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票友致力于提供及时多元的承兑汇票及相关融资信息,涵盖:票友日报,每日票据动态、票据报价汇总、融资信息、资本市场分析;票友汇群,目前有近千家机构参与到交易中;票友汇线下活动,已在上海、重庆、杭州等进行6场,共2500人参与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新网  ·  深度|再探学区房成色 ·  5 天前  
戴康的策略世界  ·  【广发资产研究】祝广大投资者中秋节快乐! ·  5 天前  
财新网  ·  最新封面报道|华为怎样复制问界 ·  6 天前  
牛弹琴  ·  南海,传来一个好消息 ·  6 天前  
行业研究报告  ·  上海的车位已经逐渐失控!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论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的可行性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27 23:32

正文

观票友 | 知金融

作者: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在实体经济生产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贷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金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金使用量逐步减少,货币电子化趋势十分明显,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将变得可行,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一、我国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业务现状


(一)我国流动资金贷款的发展变迁

1、流动资金贷款的定义流动资金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满足借款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定用途项下、季节性或临时性物资采购或者其他合理的连续资金使用需求,以约定的可预见的经营收入、对应的商品销售收入、未来综合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而发放的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具有贷款期限短、手续简便、周转性较强的特点,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业务。


2、流动资金贷款的适用范围。流动资金贷款主要为生产经营正常、成长性好,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无不良信用记录且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提供短期融资需求,由商业银行根据“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作出信贷决策。

3、流动资金贷款的发展历程。从1983年开始,企业流动资金由国拨改为银行统一管理,改进企业流动资金定额或计划的核定办法。银行按平均先进的销售收入资金率(或销售成本资金率)核定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每年按销售计划调整一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银行已不再替企业统一管理流动资金,流动资金贷款成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业务,是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周转或临时性资金需求的一种中短期信贷业务品种。


4、流动资金贷款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力军根据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统计数据分析,各金融机构短期贷款由2007年初的9万亿元上升到2017年1月末的近28万亿元,十年间增长了3倍多。短期贷款的快速增长,既成为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的主要投放渠道,又成为各家金融机构发展信贷业务的主要产品。


图1 2007-2017年1月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与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情况


从近十年数据看,短期贷款占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的平均占比为40.24%,其中2009-2011年该占比低于40%,特别是2010年该占比一直徘徊在近十年低谷35%左右。以后逐渐上升。2015年8月开始该占比又逐月下降,跌破40%的分水岭,至2017年1月该占比已跌至36.76%,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短期贷款被其它业务品种替代正在悄然改变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


图2 2007-2017年1月短期融资/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占比


(二)我国票据业务发展状况

1、票据业务的定义。票据是属于反映一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可流通的、代表一定数量货币请求权的有价证券,如汇票、本票、支票、提单、存单、股票、债券等。票据业务一般是指在票据规定的期限内,持票人或收款人可向出票人或指定付款人无条件地支取确定金额,且票据持有人具有一定权力,票据可根据票据约定关系再次流通转让的行为。


2、票据业务的行为特征。票据业务有单笔业务和批量业务两种。单笔票据行为是票据当事人以负担票据债务为目的的法律行为,包括银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银行与银行间的出票、背书、承兑、参加承兑、保证、保付六种。批量票据行为是指以发生、变更或消灭批量票据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法律行为,主要指银行间票据市场票据批量的再贴现、转贴现、买入赎回、票据衍生品等。票据行为一般具有要式性、文义性、无因性、独立性、连带性等业务特征。


3、票据业务品种日益丰富。随着商业银行对资金成本效益以及经济资金占用的不断重视,票据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负债表,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规模,提高资金收益的一个重要渠道。票据业务品种不断丰富完善,从最初商业银行签发纸质银行承兑汇票、办理单笔贴现,逐步发展到签发纸质商业承兑汇票、签发电子汇票,再到办理批量转贴现、转贴现的买入赎回、票据资管计划、票据理财产品等。


