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以来,有机太阳电池(
OSCs
)由于具有可溶液加工、质轻、机械柔韧性好、半透明等独特优势而受到了国内外光伏领域的广泛关注。同时,得益于窄带隙小分子受体(
SMAs
)和宽带隙共轭聚合物给体的蓬勃发展,特别是
A-DA'D-A
类
SMAs
(
Y6
及其衍生物)的出现,
OSCs
的能量转换效率(
PCE
)节节攀升,已然满足了商业化应用的门槛。然而,现阶段所报道的高性能有机光伏材料存在合成步骤繁琐、提纯过程复杂、产量较低等问题,因而导致活性层材料的制造成本偏高,不利于推进有机光伏组件的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进程。
图
1.
活性层材料的分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光伏性能
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孙晨凯课题组
基于此前发表的相关工作,设计并合成了两种新型的
A-DA'D-A
类
SMAs
(
PEH-F
和
TEH
-F
,分子结构如图
1
所示)与低成本的聚合物给体
PTQ11
匹配以实现材料成本和光伏性能的“双赢”。得益于
0.511 eV
的低能量损失以及在能极差仅为
0.06 eV
下所实现的高效激子解离和空穴传输过程,基于
PTQ11:PEH-F
的二元
OSCs
同时获得了
0.936 V
的高电压和
26.
53
mA cm
-2
的高电流,最终实现了
19.73%
的
PCE
,这是目前所报道的基于低成本有机光伏体系
OSCs
的最高效率。
另外,该课题组根据材料的合成路线和分离纯化工艺,结合原料、中间体、
并结合原料、中间体、试剂的用量和价格、各化学反应的合成产率、分子分离纯化操作等提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有机光伏组件成本计算方法,并选择了当前所报道的
22
个高性能有机光伏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成本可行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基于
PTQ11:PEH-F
的二元器件表现出较小的效率
-
成本差距,其最低可持续价格(
MSP
)仅
0.35 $
W
p
-1
(每峰瓦成本),远远低于基于其他有机光伏体系的器件(
MSP
大多都高于
0.42 $
W
p
-1
)。因此,
PTQ11:PEH-F
二元体系有望成为有机光伏组件大规模生产时的活性层体系,在未来商业化应用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极其重要的市场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以“
S
uppressed Non-Radiative Loss and
Efficient Hole Transfer at Small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Offset Enables
19.73% Efficiency
Bi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Small
Efficiency-Cost
Gap
”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上,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直聘副研究员
孔晓磊
和硕士研究生
杨娜娜
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直聘教授
孙晨凯
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为第一单位
。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9/D4EE03000A
相关进展
郑州大学孙晨凯课题组 AFM:PTQ12-19.36%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
郑州大学孙晨凯和化学所李永舫院士《Adv. Mater.》: 16.52%效率的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中科院化学所李永舫院士和郑大孙晨凯博士《Adv. Mater.》:基于喹喔啉单元的D-A共聚物在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email protected],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