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网科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经网科技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机器人的“iPhone ... ·  8 小时前  
新消费日报  ·  华为余承东:3月有“别人想不到”的新品! ·  13 小时前  
城市财经  ·  房价仍在调整!第一省会,尴尬了! ·  3 天前  
城市财经  ·  房价仍在调整!第一省会,尴尬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网科技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机器人的“iPhone时刻”应该不会超过5年

财经网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5-02-24 19:16

主要观点总结

宇树科技参加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展示了人形机器人G1和四足机器狗Go2。近期推出仿生灵动升级、足球赛事应用方案等。Unitree G1和Unitree H1人形机器人已在京东首发开售,但随后下架。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多轮融资,并在AI技术潮流中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潜力。创始人王兴兴表示,现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最大难题在于AI的发展滞后,距真正突破还有一段时间,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让AI在机器人上发挥价值。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宇树科技参展并展示人形机器人G1和四足机器狗Go2

宇树科技在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展示了其最新的人形机器人G1和四足机器狗Go2,并展示了其近期推出的仿生灵动升级和足球赛事应用方案。

关键观点2: 人形机器人产品已上架并引起关注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Unitree G1和Unitree H1已在京东上架销售,但随后因功能尚未完善而暂时下架。反映了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高度关注和期待。

关键观点3: 宇树科技的历史发展和融资情况

自2016年成立以来,宇树科技经历了多轮融资,并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投入研发。创始人在接受财经网科技等对话时分享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观点4: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挑战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让AI在机器人上发挥价值,以及如何让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商业化落地。行业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突破。


正文


编辑|易瑾



2025年2月21日至23日,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简称GDC)在上海举办。春晚凭借着人形机器人跳秧歌舞火爆出圈的宇树科技,也参加了此次展会,并带着人形机器人G1与四足机器狗Go2亮相。展会现场,人形机器人G1展示了跑步、拿绳子遛机器狗Go2等。


近期,宇树科技频繁更新软件算法,推出仿生灵动升级、足球赛事应用方案等,还可实现流畅的舞蹈动作,并且附上了扭腰、挥手等动作的视频。

2月12日,宇树科技还把人形机器人放上了线上渠道,在京东首发开售。售货界面信息显示,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在京东的售价为9.9万元,预计45天可交货。Unitree H1人形机器人售价为65万元,预计60天可交货。

不过当晚这两款机器人又被下架了,据官方旗舰店客服人员回复,是由于当前上架的版本不具备太多功能,后续优化好了会再上架。

除此之外,宇树科技老股近期在一级市场掀起疯狂抢购,多家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争相接触原始股东,希望通过转股进入公司。数据显示,宇树科技2016年成立以来共经历了九轮融资,除了2017年200万元的天使轮外,B轮以后的融资金额通常在数亿元人民币。

去年8月20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与财经网科技等对话时,回忆道2015年去上海参加比赛时取得了二等奖和8万元奖金,算是他赚的第一桶金。当时他还认识了投资人,找他们拉过投资,“结果大家可能也猜到了,没人投我。”

对于后来公司的融资,王兴兴表示融资和估值还是相对比较克制的,“投资方对我们公司其实没有过多参与公司里面的,尤其产品管理这方面,相对来说不会对方向性过多干涉。”

要不要做人形机器人,王兴兴实际上有过态度的转变。2020年之前,王兴兴很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做人形机器人,因为在大一寒假的时候他自己做过小的仿真人形机器人,但没有达到预期,也没有看到一些可以落地的实用价值。

他的态度转变发生在2022年,在特斯拉发布第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之后,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立马提升起来。同年ChatGPT的出现,使整个AI技术潮流发生了明显的质变,行业也看到了AI赋能机器人带来的潜力。

“基本上还是追寻整个社会共识,如果做得太早或太晚,其实都是不好的。”王兴兴说道。相比于商业化落地场景等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王兴兴认为现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最大的难题在于,机器人AI的发展是落后于通用AI的,并未达到一个突破临界点的时刻。现在更像是ChatGPT爆发之前的1—2年,距离人形机器人行业的“iPhone时刻”至少还有3—4年的时间,但应该不会超过5年。

以下为此前对话的部分内容,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删减调整:

Q:近期人形机器人火热至极,但早期业界普遍不看好人形机器人,请问宇树怎么看待外界的声音以及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发展战略?是有自己的明确的发展规划,还是更多随着社会共识变化而变化?


