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对于天子来说,好色是错误吗?
大家想想,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后宫妃嫔的数量一点也不比刘骜少,甚至远远过之,但就没像刘骜被批评得那么惨,不少还被公认为贤君。
当然,跟这些所谓的贤君相比,刘骜在两件事上确实做得太糟糕了:第一,被后宫所控制,而不是控制后宫,让许多男权主义者颇感忿忿;第二,许可赵氏姐妹残害皇子,导致自己无嗣。
再一剖析,根结在于刘骜所爱的这些女子全都不是善茬。不管是许后,还是飞燕、合德,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用大臣们的话来说,他的妻妾们缺少“女德”。但那没辙啊,谁让刘骜就喜欢这种类型的女子呢?
所以,对天子来说,好色本身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错误,但如刘骜这样泯灭人性的“好色”却是人君之大忌。
刘骜刚登基的时候,当时朝廷的实际控制人,国舅爷大将军王凤,为了防止刘骜因好色误国,曾经在幕僚的建议下考虑过让天子“一娶九女”的做法。光听名字,这个法子很容易被误会。提出这个制度的重点并不是为了扩充天子的后宫,而是在于不让后来者有可乘之机。“一娶九女”是古制,根据这个制度,天子大婚,一次性娶多个贤良淑德的妻子,在保证后宫和睦的基础上,能增加生下嗣子的机率;同时,为了限制人性中的好色基因,该制度规定,娶完这一次以后,即便其中有女子死去了,天子也不得再补充,即便天子看上什么女子,也不能成为正式的后宫妃嫔。这样,就能将天子个人的好色问题和国家政治稳定隔离开来,筑起一道能抵御“红颜祸水”的防波堤。不过,这个制度最终并未施行。
不过,后世很多人说赵氏姐妹这对“祸水”是西汉灭亡的主要原因,这倒是有些太看得起她们了。她们是作了不少坏事,但主要受害者也仅限刘骜、皇子、后宫妃嫔等,她们的能量还远远达不到影响朝廷大局的水平。
在后宫里,有一个人远比她们厉害,是真正的幕后大佬:
刘骜他妈王太后。
太后是怎样炼成的
太后名叫王政君,祖上号称是战国时期齐国王族田氏的后人,到汉朝的时候,王族丢失了封国,但齐人还是习惯称他们是“王家”,所以干脆把“王”作为了姓氏——当然,这极有可能是王氏族人后来为了抬高自己身价而附会出来的。
王政君的爷爷王贺在汉武帝时期曾经做过御史,查处奸案时比较宽大。而武帝时期用法严酷,王贺没多久就因为办案不力、宽纵罪犯而遭免职。不过他倒是不太后悔,自以为为子孙后代积下了不少阴德,后代必定能出牛人。
而其父王禁在昭宣时期担任廷尉史,执掌司法。虽然在官场上超过了王贺的成就,但也不算什么牛人。但王禁这个人比自己的父亲更有野心,工作上很努力,生孩子也很发奋,娶了好几个妻妾,一共生了十二孩子,四女八男。王政君是次女。
史载,王政君母亲怀孕之时,“梦月入怀”——回想下汉武帝母亲“梦日入怀”的故事,敢情他俩应该凑一对——最终生下了王政君。长大后,家里为其安排婚姻,在已订婚未成婚的时候,对方小伙死了——按《汉书》的逻辑,应该是对方命不够硬,镇不住王政君,被活活克死的。尔后,当时的东平王说要娶她,同样,仍然镇不住,在王政君过门之前,薨了。
见女儿屡次“克”死对象,甚至连东平王这样尊贵的人都不能例外,王禁当然很郁闷,于是,就请来占卜师为王政君看相。占卜师仔细一端详,出来告诉王禁,此女“当大贵、不可言”——当年也有看相人是这么说吕后的。王禁心里一激灵,言下之意自己女儿怕是要入宫嫁给天子,很高兴,就决心好好培养王政君,并在其十八岁那年,将她献入宫中。
当时还是汉宣时期,王政君入宫后并未成为天子妃嫔,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家人子”身份。别说被天子临幸了,怕是连当朝天子的面都没见过。如此过了一年多。
此时,太子刘奭特别宠爱一位名叫司马良娣的姬妾。可惜二人没恩爱多久,这位司马良娣就病死了。死就死吧,司马良娣还特别不厚道,她给刘奭留下遗言,说自己根本不应该死,是因为刘奭的其他姬妾请了巫师进行诅咒,才把她害死的。刘奭当年是一个超级纯情的小伙,认定了司马良娣的这套说辞,对其他姬妾产生了深深的怨念,跟她们保持距离。
刘询一看这不是事儿啊。你思念归思念,但你身为太子,可不能让老刘家绝后啊!就让皇后从“家人子”里挑了五个女子给太子送去,王政君也在其中。刘奭当时并未走出痛失司马良娣的阴影,但也不想忤逆父母的意愿,只得勉强说,其中有一人还可以。
碰巧,王政君当时离刘奭最近,大家便以为刘奭属意于她,于是,就把王政君送到了太子家。更巧的是,刘奭之前虽已有十多位姬妾,但却从未有人怀孕,而王政君入选后,只与刘奭同床一次便有了身孕(“壹幸而有身”),最终生下了刘骜。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奭登基后,王政君就成了皇后,其子刘骜也成了太子;后来,刘骜即位,王政君再进一步,摇身一变成了皇太后。
天意乎?狗屎运乎?