4、票据业务规模日渐壮大。近十年票据业务也是飞速发展,根据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数据,各家金融机构票据融资的规模从2007年初的1.8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1月末的5.03万亿元,增长了2.8倍。而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财务报表数据反映,五大行票据贴现余额从2008年末的0.84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末的1.36万亿元,8年只增长了1.62倍,说明票据业务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更为迅猛,分流了五大行票据市场的传统份额。


图3 2007-2017年1月金融机构票据融资情况


 二、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的现实意义

(一)从企业角度讲,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可以增强企业财务弹性

1、有利于提高支付灵活性。企业使用商业汇票来支付货款时,可以通过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票据背书、票据转让的方式来转让交易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如必须使用现金时,也可以通过票据贴现来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支付。因此,相比于流动资金贷款的现金支付方式,票据业务的选择余地相对灵活。


2、有利于降低财务费用。企业用票据替代流动资金贷款,在会计科目上相当于用应付票据去代替现金使用。由于应付票据具有最长6个月-1年的延长付款期限,且签发商业汇票的成本极低,如果是通过背书或转让取得的票据更无而支付费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节约财务费用。


3、有利于提高资金周转率。票据代替现金参与企业商品购销活动,既不影响企业经营,也不会占用企业自有资金,更能够让企业有限的资本金投入到更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利于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自有资金使用效率。


4、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企业流动资金是指企业正常经营周转过程中全部流动资产的货币表现形式,包括现金、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应收账款、有价证券、预付款等会计科目列支的金额总和。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后,很多以货币资金形式占用的流动资金就可以虚拟的票据化形式存在。当企业需要大量货币资金时,一方面可以用票据代替部分货币资金参与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可以将有限的自用资金发挥资金稀缺的价格优势,以获取商业竞争时资源的更优价格。票据在保管、流转环节还可以通过背书、转让的方式转让企业间的债权债务,进行价款交易,还可以通过贴现方式提前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集团公司还可以利用财务集中管理的便利,将企业内部分散持有的票据集中托管建立票据池,既可以把零星散票、承兑银行社会认同度不高的单票批量转换成大型银行签发的在市场中信用等级较高的商业汇票;也可以通过票据池发行票据理财产品、票据资管计划等,再次发挥票据的投融资功能,以获得票据超额收益。


(二)从商业银行角度讲,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可以节约经济资本占用

签发商业汇票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或有负债,流动资金票据化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需求,办理贴现业务时也会扩大银行信用总量。同时由于签发商业汇票只需提供银行信用保障,无需银行投入运营资金,只有在办理贴现业务时,才会视同信贷业务占用商业银行运营资金。因此,流动资金票据化,不仅可以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也可以有效节约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占用,提高商业银行运营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


从近十年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发展趋势来看,票据融资的发展有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下,票据融资蓬勃发展,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的占比基本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运行;二是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票据融资跌入低速阶段,占比一直在10%左右上下波动;三是2014年下半年开始,票据融资受到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进入了一个上升发展的通道。由下图可见,票据融资的成长空间还十分广阔。


图4 2007-2017年1月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占比


(三)从央行角度讲,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可以有效减少全社会货币发行总量

流动资金贷款与票据业务有着相似的客户群体、业务范围和用途,尤其是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在紧缩的货币信贷政策下,两者之间的依存度和替代性较强。签发商业汇票可以作为企业授信额度的一部分,作为或有负债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周转环节,替代企业自有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有效节约企业资金使用,从而在社会资金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减少全社会货币发行总量。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末我国票据承兑余额9万亿元,票据贴现余额5.5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余额27.5万亿元,票据承兑和票据贴现余额合计14.5万亿元,占流动资金贷款余额的52.7%。如果用票据业务替代部分流动资金贷款,既能满足社会资金需求,又能减少社会信贷规模总量,从而达到央行缩减货币发行量的目的,可以有效避免部分由于货币超发造成的通货膨胀。


