计场景
(图片来自Yahoo,非笔者体验实景)
Japan Airlines发动机检测场景
(图片来自Yahoo,非笔者体验实景)
为了实现这些效果,HoloLens配备了1个IMU(惯性测量单位)、4个环境感知摄像头、1个深度摄像头、1个2MP照片/HD视频摄像头、混合现实捕获、4个麦克风、1个环境光传感器。使用过程中,HoloLens会利用IMU确定体验者头部位置,深度摄像头将扫描到的真实空间数据传输到处理器中加以确认,再通过左右两侧4个环境感知摄像头和环境光传感器创造环境地图,把虚拟空间叠加在真实环境中,再配合深度摄像头正下方200万像素的HD视频摄像头将用户观测到的画面予以记录。除了让深度摄像头完成扫描物体轮廓,HoloLens还支持手势指令的实时辨识。处理器方面,HoloLens搭载了英特尔32位体系结构,以及定制的微软全息处理单元(HPU 1.0)。
深度摄像头(Depth Camera)
随着数字化的内容越来越多,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需要全新的交互模式,人与技术的交流门槛也要不断降低。从体验来看,HoloLens仍有些不足,例如画面只是显示在眼前的一小框,而不是像全空间的视角,亦或是长时间(数小时)佩戴的疲劳感和2-3小时的续航能力。
对于佩戴感受,微软给出的解释是首先考虑到重量分布,让前部和后部各承担50%的重量,不至于使脸部或头部某一个部位承压,其次就是兼顾元件和电池容量,以免过度牺牲性能。
可以说,微软瞄准的是专业场景或者是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入口,就像靠操作系统统领了PC时代,而开放Windows 10 Holographic系统也证明了这一点。现阶段,HoloLens仍会聚焦在工业、制造等企业级市场,但长远来看,一定会有消费级的使用场景。
微软Windows和设备事业部业务战略总监Ben Reed表示:“HoloLens既可以让分子结构的东西放大,让你能够清晰地看清内部构造,也可以把很大的东西变得很小,就像银河系的演示。此外,通过电脑辅助设计,戴上HoloLens之后还能够像X射线一样看穿整个建筑的环境,例如可以找出大楼内的一个漏水房间,这些特性都可以应用在制造行业。”
微软Windows和设备事业部业务战略总监Ben R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