封侯风波
无论如何,王贺当年积下的阴德开始展现效果了。
王政君本性并不坏。刘奭任天子的十几年中,王政君一直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帮助儿子保住了太子之位。当上了皇太后之后,她也不像吕后那样,对曾经威胁过自己儿子太子地位的定陶王刘康下毒手,反而对其多加优待。由此可见,她还是一个颇具妇德、并以夫家为重的传统女性。
不过有一点,王太后和吕太后是一样的,就是想方设法保护自己儿子皇位的周全。刘骜登基后,她立刻将自己的同母兄弟王凤提拔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另一位同母兄弟王崇则被册封为安定侯,其余同父异母的兄弟都赐爵关内侯,王氏家族瞬间尊贵无比。
王凤上位以后,没有辜负太后的期望,兢兢业业地为刘骜坐稳江山忙前忙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协助刘骜端掉了石显团伙,并且顺势打击了时任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匡衡、张谭二人。当年石显专权的时候,匡、张二人虽身居高位,但因害怕石显的打击报复,在其淫威之下混日子,而一等石显失势,又立刻调过头来揭发石显种种罪行,很有点政治投机的意味。这件事做得太明显,自然被人抓住了把柄。王凤提拔的司隶校尉王尊立刻上书弹劾,说二人不忠,当年都是靠阿附石显上的位,之后又百般谄媚、曲意奉承,丧失原则,应当一并拿下。
这说的确是事实,把匡衡等人吓坏了,他们马上跑到刘骜面前,声泪俱下地谢罪,要求辞职,只求新老板给自己留条活路就好。刘骜呢,也不想一上来就把丞相、御史大夫都一窝端,就安抚了一下匡衡,让他继续发挥余热,反而将王尊贬职。
Anyway,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对王氏家族很有利。匡衡此后根本没有心思好好当丞相,一心只想平安着陆。只要一碰上“灾异”,这老头就上书要乞骸骨,无奈刘骜一再挽留,匡老头儿就在丞相之位上尸位素餐下去了,最终因贪污而被贬为平民。
但是王氏满门封侯的动作在很多大臣看来始终是不合体统的。刘邦在创立汉朝的时候,曾经立下过规矩,“非功臣不侯”,必须是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才能获得封侯。但王家的几位,却仅仅凭着与当朝太后的血缘关系就扶摇直上,让辛辛苦苦为朝廷卖命的大臣们很不高兴。刚好,当年夏天又出现“黄雾四塞”的异常天象(有可能是沙尘暴),大臣们纷纷发言说这是“阴盛侵阳之气”,将矛头直指王氏众兄弟,想利用这“灾异”将王氏集团拉下马。
可惜,沙尘暴再猛,也吹不倒幕后的王太后啊。王凤装模作样地上书辞谢,说自己愿意为沙尘暴天象承担责任,没多久就被刘骜驳回了。刘骜说,天象异常,这是因为朕刚上位,“涉道未深、不明事情”的缘故,跟大将军你没关系。你现在反而要把过错都揽到自己头上,岂不是显得朕更不贤明么?你好好干,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好嘛,天子都这么说了,大臣们自然也不敢再反对了,王氏的位子算是坐稳了。随后王氏兄弟在朝中一步步扩大家族的势力,逐渐把控了朝政。
争斗
建始三年(BC30)的秋天,关内连续大雨四十余天。长安城中谣传四起,说洪水就要来了,城里乱成了一锅粥。刘骜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应对。王凤首先发言,说雨势这么大,应早做准备,太后、皇上和后宫嫔妃可以登上御船,而官吏百姓则可以登上长安城墙躲避洪水。王凤这么建议,是从皇室成员的安全角度来考虑的,太后、天子万一出个事,谁担得起啊?其他官僚自然不敢有意见。
这时,左将军王商——此人也是外戚出身,且与太后一个弟弟同名,但跟太后、王凤等人不是一族——跳出来说,不应该去避难!他的理由是,自古以来,哪怕再昏庸的朝代,都没有发生过大水淹没城郭的事情,而现在正是承平时代,怎么会出现把长安城淹没的情况呢?如果随便让百姓上城墙去避免,恐怕只会引发更大的骚乱!
