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面连接
面对复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Nat Commun | ... ·  14 小时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信用】中国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信 ... ·  昨天  
BioArt  ·  ​Genome Biol | ... ·  昨天  
生物学霸  ·  青云免疫论坛 | 张惠媛教授:HIF2α ... ·  2 天前  
生物制品圈  ·  2024年生物制药行业裁员超2.4万,融资与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面连接

现在加入光明村还来得及吗?

正面连接  · 公众号  ·  · 2025-01-11 11:15

正文


回到三线城市的年轻人,与留在乡村的老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刘强东送礼


像大多数北方村庄一样,光明村的冬天是灰褐色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芦苇丛、小麦地、棕秃枝、统一改造的黄漆房,和远处零星未重建的红砖房上。


但和别的乡村不同的是,这里是刘强东的家乡。今年 1月8日,刘强东为光明村乡亲发放年货,并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送上一万元红包,让这个寂静的苏北村落火上了热搜。


发放前,风声早就传出来了 ——村里不少人在京东上班,还有和刘强东家沾亲带故的人。消息一出,村子一下躁动起来,正式通知还未下达,就有村民跑到村委问:“今年大强子又发什么东西啊?”


经常给光明村送快递的石林注意到,那几天,乡亲们茶余饭后都在讨论这事。


最开始,消息还未确定前,村干部 “一问三不知”。等到通知一发,许多村民找上门,开玩笑说:“前几天 才问你,你说不知道,今天就让我准备这准备那。”有的老人住在外地,材料不便提交,老人的孩子直接从外地飞到徐州,再打车赶回村里,替父母交材 料。


发年货前一天,不少短视频主播已经闻风而动,来到刘强东家门口。寒风中,他们对着镜头激情洋溢: “他不会忘本,他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大老板就忘记这些乡亲们!”


光明村的乡道


终于等到1月8号这天。一大早,许多村民早早醒来,兴奋得睡不着。村委广场上搭起了两个红色大拱门,上面写着“我给老家送年货”。红灯笼悬在路灯上,成排高挂,两米多高的红色旗帜在寒风中飘动,像在迎接这场即将到来的新春市集。


村委广场边,老人们站成一排,站路沿上,翘首看热闹。老太太们聚在家门口,热情地唠起嗑。搬到城里住的老人也回来了,许久不见的老姐妹,互相拍一拍,抱一抱。广场旁围满了直播的年轻人,有的现场带货,讲话声此起彼伏。


早上九点,老人们排队领红包。一名村干部回忆,2018年春节刘强东给乡亲们送年货时,“现场听到最多的不是什么话,而是笑声,哈哈哈的”,这次也一样。


三十多件,从手机、零食、衣服,到电饭煲、小冰柜,摆成一长排。东西太多,村民们只得开着三轮车来装,车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咧着嘴来,又咧着嘴回去。


排队领取万元现金的老人


光明村村支书张立新介绍,目前村里有 1400来户,60岁以上老人近1400名。2015年刘强东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了一万元红包,当时,周边一些村民很羡慕,盼着能跟光明村合并,2020年左庄村并入光明村后,“没想到梦想成真了”。


这天,刘强东小学时在校任教的13 位老师,也来到了现场,领到了刘强东送的10万元红包。


刘强东的五年级班主任林德茂和老伴专门从邻市淮安赶来。最早听闻这个消息时, “辗转反侧、彻夜不眠”, 德茂形容。他现场作诗表达自己的感受:“京东总裁刘强东,心系家乡父老情;春节赠礼千百万,十里八乡皆感动……”


“我想了很多很多,这笔款项要捐出去,考大学需要钱了,我就要转赠给他们,把这个爱的接力棒要传下去。”林德茂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一毛钱和一万元红包


光明村坐落在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距离宿迁市区约 40分钟车程。村子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远离公路,鲜少被外界留意到——需要在某个公路口拐入一旁的乡道,驱车两公里,穿过大片低矮的田野和高耸的树木,才能看到。


平日里村子很安静,有时能遇见开着三轮车外出归来的老人,他们皮肤黝黑,脸颊泛红,有常年务农干活的痕迹。


光明村的农田


过去的光明村,除了务农,也有人跑船。刘强东父母便以跑船为生,常年生活在船上,刘强东由外婆带大。


村民们会用最朴素的词来形容刘强东和他的家人。善良,仁义 ——一家人都善良,爷爷是赤脚医生,外婆不会阻止爬到树上摘她家杏子的小孩。不忘本——刘强东对老人们很好,给吃的、喝的、用的,比自家儿子还好。


