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新书推荐 | 今天,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读孔子?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8-16 00:00

正文

今天提到孔子,你会想到什么?“万世师表”“周游列国”“独尊儒术”?还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孔子曾经被看作圣人,也曾被嘲笑为“丧家狗”;他的学说曾高居庙堂,也曾被斥为“吃人的礼教”;他会被海内民众真心尊奉,也曾被帝王用作统治工具。2500年的时间,足以让一段真实的生命历程变得破碎,让一个鲜活的形象变得模糊,仅剩下寥寥几个概念。即便如此也必须承认,孔子仍然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道德、生活方式,直到2500年后的今天。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逃离孔子的影响。不论是书本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动人课文,还是校园、博物馆中不算生动的孔子像,抑或是早已成为游客打卡地、美食一条街的北京国子监、南京夫子庙,直到今天,孔子仍以各种面目,或隐或现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常常说儒家文化传承千年,常常说“仁义”“忠恕”是传统美德,但你是否想过,在这种绵延千年的影响背后,在2500年前的真实历史中,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机缘让他发现“仁”“恕”的道理?为什么他发现的这些道理有永恒的影响力,可以传承千年,至今仍然塑造着中华文化?


由天喜文化策划,北师大魅力教授李山老师所著的《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提炼孔子的十五个横截面,将孔子少贱多能、学琴问礼、相鲁定乱、周游列国、杏坛讲学、删述六经的非凡一生,与“不耻下问”“敏事好学”“为政以德”“推行仁治”“有教无类”“存道垂宪”的言行思想互相印证,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本书不仅仅是孔子传记,更是孔子人生经历与思想体系的印证对读 ,从文化史的角度,理解孔子在自身经历中总结仁爱思想,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礼乐文化。


(点击图片购买)

《孔子: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作者:李山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定价:68.00元



影响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


孔子成就非凡,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具体说就是好学。 《论语》开篇第一个字就是“学”,“学而时习之”的“学”。一个人好学,则上进,不好学,则易俗气。古代如此,现在也一样。“人不知而不愠”,孔子说能如此才是“君子”,反之,如果“愠”了,那成了什么呢?孔子没说,你自己想。动不动就“愠”,岂不是“小人”?“愠”还是“不愠”,小人还是君子,都在一念之间。这样一想,可不得惊出一身冷汗?这就是儒家学问要领性的内容,用现代的话来说,它关乎情绪的自我管控。 人生活在世界上,与人交往,不论是谁,生气、恼怒,即意味着交流失败,哪怕是跟家里人。 人有诸多情绪,这是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可也会让人生面临一大难题:协调好各种情绪,遇事不让情绪做主,很难,这是大学问。


孔子因好学而博学,博学的孔子创造性的人生事业,首先是“有教无类”的办学,招生不分身份上的贵贱。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杂花牛(或耕地的笨牛)生出通身赤红的小牛犊,如果因其父亲出身不好就舍弃小牛犊不用,山川的神灵也不会同意的。 这是打破出身论、血统论的言论,在那个贵族主宰一切的时代是十分“忤逆”的,又是十分伟大的。



他因博学而有资格办学,他教学主张“有教无类”,是因为他相信, 历史创造的文化,只有被更多的人接受,社会文明提升范围才会更加广大。 在文化上,人弃我取,也是孔子的不凡之处。贵族没落,斯文坠地,“大师挚适齐……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太师挚,孔子曾称赞过他的礼乐演奏,他与鼓方叔、播鼗武等不少从事礼乐的专业人士一样,因官府养活不了而投奔了他人。他们的专业,即西周以来建立的内涵丰富的礼乐文化,也就散开去了,失传的危险剧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吾自卫反(返)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亦即开始了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由此,孔子开始了儒者的事业。“述而不作”,在讲授古典的文献中,提纯知识,熔铸观念,传播理想。


孔子教学,目的在改善社会文明状态,即要将不把人当人的社会改造成“仁者人也”的世界。这就需要权力,需要政治,因为“把人当人”必定涉及各种权益的分配。孔子认为当下的从政者有太多“斗筲之人”,他要为社会提供一些有“君子”品格的人。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 孔子及孔子之后的儒者,都强调“内圣外王”,即先有刚正良善的品格,然后成就一番立人、达人的事业。 古代政权私有,权力实施多暗箱操作,不适宜君子。但是,这样的政治人才理念,却对后世影响甚大。他不是要带人出离这个世界,而是要改善世界。因而他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



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孔子一生最出彩的地方,在其对理想的坚持,碰了一百多次壁,仍不放弃。


孔子曾回顾一生,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00年过去了,这样的人生尺度感,至今依然是一种并不容易实现的理想状态。孔子说自己四十不惑,但他40岁的时候还从未得到机会参与政事,遑论实现理想;说自己五十知天命,但50岁时他还在意气风发,希望有所作为,全然没有老之将至的暮气;说自己六十耳顺,但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从未妥协于他人的嘲笑,归国后也从未对统治者的政策随波逐流。回望一生,孔子不惑于他的理想,顺从的是他的内心,对此他从未妥协,从未动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