(四)从外部监管讲,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可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流动资金贷款在企业申请、贷款审查审批环节均要求明确资金用途,但是从产品设计来看,该产品就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周转之用,对具体用途没有严格的要求。虽然人民银行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加强资金受托支付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信贷资金未实行专户管理,与企业自有资金混同使用,特别是存在企业与关联账户资金往来时,银行工作人员往往难以准确跟踪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在贷后管理中容易存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而我国现行《票据法》规定,票据业务必须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票据签发和贴现时必须逐笔提供交易合同,这在流程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前置风险控制,使得票据业务相对流动资金贷款在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资金周转中用途更真实,更容易审查甄别。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审查,既能约束企业经营盲目扩张,减少骗贷、套贷行为的发生,又可以保障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有利于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巩固。


(五)从金融理论上讲,流动资金贷款与票据业务的相似性与可替代性

1、客户对象的相似性。商业银行在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时主要是选择生产经营正常、客户信用良好、还款意愿强的客户,这与办理票据承兑及贴现业务的基础客户群是一致的。商业银行在办理银团贷款、联合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时与票据业务的转贴现、买入赎回、票据资管计划、票据理财等单独选择客户时较为相似,但票据交易所的出现扩大了票据业务的市场参与主体。


2、产品使用的便利性。客户在使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时,只要符合申请时的用途,且销货款能够达到银行的归行要求,就能把流动资金贷款暂时当作企业的现金使用。在贷款期间,银企债权债务关系始终保持不变。如果客户资金使用完成了生产经营目的,可以提前归还银行贷款。票据签发出来后,既可以灵活地背书转让,变更债权债务关系;也可以办理贴现,以获得现金参与支付流转环节。


3、业务流程的简便性。客户在申请办理流动资金贷款时,除需提供客户基础资料,还需重点说明资金用途、还款来源、风险保障措施等。客户申请办理票据业务,除基础资料外,需要真实的贸易背景、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签发承兑汇票还会视客户信用等级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客户办理票据业务比流动资金贷款提供的客户资料相对简单,尤其是办理贴现业务银行的要求和流程更为便捷。


4、产品期限的可替代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般在一年以内的,具体期限相当灵活;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一般在1-3年,由客户实际需求决定。《支付结算办法》规定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不得超过6个月,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将电子商业汇票的最长付款期限延长到了1年,使票据业务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在期限上具有可替代性。随着中期票据业务的研发,票据业务期限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将会按照客户资金使用的实际需求,与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接轨。


5、风险的保障措施。流动资金贷款和签发承兑汇票都会根据客户具体情况评定客户信用等级,核定授信额度。在具体办理业务时,按照客户信用等级的不同,流动资金贷款可以分别采取信用、保证、抵(质)押等贷款方式,签发承兑汇票可以采取免保证金、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和全额保证金的方式。在办理票据贴现时,会区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要求客户提供不同的风险保障措施,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受银行信用支持,商业银行在办理时一般会视同低风险业务简化办理手续。


三、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的理论设计

(一)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是货币电子化的必然趋势

全球ATM行业协会(ATMIA)在2015年发布的一份全球主要国家货币流通量逐年增长率统计分析报告中,对3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2009年至2013年5年内货币流通量逐年增长情况进行了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到2013年全球货币流通量平均逐年增长率为8.9%,其中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平均增长率达到11%,欧元体系平均增长率也达到4.5%。在美国ATM机行业资讯网站ATM Marketplace2015年发布的《未来美国及印度ATM发展趋势报告》中,根据在美国的调研结果,80%以上的低价值交易需要通过现金实现,大部分消费者情愿选择持有部分现金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用现金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以银行卡为媒介的电子货币悄然兴起。在过去的4到5年里,从银行卡、网上银行、非接触式终端到最近炒得很热的移动支付工具,非现金支付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选择,很多现金支付方式正在逐步被电子货币所取代。电子货币可以节省交易费用、节省传输费用、持有风险小、支付灵活方便,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可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商业银行在货币电子化的进程中,应勇于适应大趋势,改造传统渠道,开发新产品。票据的信用和支付双重功能已发挥了替代现金使用的作用,尤其是电子票据的出现,已具备了电子货币的职能。