老师们也一样。他们强调了好几次,刘强东 “品学兼优”。镇上19个小学一起统考,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全镇第一名。曾经的校长兼五年级数学老师回忆,是因为刘强东这个班的学生成绩好,他才成为镇上第一个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人,“他们成绩好,变成我成绩好。”四年级数学老师则回想起,刘强东身为班长,会主动带二十多名同学去帮他插秧。


五年级班主任林德茂记得,刘强东父亲和他说过: “林老师啊,我们家孩子你要勤加管教,才能成绩更好。”他回复说:“没有必要,强东是不用管教的,他将来一定能成才。”


“这事是真的啊。”林老对媒体们强调。


刘强东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每当聊起他,村民们都会骄傲地提起这个事。 1992年,刘强东考上中国人民大学,走出了长安村——那时他的老家还叫长安村,2001年与双蒋村合并为光明村。


去北京前,亲戚朋友和村民们凑了 76个鸡蛋和500块现金送给刘强东。刘强东后来说,是乡亲们的帮助,给了他“走向全世界的机会”。


67岁的姜绍华和78岁的纪长胜还记得,那时他们各送了两颗蛋和两毛钱。刘强东70多岁的表哥回忆,如果刘强东不提,很多村民都快忘了这事,连他也不太记得细节了,“一点小事他都没有忘记。”表哥回忆,那会儿大家都很穷,村民们几分几分、一毛两毛地凑钱给他去上学,主动送到他外婆家,“一毛钱算很多了,当时猪肉才七毛一斤。”


刘强东后来在网上写道: “这些都是父母亲戚朋友和村民凑出来的血汗钱……父老乡亲们的恩情,我会用一辈子来还!”


光明村一角


他确实这样做了。 2015年春节,刘强东回老家过年,第一次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送万元红包。2018后,他为乡亲们送上鸡鸭鱼肉、家电生活用品等春节大礼包。2024年春节,他又给每户人家送上羽绒服。村干部回忆,去年冬天下了大雪,大家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帽子一戴,走在村里,“都认不出背影是谁”。


今年 72岁的时守侠说,2015年老两口收到了刘强东的两万元红包,他们从未一次性见过那么多钱,舍不得花,一点点省着用。“日子像过到天堂了。”她说。


对村里老人来说,一万元沉甸甸的。他们大多家中有几亩地,干不动的就租给别人; 还能耕作的,就种小麦和水稻,6月割麦子,10月收水稻。要是收成好、品相好,一亩地最多能挣个两千块钱;质量不好、价格低的话,甚至达不到一千二。再算上其他不断涨价的成本,基本剩不了什么钱。


村支书原是隔壁的左庄村人, 2020年并入光明村。这次,他母亲、哥哥和嫂子都能领到一万元。尽管他未满60岁,没能领到钱,但他仍乐了开花。他好几次透露,网上的人都说他是“全国最幸福的村支书”。也许因为这样,有来自徐州的村民给他发短信求助。他惊讶,对方怎么知道他的电话号码。后来自己一搜,原来网上都有。


独自晒太阳的光明村老人


2017年,光明村部分房屋开启农房改造,老瓦房被拆掉,重新盖成统一外观的黄色两层小楼房。一名村干部说,他们村是全区第一批农房改造的,“那如果没有刘总的话,那肯定怎么着也轮不到我们先来呀。”村支书也颇为自豪,“就是小别墅。”


村民们提及,如今村子的乡道 “光明大道”,从泥路修成柏油路,也有刘强东的捐助。此外,他也为当地投资建设了养老院等硬件设施。


过去几年,村民们已习惯了外人的到来。有慕名来打卡拍摄刘强东家的游客或网红,也有以需要投资为名来找刘强东的人。连高德地图上的 “光明村”一址,都有网友留下评论:强东的老家。





外出打工的光明村人回来了


光明村在淮河以北,但冬天没有暖气。 老人们舍不得开空调,用衣物裹紧全身。 时间在这里被拉得很长 ——在坐家门口石砖上晒太阳的老人身上,也在独自蹲墙角玩土的小孩身上。