按照“天人感应”的逻辑,王商的话句句在理。更何况,灾难来临的时候,天子确实不应在未辨事实的情况下率先逃避。刘骜于是决定采纳王商的意见,继续观望。事实证明,“长安被淹”确实只是民间不靠谱的谣言而已,实际并未发生。“还好当时没逃跑啊,不然皇家的颜面都丢尽了!”刘骜和大臣们心中都是这么想的。于是,王商得到了天子的褒奖,而王凤则是大大地丢了一把脸。
次年,王商被封为丞相。王商这人,长得颇为高大,而且“不怒自威”,特别有大国丞相的官威。有次匈奴单于来朝,一见王商的容貌,慑于他的威严,“大畏之,迁延却退”——很为汉家长脸。刘骜听说后,感叹道:“此真汉相也!”
尽管此时王凤的实力也进一步得到了增强,但他对王商的得势越来越忌惮,而王商也一向看不惯王家把持朝政大局。二王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厚。
河平四年(BC25),王凤姻亲杨肜所管辖的琅琊郡出现灾异,恰逢当年又发生日食的情况,作为丞相的王商主张要罢免杨肜的太守之职。王凤跑去为自己的亲家求情,却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以后,痛定思痛,觉得王商这人太不上道,一直与自己过不去,是个大障碍,必须要除掉他。于是,王凤派人去整王商的黑材料。
不知道底下人怎么想的,搞了半天,查出王商两件家事,一是其曾与父亲的奴婢通奸,二是怀疑他指使奴仆杀害妹妹的奸夫。刘骜一看,这算哪门子事啊,净是些房闱之中的事,而且还缺少证据,捕风捉影的,实在不适合作为免除丞相职务的理由,就想敷衍了事。但在王凤的坚持下,此事仍然交由司法部门跟进调查。
调查还没定论呢,老天又日食了,于是王凤党羽立马将此次“灾异”归咎于王商。刘骜是不想罢免王商的,但无奈王凤力争,最终迫于压力,下诏切责王商,并免除了他的丞相职务。王商被罢相后,气得不能自已,在三天后大口吐血而亡。
斗死王商后,王凤专权日盛。而刘骜则连任命身边官员的权力都没有,几乎丧失了所有实权。老刘家的权力渐渐落到了老王家的手里。不过刘骜这个人也不是特别喜爱权力的人,对他来说,有后宫美人就好了,隔壁老王只要不染手朕的女人就好了,至于朝廷上那些烦心事,让舅舅们多费心呗。
但耿直之士还是有的。京兆尹王章,认为王氏专权太过,密奏刘骜认为应该罢免王凤。他举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这几年的天象,连年发生日食。王章认为,日食是阴盛阳衰造成的,自然是外戚专权所致。第二件,是王凤整倒王商的事。王章认为这显然是奸臣干掉了忠臣。第三件,则是王凤以“宜子”的名义将自己小妾的妹妹、已经嫁过人的张美人送进了宫给天子做妃嫔。王章认为这不合礼法,而且有辱皇家。王凤引发灾异、谋害忠良、秽乱后宫,这样的人怎么还能继续主政呢?
刘骜确实因为近期的几件事对王凤有所不满,一听王章说得头头是道,就动了罢免王凤的念头。
孰料,王凤风闻了刘骜与王章的讨论,立刻换上一副小白兔面孔,再次以十分诚恳的态度上疏乞骸骨;而这边太后听说要罢免王凤,也日日以泪洗面,不肯进食。
一边是自己的亲妈每天悲恸欲绝,一边是自己的亲舅舅可怜兮兮地要求退休,刘骜看了这出戏码以后,又动了恻隐之心,于是罢黜之事又被搁置了。反而是上疏直言的王章遭受了牢狱之灾,最终死在狱中。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公卿大臣都知道了王凤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深不可测的后台,见到他都侧目而视,更不敢随便招惹他了。
阳朔三年(BC22),王凤重病。刘骜数次跑去王凤府上探望,并问王凤死后的人事安排。王凤举荐了弟弟王音。刘骜听从了他的意见,任命王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继续维持王家在朝中的势力。自此,王氏集团愈加有恃无恐了。后来,刘骜的几位舅舅之间互相攀比奢华,弄到刘骜都实在看不下去了,下诏要治他们的罪。但王氏兄弟再次使用苦肉计骗来了同情,最终又一次得到了刘骜的宽恕,毫发无伤地全身而退。
当然,王氏在前朝的稳固地位,主要还是源自王太后的声望和地位。而刘骜则是继承了其父刘奭的优柔寡断,终其一朝,始终对舅舅们下不去手。朝政大权就这样被王家“世袭”下来,从王凤、王音一直传到王商(王凤的弟弟,与之前的丞相王商同名)、王根的手里,到刘骜执政的末期,又交到了太后的堂侄手里。
这个侄子老有名了,他恐怕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隔壁老王”了。他便是终结西汉统治的“篡位者”王莽。
河伯读资治通鉴系列第一部《寡人很孤独·周纪》已经出版,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 END -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