在电子商务中,银行是连接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是否能有效地实现电子支付已成为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企业以自身信用换取银行开出的电子票据,加上以银行信用或资产抵押、第三方担保等方式作为承诺,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去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及支付结算。相对于流动资金贷款,电子票据既具备电子货币简便、安全、易交换的特点,同时还具有流动资金贷款无法具备的低成本、可追索的优势,可以部分替代流动资金贷款,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的可行性分析

1、近十年商业汇票签发额和贴现业务量持续增长。

2005-2015年各家商业银行累计签发商业汇票金额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4.45万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22.4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03倍,年均增幅达到18%。各家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业务量也呈现总体增长态势,累计贴现量从2005年的6.75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02.1万亿元。虽然年度间增长有波动起伏,但10余年来年均累计办理贴现业务增幅仍高达33.05%。


2、商业汇票交易逐步电子化。

2009年以来随着央行推广电子票据系统,商业汇票交易逐步开始电子化。根据人民银行数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5年全国电子商业汇票交易笔数累计平均每年增长284%,交易金额平均每年增长352.1%,其中电子商业汇票承兑笔数平均每年增长113%,电子商业汇票承兑金额平均每年增长280.2%。2016年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规范和促进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6]224号),放宽了电子商业汇票的业务界限,加快推进了票据电子化步伐。


3、近几年电子商业汇票参与度更趋活跃。

2013年以来各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的余额保持相对稳定,几近占企业短期融资的30%。2016年末各金融机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9万亿元,同比下降13.3%;贴现余额5.5万亿元,同比增长19.6%。贴现业务同比的不降反增,显示出电子商票贴现增长迅速。


图5 银行承兑汇票在企业短期融资中的占比单位:万亿  

期限

企业短期贷款余额(不含票据贴现)

银票承兑余额

企业短期融资合计额

票据融资占比

2013年末

22.00

9.00

31.00

29.0%

2014年末

23.40

9.90

33.30

29.7%

2015年末

25.33

10.40

35.73

29.1

2016年末

26.08

9.00

35.08

25.7%


随着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推广应用,电子商业汇票的市场参与程度日渐活跃。2015年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共计396家,较上年末增加23家;2016年又增加30家,达到426家。2016年末,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出票230.47万笔,金额8.3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89%和48.96%;承兑237.75万笔,金额8.5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89%和48.29%;贴现83.77万笔,金额5.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09%和54.54%;转贴现325.08万笔,金额49.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77%和122.26%,电子商业汇票业务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4、票据业务的创新型发展为流动资金票据化创造了条件。

从上述数据来看,票据业务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几年电票系统的加速推进,使得票据交易变得更加安全、便捷。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作为具备票据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信息服务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平台,将大幅提高票据市场透明度和交易效率,激发票据市场活力,在完善人民银行金融调控、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和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相比,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无论从贷款品种、贷款方式、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方面都没有较大变化,基本上是各家商业银行独立经营,市场化参与程度不高。受各地经济发达程度和资源禀赋条件限制,各家商业银行甚至是商业银行内部分支机构的流动资金贷款都无法有效流动,更不能实现市场化运作。因此,流动资金贷款的创新势在必行,而流动资金贷款借助票据工具和票据平台在区域间流动,实现初步市场化,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创新途径。


(三)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的路径探讨

1、提高商业汇票签发量,替代客户短期融资需求。

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采购原材料、购买商品等真实的经营活动产生短期资金缺口时,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签发商业汇票或者以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等方式用于支付结算,替代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同时减少商品流转环节现金使用量。商业汇票承兑费用远远低于流动资金贷款利息支出,因此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财务费用,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2、加快商业汇票贴现率,满足客户现金使用要求。

有些生产经营活动确实不方便使用商业汇票时,如工资性支出、劳务费用、小额零星采购等,可以通过将收到的商业汇票到商业银行办理贴现,以保证企业必要的现金使用。商业银行对自签票的客户在签发前进行了调查和审查,对客户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贴现时手续相对更加简便,对风险点也能够更加及时发现和掌握,因此对自签票的贴现应该放在贴现的首位。对其他商业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在真实交易背景的情况下,风险点主要基于承兑银行或承兑企业的信用,会通过授予承兑的商业银行或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予以控制。