年近 40岁的高祥是光明村人,他就曾是这样的留守儿童。 早年父母外出跑船,只在汛期和农忙时节才回家。 和高祥差不多年纪的董良利,母亲务农,父亲帮人盖房子。 尽管并非留守儿童,但他与高祥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 他们都在2004年十七八岁的年纪离开光明村,去大城市的工厂; 也都在20岁出头的年纪结婚生子,然后他们的孩子又成为留守儿童。


初中辍学后,高祥跟着父母跑船,到骆马湖采砂。 2004年,17岁的他跟着堂哥去了上海的五金厂当学徒,工资五百。 那时候,董良利去了广州电器厂,他的大哥和二哥都在这座城市的工厂里。


每年春节回家,高祥要在凌晨 5点坐上大巴,从上海出发,下午1点多抵达宿迁北站,再坐一个小时的车到光明村。 到了村里,高祥和妻子走在乡道上,远远地能看到小孩躲在屋后墙角处,探出头观望,看爸妈回来没有。 但一靠近,孩子很是陌生,不敢讲话。 每年在家待个五六天,和娃不断重复从陌生到逐渐熟悉、又再次分离的循环。


董良利也经历过这样心酸的时刻。 春节回家,由奶奶带大的孩子一见到他就直溜走。 董良利三兄弟都和妻子在广东打工,他们母亲在村里帮儿子们带四个孩子。 兄弟三人并不是每年都回家过春节: 过年抢不到火车票,平常又没时间回来。 在外打工的日子,他们一家很难真正团聚。


过去,光明村的人们一直在出走。 刘强东在北京创业初期,村里不少年轻人被他拉进团队。 有村民回忆,那时村干部挨家挨户问: 要不要上北京卖货去?



1月7日,装载年货的京东快递货车驶向光明村


而随着京东辐射更大物流仓储版图的需求,以及对宿迁这座城市的继续投资,许多外出打工的光明村人,开始回流家乡。 高祥和董良利与家人团聚的转机出现了。


截至 2014年12月,京东在全国拥有七个物流中心、40座城市的123个大型仓库,以及覆盖1862个区县的3210个自营配送站和自提点。 也是在这一年,京东鼓励配送员报名先锋站计划,回家乡开设配送站点,渠道下沉。


高祥和董良利都在这个时间点先后回到宿迁,一个成了仓储员工,一个做了快递员。 回宿迁后,高祥堂弟跟着他去了京东做仓储。 董良利两个哥哥也在他带动下,回宿迁当京东快递员。


在这里,高祥得到了一份有五险一金的工作。 早上收货,下午取货,最后再整理库区。 来时工资约五六千,目前已有九千、一万。


董良利的快递员工作,月薪现在也涨到了八九千,同样有五险一金。 在当地很多人眼里,去京东做快递员是一份香饽饽,团队内的离职率也很低。


1月8日,董良利的父母领到了两万块钱


京东快递员石林每天会到光明村派送两趟,上午下单,下午就送达。 配送的物件,基本是外出的子女为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单的生活用品。 他已经对这片村子非常熟悉,多数时候不需要打电话,直接送上门。 他也算是最常去村里配送的快递员 ——能给村里人家送上门的,只有京东和顺丰; 顺丰多是送文件,“三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则统一放在镇上的站点,村民要自行去取。


2017年8月,石林终于蹲到一个京东快递员的“坑位”。 在此之前,他跑过三年货车,觉得路上风险太大,决定改行。 石林说,在外面,他们很难找到这样“付出和回报成正比”的工作。


石林在抖音上看到过宿迁第一个退休的京东快递员刘从江的故事。 刘从江在 45岁时成为一名在南京的京东快递员,并在前几年调岗回到家乡宿迁。 去年10月,他正式退休。


看到刘从江如今每月能拿 4000多的退休金,石林感觉自己的生活也有了盼头。这次,刘从江也去光明村,帮忙给乡亲们发年货,他说:“一直想谢谢刘总,能去帮忙很开心。”





过上了好日子


在宿迁,没有人不知道光明村和京东。 从高铁站打车去京东客服中心,司机不需要导航,就能熟练驶向目的地。 从市区打车去光明村村委会,司机一听就知道: 那是刘强东家嘛。


