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或者准确说昨天凌晨2点,忙完手头的工作后,想投个懒,写点提纲加描述找了下D老师处理,出了一篇文章……瞬间被识破,至少3个朋友后台暗示或者微信上单M:“车老师,你这篇用了AI吧”,果断承认的同时,痛定思痛,哪怕写点真情实意的随感,能不用AI就不用AI——可是,俺明明对D老师说,请认真模仿微信公众号车尔斯基的口吻出问题,为啥还是被识破了呢?哭泣ing,好了,这个点就还是写点随感吧。
在这个连换皮都开始内卷的时代,大部分长线运营的商业化游戏,其实只是反复注释了两个颠簸不破的经验心得:
第一个经验叫特别好的产品玩的人会主动去裂变。
第二个经验叫付费是用户对你游戏最好的认可。
成年人的世界总要面对的终极问题——爱可能不消失,但是钱会花光,而且一天里能拿出来做有闲消费的时间,不会超过24小时。所以很多时候,成熟赛道的后来者再怎么努力,可想象的财务上的盈利空间在实际上线后,哪怕口碑良好也会迅速显得缺乏吸引力。连带的结果,导致哪怕内部人都从玩法原型里感觉到了好玩这种难得的感觉时候,更高层拿着可能的基于靠谱而非向上管理的盈利预期测算看了几眼,就兴趣缺缺,实在是看不起。可是,存量市场啊,是确切的存在,而且在没有技术突破和用户需求前,非要硬去通过描述含糊的【创新】凭空想象一个【巨大】的蓝海机会,我觉得是病,能不能治就另说了。说到底,太多情况下,当你听到人嘴上讲的我们要创新的时候,实际其实就完全是指望一步到位,从立项开始,就期望大而化之的”创新”能看到,要看到,【巨大的想象空间】【超乎想象的蓝海市场】,追求大成功的确定性……
然后美其名曰,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坚定不移的走向璀璨的未来”。可以理解,但是要不要共情呢?那就真的是看自己的屁股和位置了。
谢谢大家看到底!如果看完我的杂谈文字野路子经验,你也有感触,欢迎点在看、关注、分享或者给点个「
赞
」哟
其他……
《
关于我经常提到的游戏业内群怎么加入?
》
免费的经验:
《
详谈到底什么是游戏运营三张表
》
《
自己遇见大佬做游戏时候的6步方法
》
《
游戏创业里王道正统和香酥鸡拷贝这件事
》
付费的坑:
《
小游戏研发初创团队立项前建议思考的问题和融资,立项,测试相关经验谈
》
《
游戏业内的闲扯,研发侧大佬线下复盘游戏研发和团队的真知灼见
》
《
页游年代的游戏产品综合评分量化标准文档
》
《
小游戏大制作:聚焦核心玩法,注重用户体验
》
《
一份虚构的TPS市场分析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