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已经成了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数以亿计的患者每天都奋斗在抗“三高”的一线。然而即便如此,因“三高”诱发相关疾病而丧生的人仍然不计其数。
为此,许多患者急于求成,一心想要尽快降低“三高”,只求它越低越好。但血压、血脂、血糖降得太低真的更有利于健康吗?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血压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血压并非越低越好,低血压同样可能诱发脑卒中。
当血压过低时,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血液流动,容易导致
脑供血不足
,轻者可能出现头晕、眼黑、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晕厥或休克。
同时,缓慢的血流容易导致
血栓
形成,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脑血管狭窄,就容易增加
缺血性脑中风
的发生风险。尤其高血压合并
冠心病、年龄>65岁、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
等危险因素时,低血压更加危险。
所以,老年人降血压
不能一味追求正常范围
,年龄大者,可适当放宽要求。但具体降到什么程度合适,需由医生判断。
低血压有急、慢性之分,
急性低血压
多出现在大出血、急性心梗、严重感染等患者身上;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都是缓慢发生的。而在
慢性低血压
中,有一种低血压
60%的老年人都有过
,它就是
体位性低血压
。
人体血压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卧位时血压偏低,站立时为了让大脑供血充分,血压会迅速有所上升。一般来说,健康成人不会感到不适,但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减弱,就容易存在体位性低血压。
此外,
高血压患者
可能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因为除年龄外,降压药使用不当也会导致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增加脑卒中风险。
平卧休息3分钟,躺着测量一次血压;起身后休息3分钟,再测一次血压。
如果
收缩压下降超过20 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
,说明可能存在体位性低血压。
如果低血压是由
疾病
(帕金森、原发性甲减、糖尿病等)、
药物
(抗抑郁药、血管扩张剂等)引起的,应及时诊治疾病,与医生沟通用药。
高血压患者因用药剂量大出现低血压时,最好在家和医院都监测一下血压状况,避免“白大衣效应”影响,再遵医嘱调整药量。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
在改变体位时,如:蹲-站、坐-站、卧-站,
动作一定要缓慢
。此外,不要吃得过饱、出汗后及时补水等,也有助于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发生低血压时,可以喝一杯
淡盐水
,能快速补充血容量,促使血压上升。
血脂指标中,与心脑血管健康密切相关的就是胆固醇,大家都希望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胆固醇,以此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但如果坏胆固醇太低,或好胆固醇太高,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有研究对96043名平均年龄为51.3岁的国人进行了长达九年的随访,共发现
753例脑出血事件
。
同时研究发现,坏胆固醇水平在
70~99mg/dL和≥100mg/dL
的人,发生脑出血的风险相当;而
<70mg/dL的人
,发生脑出血的风险
显著增加
。
与坏胆固醇水平在70~99mg/dL的人相比,坏胆固醇在50~69mg/dL的人群,脑出血风险
升高65%
,而<50mg/dL的人群,风险更是
升高169%
!
可见,坏胆固醇并非越低越好。一般来说,健康人群的坏胆固醇低于3.12mmol/L即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低于2.6mmol/L;极高危人群低于1.8mmol/L即可。具体以医嘱为准。
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好胆固醇水平极高的人群
,
男性
死亡率比正常人群
约高106%,
女性
约高68%
。
英国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的首席顾问更明确指出,当好胆固醇含量
超过2.3mmol/L
时,其对
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会下降
,甚至开始增加伤害。
无论是好胆固醇还是坏胆固醇,都不能过高或过低,相对来说,
维持两者平衡
才是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有效手段。
①控制摄入量
:
控制饮食中的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当减少
动物油、
植脂末(奶精)等的摄入
。
②降低胆固醇吸收:
适当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植物甾醇的摄入,如:燕麦、糙米、豆类、小麦胚芽、麦麸、杏仁、花生等,有助于减少胆固醇吸收。
③护好肝脏:
胆固醇主要在肝脏中转化为胆汁酸,想要维持正常的胆固醇代谢,肝功能正常很重要。平时应减少熬夜、喝酒、盲目用药等伤肝行为,可适当多吃优质蛋白、维生素C/E,Ω-3脂肪酸,有助于保护肝脏。
④适当补充益生菌:
无
论是肝脏合成还是食物摄入的胆固醇都需经过小肠吸收,所以肠道健康对于胆固醇的平衡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时可适当多吃酸奶、奶酪、豆豉等发酵食品,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
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
约1.6亿
;糖尿病前期人群达50.1%,即
每2人中就有1人
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并发症众多,不仅会增加结直肠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风险,其危害还遍布全身。
为此,高血糖患者越发重视降糖,但如果降糖不当,很可能诱发凶险的低血糖。如果高血糖的危害用年来计算,那么低血糖的危害就是
以小时计算
。
血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转都需要糖提供动力。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4.4~7.0mmol/L
,如果
低于3.9 mmol/L
,就被称为低血糖,可出现
饥饿、出汗、手抖、头晕、心悸、眼前发黑
等低血糖症状。
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还可诱发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
①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一方面,血糖浓度过低,心脑易缺血缺氧;另一方面,机体在低血糖时会分泌肾上腺素等调整血糖水平,这些激素会收缩血管,而老年人多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的情况,更易造成心脑缺血,增加心梗、脑梗风险。
②损伤心脏传导系统:
低血糖还可能损伤心脏传导系统,诱发
心律失常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③导致神经系统损伤:
糖是脑组织的唯一能量来源,大脑对血糖感知非常敏感。发生低血糖时,大脑营养供应不足,会导致脑组织神经系统受损,易引起周围神经病变。长期如此,还可导致慢性认知功能损害,增加
老年痴呆风险
。
④导致肾脏损害:
肾脏有时也需要葡萄糖供能,如果血糖含量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易导致肾脏损害,降低肾功能,增加糖尿病肾病风险。严重的低血糖还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增加死亡率。
⑤诱发视网膜病变:
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视网膜渗透压改变,小动脉压力增加,从而造成动脉破裂出血,影响视力。
此外,反复或长期低血糖还会影响血糖的
内分泌反馈调节机制
,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感知到低血糖,出现
无症状低血糖
。由于不能及时发现,很可能导致患者昏迷,甚至休克。
发生低血糖时最重要的就是
及时补充糖分
。
轻中度低血糖患者
可立即吃点葡萄糖、蜂蜜、果汁,这三者中的糖是单糖,能直接被肠道吸收,升血糖较快。15分钟后监测血糖,若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应及时就医。
如果发生
严重低血糖
,出现抽搐、昏迷等表现时,家人不宜给病人喂糖水,否则可能造成窒息。此时应就近送医或尽快拨打120,静脉输注葡萄糖。
糖尿病人低血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药物使用不当、饮食过度控制、运动量太大等,避免低血糖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①用药遵医嘱:
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注射胰岛素,都要谨遵医嘱,不得擅自增加药量。
②饮食控制有度:
虽然要严格控制饮食,但也不能过分,以免摄入不足诱发低血糖。建议
主食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少吃多餐
,有助于平稳血糖。
③运动适量:
在不调整饮食和药量的情况下,运动量大幅增加也易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运动时需量力而为、适可而止。
④避免空腹饮酒:
酒精会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空腹过量饮酒很容易导致严重低血糖,建议喝酒前先吃点东西。但更建议滴酒不沾。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更多健康知识
简单三步,置顶大医生公众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