宿迁的京东客服中心,目前容纳了一万多名客服,大部分是宿迁本地人。 这缘于 2009年,京东把分散多地的80名客服全部召集到宿迁,并成立客服中心。 起初他们在宿豫区管委会的两层小楼里办公,直到2013年搬入新建成的6万平方的一期建筑。 2014年11月,京东客服中心通过COPC国际高绩效标准认证,这也让京东成为国内电商中首个通过该标准的企业。 在京东的带动下,小米、百度、当当等互联网企业也把客服中心建在了宿迁。


高祥在市区的家,小区西侧紧挨着京东客服中心二期,二期大门前一条 2.3公里长的马路,被命名“京东大道”。 小区东面,是京东打造的全国首个线下互联网医院宿豫医院,北面对街则是客服中心三期,宿迁最高的地标性建筑9号大楼就座落于此。 夜幕降临后,9号大楼的玻璃幕墙会滚动彩色影像,京东Logo标志随机变换。


高祥家的小区,不远处的玻璃建筑为京东客服中心二期


这间九十多平的房子,是高祥到京东工作一年多后买的,那时房价低,三千一平。 他说,最初这里算比较偏的地段,本地人 “看不上”,因此大部分小区业主是他们镇上的人,“从农村过来买房的。 ”但随着京东客服中心二期、三期大楼在这片区域的完工和启用,以及周边陆续开发,这里的房价也逐渐上涨。


张倩就在宿迁最高的建筑 9号大楼里工作。 她是光明村人,1月8日那天,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叔叔、伯伯,一家5口人,领到了刘强东送的5万元红包。


2011年,张倩大专毕业,被家人介绍到京东上班。 她很满意这份工作。 每周休息两天,公司福利里,她很喜欢下午茶里的又大又红的红富士苹果,还有晚上夜班的零食。


2018年初,张倩在市区买下一套120多平的房子,靠公司给的住房保障基金交了首付,剩下贷款部分用了公积金,再加其他商业贷款,每个月还两千,“没啥压力”。


除此之外,京东还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帮扶。 刘力榕也是一名京东客服,她属于一个特殊的团队 ——“阳光天使”,这是一个由残疾人组成的客服团队。 “阳光天使”成立于2013年,从最初的6人,扩大到如今几百人,员工来自全国各地。 负责人透露,他们与当地残联牵线合作,为这些很难找到工作的残疾人士们提供就业岗位,他们也会把学历从大专放宽到高中,择优录取。 目前大家月薪在宿迁,“很不错”。


刘力榕加入 “阳光天使”已有10年。 患侏儒症的她,扎着马尾,戴黑框眼镜,说话时总是笑着。 2013年大专毕业后,她花了数月在江苏盐城老家寻找文员类工作。 电话面试时,她会主动问: 工作有没有特殊要求。 有时对方说,希望形象较好。 听到这,她就懂了,对话可以中止。


父亲每次都会陪她去面试。 地点在自家县里的,父亲会骑电瓶车载她去; 在市区的,父亲就和她坐大巴去。 但这些面试,她都没有得到工作。 后来表姐介绍她去了一家小公司,整理材料。 办公室在五楼,没有电梯。 做了半年后,她就辞职了。 直到 2014年初,她加入“阳光天使”。


就像大多父母期望孩子考公考编一样,宿迁的不少父母则把目光投向了京东,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一份稳定又有发展的工作。 去年 2月和12月,京东两度为客服人员涨薪。 张倩也察觉到,越来越多人愿意留在家乡宿迁——他们很难在当地找到能有同等待遇的工作。 “现在出去,我可能三千的工作都找不到。 ”她说。


京东在宿迁运作的十多年,也是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就业率提高的重要时期。 2009年将客服中心搬至宿迁以来,京东还在电商、物流仓储等领域投资发展,截 至2021年底,京东在当地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2022年,宿迁市GDP第一次超过连云港,摆脱全省倒数第一的宿命;2023年,宿迁市GDP增速为全省第二,总量超过广东珠海。


2024年,京东在宿迁投入超10亿元的全球培训基地也正式启用。 这片占地约200亩的区域,不仅为京东新员工提供上岗前培训,还为其他各类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提供场地。 这里也将为全国培养更多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不只是一份工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