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漫天霾
通俗经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漫天霾

建桥的黄德义,有可能错了

漫天霾  · 公众号  ·  · 2023-07-12 11: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村民建桥收费被判刑事件,至今没有平复。

这一事件的发展,会随着信息的越来越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

建桥当事人,黄德义反复强调几个点:

1、黄德义表示“光焊船(桥)体就花了13万多。

2、黄德义表示这么多年,他只收了五万多块钱

3、黄德义强调,他就是收车钱,5块、10块的收,“从未强制要过别人的钱,有愿意给的就给,不愿意给的就不给。”

这种说法,其实与一般人的推论不符,为什么?

因为,一个投资十几万,并持续多年的人力投入,如果只收了五万多块,这种生意,有人干吗?

其次,如果愿意给就给,不愿意给也可以过,他能收到钱吗?

我认为,黄德义的这些说辞,有为自己”美化“的嫌疑,他了解一定的大众观念,如果说成亏损,说成更有公益性,说成是”良心价“,说成是不收费也过,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同情。

在大众的眼里,公益、慈善的行动,远远比以盈利为动机的行动更高尚。

我甚至部分同意,这种说法,是引爆舆论的关键,他更容易刺痛大众的心,人们会想,这是一个多好的人,这是一个毫不利已专门利他的人呀,你看明明亏损,还要建桥,还要帮助人。

然而,他的负作用,也会来到。

最近就有媒体采访了一些与其自述不一样的说法。

《看见》的记者采访中说:

“来往哪有不收费的车啊,也根本就不是他所说的小车收5元,大车只收10元。”在安全村开超市的聂某称,她们家在以前做收购农作物的时候,也是这个“网红”浮桥的常客之一。

据聂某所说,她曾在河东收购农作物,开着载了重物的小货车前往河西去卖,“我家车装满东西约有五至六吨重,开过这个浮桥,要付30元,一分都不会少”。聂某说,当她开着空车从河西返回家时,过桥确实是10元,但载物的重车远不止10元。

家住距振林村十公里左右的卡车司机朱某,也表示自己所交的单次过桥费,与黄德义所说不符。“我们这种拉石子的70吨至80吨重的大卡车,重车过桥是200元,后来我讲价讲到了150元,空车回来是50元,过一个来回至少两百元。”朱某说,他曾在生意好时,一个月跑20多个来回,粗略统计当年冬天过桥费他就付了7000元。

以我个人的社会经验推测,这些调查是有相当的可信度的。

因为,这符合正常的经济规律,空车和重车收费肯定要不一样,才是符合桥收费的基本规律。车辆必须交费,也应该是事实,否则,谁修一个桥免费给这些车压,不要维护成本和修建成本的吗?

至于黄德义说的不强制收费,应该是针对的是本村的村民,本村的村民都是亲朋好友,拉不下这个脸来收钱,也不以村民过路收费为盈利手段,这也应该可以根据经验推断。

但这时,就已经有网友开始反水了。

在农村这个特定环境,私自搭桥收费就是拦路抢劫,就是土匪行径,就是称霸一方,欺压老百姓。这是公益活动不是一回事,公益修桥补路是免费的。在农村,敢私自搭桥收费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村霸恶霸,所以大家要清醒,该打击的要打击,该制裁的要制裁。

我在上一篇文章说,阿里前高管不必要强调相互保的慈善,同理,黄德义强调自己具备一定的公益属性,其实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

投资一座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为自己创造利润 ,当然是一件天经地义且正确无比的事情,不必要包装成公益事业。

记者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问及为何不选择绕路走安全的道路,受访者均表示,为了省时间,“其实过桥费和我们绕一圈多花的油钱差不多,但走他的浮桥确实省了不少时间。”

这就是为消费者创造了价值,帮助他们省时间了。节省货运的时间,就是在节约金钱,难道车辆没有损耗,人员没有工资吗?

黄德义修桥赚得越多,说明他创造的价值越高。

如果一年有几千台车从他桥上过,而没有选择绕路,就说明每一次收费,都是比绕路成本更低,他为这些司机们节省了大量的金钱。

那么桥断了,这些司机其实才是最大的损失者,而不仅仅是黄德义。

如果黄德义赚得少,反而说明这个桥没有价值。如果真的只收了五万多元,投资这么多,还花了这么多精力和时间,那么,这条桥即使是拆了,反而是解脱。

手上有这么一个烂生意,要他干什么用呢?收得少,只能说明需求少,说明他提供的过桥服务价值小。

反复要求拆,但又反复建起来,利润不错,才是更有可能的情况,才符合正常的推理。

有人更奇怪,说河流是公共资源,说黄德义用公共资源赚钱应该修理它,这是疯了,因为这条河,是阻碍村民们流动的障碍。

黄德义建浮桥是一种克服天险、为他人节省时间费用的一种盈利行动,船是他自己的,就是私有的,而不是利用了河流。

卖惨、卖同情、说明自己的公益心,往往是过往不少企业面临困难时获得大众同情的流量密码,但正是这种行动,在进一步降低企业赚钱的正当性。

我们的社会更应该支持黄德义, 支持一个敢于冒着违背规则的风险、投入自己的财产、为消费者创造有价值的产品,追求利润的企业家。

网约车模式上线时,就是非法的,按中国当时的法律,没有营运部门的批准私家车不能拉客,但是,网约车突破规则了,他们认为这是市场的需求,消费者需要这个产品,最终他们成功获得了合法的批准。

通过建桥事件,舆论也应该追求这一目标的达成, 中国需要更加宽容的企业家创业环境,只有这样,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才会推动更多的好产品出现。

而这,就是无数消费者的福音。每一个都应该认知到自己消费者的身份,但凡能让产品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的的企业家行动,都应该成为大众鼓励、赞许的行动。

那座被拆的桥是谁的?是黄德义的吗?那座桥是让他天天过的吗?不是!

那座桥本质上属于消费者的,黄建义建这个桥的目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更便宜更有效率的通行服务的。消费者才是真正的拥有者。

破坏那座桥,出行的困难显而易见,消费者是最大的受损者。

慈善没有企业家行动伟大,改变世界主要由想赚钱的企业家们驱动的 ,否则哪来的ChatGPT,哪来的手机呢?哪来的汽车呢?哪来的微信呢?

没有想赚钱的企业家,我们会更加穷困。

上篇阅读:

阿里相互保始作俑者尹铭,至今不知道错在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