3、推动商业银行转贴现,盘活商业银行信贷规模。

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贴现业务后,计算入商业银行信贷总量。当商业银行信贷增长过快,信贷规模受到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指标限制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将票据贴现业务进行转让,腾出信贷空间。票据转贴现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统筹规划自身的信贷总量、信贷增长速度和利润等指标,将有限的信贷规模用到发展更需要拓展的行业或客户,获得更高收益。为此,商业银行会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主动调节票据贴现余额,进而达到调整信贷总量、提高资金综合收益的目的。


4、利用票据市场贴现率,扩大贷款利率市场化运作。

自2013年7月20日起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包括: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而在具体操作中,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以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上下浮动而得。目前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下浮下限一般控制在下浮10%以内,上限一般也控制在上浮一倍以内,具体视客户风险状况和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由商业银行和客户自行商定。商业银行的贴现利率一般是由商业银行总行发布贴现指导价,各分支机构根据总行的指导价格与客户商定具体的贴现利率,不同的票据属性如期限、承兑行、金额等不同贴现利率也会有所不同。总行在确定贴现指导利率时,主要根据当前资金成本确定,若资金成本高对应的贴现利率就高,若资金成本低贴现利率也会随之而低。


票据市场利率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波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Shibor报价是由18家商业银行发布的,数据并不能准确的显示出当前市场资金情况,只能供参考,所以Shibor只能作为一个票据市场资金环境的参照,不会作为票据市场利率的主要依据。但是通过对票据市场利率与Shibor变化的具体波动进行详细分析后,会发现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时,票据市场利率波动要比Shibor波动幅度大,且贴现利率变化更大,受影响的时间更长。另外在季末、年末等商业银行考核期,可能会因为票据市场结构失衡、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整等因素,引起票据市场利率相对于Shibor波动更大。


不管票据市场贴现利率与Shibor的相关性如何,票据市场贴现利率是由市场资金紧缺程度决定,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是以央行基准利率为中轴由银行和客户自行商定。票据市场贴现利率相对于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而言,市场化程度更高,利率的变动也更频繁。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能够将金融市场资金价格更直接地反映在信贷领域,更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


(四)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的阶段性目标

综合考虑我国社会群体消费行为习惯和支付结算模式,在一个较长时期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固化状态。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可以细分为五个阶段性的子目标来逐步实现:第一阶段,提高银行承兑汇票替代流动资金贷款的比例;第二阶段,提高商业承兑汇票替代银行承兑汇票的比例;第三阶段,提高电子商业汇票的比例;第四阶段,提高票据业务在企业融资中的比例;第五阶段,提高行业票据在行业融资中的比例。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是一个远期目标,通过分步实施,借助货币电子化和票据市场化进程,将票据的支付功能、融资功能、投资.交易功能集合为一体,最终替代短期贷款成为企业流动资金的一部分。


四、支持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的配套政策

(一)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培养客户行为习惯。

虽然全世界都在面对不断增长的现金需求,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网络经济的成熟,非现金支付方式也如雨后春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与使用现金相比,无现金支付的快速发展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无现金支付具有支付便捷,不需找零,规避假币等明显优势。其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功能便利的创新移动支付方式比如二维码支付、人脸识别支付、虹膜支付等,给予人们耳目一新的支付体验,正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


一种消费习惯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济发展模式改变、支付工具创新和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大力宣传,需要消费者通过便捷使用后的口碑相传。基于实物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预计不久的将来现金的使用量将会逐步减少,电子货币将成为支付环节的主流。以电子货币支付为主的社会经济模式,既为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提供了重要的支付环境,也会改变客户大量使用现金的消费习惯,在商业银行信贷领域用电子票据部分替代流动资金贷款。