王兴兴:基本上还是追寻整个社会共识,因为雷总说过顺势而为,要追着社会潮流去做,如果做得太早或太晚,其实都是不好的。

像我早些年的话,像2020年前,其实有很多投资人问我,你们做不做人形机器人?我非常斩钉截铁地跟他们说我们不做人形机器人,为什么23年初又开始做人形机器人?原因比较简单。

先回答一下为什么不做人形机器人。最早的话其实在09年和10年的时候,大一寒假我就自己做过小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做好了以后其实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大家都做得不是特别理想,性能上不去,当时没办法看到他有实用价值或者让他去干活的阶段,所以当时我就比较坚持不做人形机器人,过去很多年都没做人形机器人。

但是在21年到22年的时候,大家也知道在马斯克的带领下,全球科技对人形机器人非常关注,并且在22年底,大语言模型出来以后,AI的技术产生了质变,大家已经看到AI赋能机器人带来的潜力。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在22年底,我们还没做人形机器人,但已经有一些客户找上我们想买人形机器人。所以我们觉得社会的共识、热度、客户对它的期待程度,已经足够了,我们23年正式开始做人形机器人。

另外分享一个小故事,为什么16年我出来创业做四足机器人,因为当时小机器狗方案,我在13年就想到了,当时我研究生刚入学,我觉得这个方案不错,未来可以商业化,我是不是要辍学创业?你也知道我们这代人都听着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辍学创业的故事长大的,难免觉得我要不不读书了,我说要不要出来辍学创业这件事情,这个肯定是想想,因为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方案都没有,所以后来我在13年到15年把这个方案做出来了。
15年我去参加上海的比赛,拿了二等奖赚了8万块奖金,当时机器人的研发投入大概只有1-2万元人民币,所以参加比赛以后,我还赚了几万块钱,算是我赚的第一桶金。当时我还认识了投资人,我找他们拉过投资,但结果大家可能也猜到了,没人投我。

因为当时也没毕业,所以就没有出来创业,16年6月份我已经在深圳大疆工作了,不过在16年6月份我这个机器人在国内外科技圈机器人圈火了一把,当时有人愿意买我的机器人,有人愿意投资,我才决定出来创业的,所以这前提也非常简单,有人愿意买,所以我们才做这个方向,我们一直希望公司的商业化是相对来说比较正向和积极的,本身产品是有人愿意采购、社会对它有认可度才去做。

当年选择做四足,是行业上已经有些苗头了,我们才去做这个事情,我们选择做人形机器人也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Q:今天向机器人疯狂涌来的关注,背后都带着AI带来的机器人进步的判断,但是其实忽视了机器人本身的技术进步,今天宇树在机械和动力等方面的重要突破有哪些?有人评价宇树的硬件很厉害,对此您怎么看?


王兴兴:刚才有提到目前这一波机器人的浪潮,最主要就是AI浪潮带来的,因为AI大语言模型出来以后,大家觉得在信息领域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可以对话,可以语音交互。但真正解放AI的能力,还需要物理的机器人让它真的去干活,干活是大家首要期待的一件事情,这带来了大家对机器人的想象空间提升。

所以现在阶段,我一直也认为对机器人行业最大的一个限制,还是AI不太够——AI模型、AI的训练数据集、AI的场景的落地部署,都完全远远不够。当然从硬件的层面来说,目前也是不够的,但是它没有理论上的门槛,它是工程上的问题,就是工程上要把成本做得更低,可以做得更好,外观也做得更加极致,硬件功能也更加丰富,但是它是工程技术上的问题,它的时间是可以预估的,而且可以这么说,如果哪一天有个人把AI机器人的模型做出来,找我们定制机器人,我们可以保证年底之前直接给他做10万个人形机器人。

我们如果要加大产能,或加大投入研发的效率,我们可以投大量的人甚至可以通宵,这完全都没问题,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目前机器人AI的能力还没有足够突破。当然硬件要做得更好,比如说这个电机的扭矩做得更大,减速器的寿命可以做得更长,负载能力更好,灵巧操作精度更高,视觉感知的分辨率更高,执行速度可以更快,这些方面当然要继续完善,但硬件不是一个最大的限制。

