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三易生活
因为线下电影院票价与网上的差价较大,相信不少喜欢看电影的朋友都更愿意通过各类APP在网上购买电影票。
近日,比达咨询发布的《2017年第1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市场》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电影第1季度在线出票量占总出票量的82.0%,在线选座出票量占线上出票的95.6%。
不过,最近有许多小伙伴发现,不管是哪个购票平台,电影票的价格都在逐渐上涨。但是实际上,
与其说电影票变贵了,不如说各家互联网公司的票补变少了。
中国电影票房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在线票务平台的大规模票补,各大在线票务平台的低价策略成为电影市场繁荣不可忽视的部分。
2014年和2015年是中国在线票务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两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猫眼和微票儿的票补金额就已经在10亿元级别,
大力度的补贴也养成用户习惯,使得在线购票占整体购票比例的大幅提升。
随着补贴的逐步减少,用户明显感觉到电影票慢慢变贵了,而这也被认为是导致票房陷入个位数增长的“元凶”。
在比达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显示,
猫眼电影、微影时代、淘票票分别以22.96%、19.77%、15.79%的比例占据在线票务市场将近60%的市场份额,此外百度糯米以8.51%排行第五,
对比2016年中国在线电影票市场份额数据,这三家主要的在线票务平台基本将市场带入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
淘票票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背靠阿里影业,拥有阿里在整个电影产业中的资源,未来还将
定位于泛娱乐产业营销平台,把自身服务能力逐渐向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开放;
有着腾讯支持的微影时代,资源同样丰富且用户流量巨大,并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在全产业链布局,打造泛娱乐生态圈,
并加大对演出、体育赛事的扶植,进一步巩固其泛娱乐平台的定位。
经过各大票务平台大规模的补贴促销的退潮后,
猫眼电影以“互联网+电影”综合平台为发展方向,
被光线传媒收购以后也补充自己影业背景资源,参与从上游的投资制作到中间的宣发,以及下游的院线、售票、用户、服务、结算等多个环节。
从平台定位和模式上来看,
国内在线票务平台主要分为综合性的电影票务与宣发平台、以及纯交易类的电影票务平台。
由于过度依赖票补和大平台导流模式,导致平台用户黏性较低,票补力度的减弱对纯交易类票务平台的市场份额影响尤为明显。
对于用户来说,购票便宜就是选择的最根本因素,各平台的补贴政策并非长久之计。另外,在线售票的利润很低,难以维系平台的长期运营,当市场趋于稳定之时,
各电影票务平台需要思考如何留住用户,并找到更加可靠的盈利模式。
在线票务平台并不局限于“购票”这种单一的参与形式。从发展趋势来看,各大平台的发展方向也并不相同,其一是
泛娱乐横向布局,增加演出、体育赛事等票务内容,不同种类票务之间可以利用频次单价的互补优势,实现互相引流,实现全娱乐票务布局;
第二个方向则是
产业链纵向布局,参与到产业链更上游的IP储备、投拍、制作、发行等环节,
在向上游延伸的过程中,在线电影票务平台已经或正在融入整个电影产业链,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伴随平台票补的减少和观众观影品味的上升,在线票务平台也从烧钱转入了另一阶段,现在竞争的是电影宣发业务能力、精细化管理运营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由此可见,
未来相关行业都会转向泛娱乐,基于IP的全产业链开发和精细化运营能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仅靠单一业务只会一败涂地。
另外,从各大在线票务巨头背后所属可以看出,BAT在所有的互联网行业中都有涉足,如今各行业的比拼已经变成了BAT的比拼,在初始阶段烧钱抢占市场是惯例,但想要长远发展,还需要看未来的布局,不知道各位看官更看好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