(二)加强货币政策调控,压降货币信贷规模。

中国是现金使用大国,社会现金流通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9-2014年流通中货币量M0数据分析,国内的流通中货币量以平均每年约11%的速度增长,5年时间流通中货币量合计增长约69%。2015-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量分别为69885.95亿元和74884.44亿元,流通中货币量M0分别为63216.58亿元和68303.87亿元,均呈现增长态势。庞大的现金发行量和流通量不仅增加了社会成本,也容易造成通货膨胀。


人民银行面对社会资金需求和现金使用量,除了运用货币发行工具外,还需要紧缩的货币信贷政策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约束,防范信贷系统性风险。通过信贷规模限额管理,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大力推广电子商业汇票等表外业务,减少社会现金使用量,部分达到压降货币发行量的目的,避免由于信贷过快增长导致的货币超发和滥发。


(三)加强银行内部考核,激发商业银行内动力。

任何企业都有规模扩张和追求利润的原动力,而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在保证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三性原则下,同样存在追求信贷总量增长的规模和盈利双重驱动。国内很多商业银行总行在向分支机构下达年度经营计划时,均包括了信贷总量、信贷增长速度、信贷盈利水平、信贷资产质量等考核指标,并且将主要考核指标签入了个人绩效合约。由于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社会稀缺性,促使商业银行为保持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和盈利水平不断提升,会采取简单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忽视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放慢了信贷结构调整和信贷产品创新的步伐。


因此,要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对客户的关注度。商业银行在下达年度经营计划时,要注重考核分支机构的获客能力,促使其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银行信贷产品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不同的商业银行可以分别采取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经济资本约束等限制表内信贷资产过快增长;通过中间业务收入调整与信贷相关的表内、外产品收入结构;通过信贷资金价格调节信贷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措施不断纠正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行为。用票据业务替代部分流动资金贷款,可以腾出信贷规模支持难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创业型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另一方面通过票据市场的转贴现,平衡信贷市场的地域差别、行际差别,提高票据周转率和资金盈利水平。


(四)提升票交所功能,支持票据服务实体经济。

上海票据交易所作为股份制有限公司是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起全国统一、安全、高效的票据电子化交易平台。自从上海票交所成立以来,业务量迅速攀升。票交所作为未来票据市场交易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中枢,要积极借鉴国际成熟市场发展经验,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推动票据产品和交易方式创新,丰富和增强票据市场功能,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要通过上海票交所发挥对票据市场的引导的职能,避免票交所单纯成为票据业务和资金交易的市场,防止资金脱实向虚。鼓励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支持工业振兴、科技强国的第二产业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先进装备制造、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汽车、医药制造、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轻工、电子信息以及电子商贸物流业等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用低成本的票据业务置换高成本的存量流动资金贷款,努力推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


(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防范票据业务风险。

票据的风险是由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票据的伪造、变造;票据的取得不当,是出于恶意或重大过失;票据行为无效或缺陷;以及银行业务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业务能力不强造成的操作风险或者个人因素的道德风险等。纸质票据发生伪造,在流通转让过程中是不易被发现的,只有在票据到期后,经持票人作提示付款时,才易被发现。这样,由于票据的债务人不能及时了解该票据已发生伪造,会使许多人继续接受该票据,成为该票据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票据的变造是指未经授权或无权变更票据内容的人,擅自变更票据上依法记载的有效要件的行为,如行为人变造票据金额、票据到期日、票面利率等。票据发生变造以后会影响到一部分票据关系当事人的利益,从而引起票据风险。


电子票据从签发、承兑到贴现均采用电子货币形式,正好堵住了纸质票据伪造和变造的漏洞。但是电子货币的防伪只能采取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及加密或认证系统来完成和实现。电子票据必须依托票据信息平台开展业务,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以及系统漏洞都有可能受到电脑黑客的攻击。电子票据有时会使用第三方平台,其信用度也会影响到电子票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是依靠商业银行内部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和外部网络都设立了严密的防火墙和隔离措施,其安全性相对可靠。流动资金贷款票据化,必须要解决电子货币的技术防伪,加强票据数据库建设,提高票据信息平台的信用度,维护票据信息系统的安全,保证票据信息和票据交易的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