很多人对我们公司的印象是硬件公司,我个人还挺喜欢这个标签的,因为这也是代表大家认可我们公司的硬件。像我们的机器狗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货量一直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再加上我们本身也在自己的硬件上做了一部分软件,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像我们去年的go2这款机器狗,就集成了Open AI的大语言模型接口,你可以跟它对话,它把这个识别的对话发送到Open AI的服务器上,然后把结果反馈给机器狗,让它去执行一些我们底层预设的功能,就是让整个的任务的编排和执行的操作权是放在了Open AI的接口上的。

其实我们在AI方面也做了不少的事情,当然我们肯定不是说跟一些纯粹的纯AI公司去比,我们的AI投入有多少,跟他们比起来肯定是比较少一些。我们公司还是希望真正能把产品做得更好,最终能在工厂里面、服务业、家用等场景,能真正产生价值,大家能接受我们的产品。无论客户对我们的印象是硬件还是软件,我觉得都无所谓。

Q:具身智能是过去一年中和大语言模型一样受到了市场的高度的关注,然后我想问一下您判断通用机器人领域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个iPhone时刻?然后另外一个的话就是AI大模型为机器人领域带来了哪些明显的能力的提升,然后目前还存在哪些挑战?


王兴兴:我觉得iPhone时刻其实大家也是非常关注的点,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但是离iPhone时刻我觉得其实还有距离,因为iPhone的出现它并不是说有一个特别的技术的突破,它实际上更多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的突破,比如说原本已经有触摸屏了,有很好的CPU,或者还有一些图形界面已经有了,然后乔布斯把很好的终极产品的构想给提出来了,然后把这些技术都整合在一起。

目前在具身智能或者机器人AI这个领域,我个人相对还是比较乐观的,当下可能大家还觉得机器人有点笨拙,只能干一些固定的活,但实际上我个人还是比较乐观。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就说我觉得在今年年底之前,至少全球有一家公司或有个实验室能把通用型的机器人AI模型给做出来,但是这个时间点,我觉得可能也不是个AI iPhone时刻,因为iPhone时刻我们大家还是希望是,比如工业或服务业能真正有终端产品的出现,而且标志着这个行业的比如出货量暴增这个节点,所以我觉得iOS时刻我觉得稍微时间再远一点,可能还是要在3年或4年左右的时候,但是我觉得不会超过5年,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Q:宇树G1 9.9万元的起售价在市场上反映还是比较强烈的,为什么能够这么大幅度的降价?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一些做法?


王兴兴:我们一直希望有更合理的价格给客户。因为产品有人买,前提是价格相对比较友好,如果太贵了就买的人比较少。

我们价格目前比较有竞争力,原因也比较简单,因为我们做四足机器人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所以对于成本把控有一定的经验,例如关节电机生产、整体机械结构、传感器、如何使用更便宜的芯片等等。甚至可能大家想象不到,我们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其实很多设计都是非常类似的。

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目前像机器狗一台最便宜卖到9000多块钱人民币。对比起来,我们的人形机器人还是有点贵的,因为目前的量不够,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个体量还没有完全起来,价格定得太低对我们公司也不是好事,对整个行业不是好事。如果明年后年整个出货量更加提升,机器人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我觉得价格还是可以有更好的调整。

降本的原因也比较多,就是你要把所有的零部件,哪怕一个螺丝钉各种方面设计的比较极致,然后生产上做到极致的相应管理上的事情非常多,而且这个是非常耗时间的,哪怕我们公司到现在已经8年,我们有好几款产品量产经验,但对我们当下来说,我们公司量产一款产品还是很有压力的。

每一个零部件你都要细节的设置,然后每个零部件里面涉及的有些零部件精度要求高的都是0.01个毫米起步考虑的,然后有些零部件配合、螺丝怎么打,包括有些工艺上的要求是每个零件都要考虑,每个零部件都要量产规划,而且要保证供应商给的零部件是满足质量要求的细节上,你生产的工人他本身也是按要求流程走,其实要求整个管理的要求都比较高的。另外刚刚提到有量就降成本这个事,确实量大了可以降成本,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是大家公认的一件事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