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我国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馆。2016年,故宫接待的年观众量已突破1600万人次。
这些年,故宫不仅推出了文创产品,还举办了多场高端文物展览,开放了过半的区域供参观,拍摄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不少人感觉到,这座古老的宫殿离普通人越来越近了。
剧照|《我在故宫修文物》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的第六任院长 单霁翔 接受了央广记者 何源 的专访。让我们听听这位故宫“掌门人”,打算如何让更多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
从1925年算起,全国政协委员单霁翔已经是故宫博物院的第六任院长。这个被媒体习惯称为故宫“掌门人”的院长,却总习惯强调说自己只是一个“看门人”,要看护好这里的文物珍品、古建筑群,传承发扬这些文化遗产的精神。说到如何让文物资源“活起来”,他认为首先得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展示,融入现代生活。
单霁翔
:
技术和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方式不断的进步,我们不断研发,使文物藏品能够得到具有今天人们“碎片化”生活中经常利用的传播途径。比如我们的“每日故宫”应用,每天早晨喜欢故宫文化的观众都能在手机上免费收到1件文物藏品的信息。每天在等车的时候、在地铁上看。
每日故宫app
故宫有超过180万件藏品,是我国文物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同时,这个由1200栋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特殊展品。
过去故宫只有三成区域开放,经过维修整治,这两年开放区域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到去年可参观的区域已达76%。不过,单霁翔说,依然受制于展示空间,故宫有机会面世的藏品仅占总数的1%。为了唤醒更多沉睡的文物,让藏品走出故宫,则是另一个好办法。
单霁翔
:在世界各国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超过10%到20%。就是因为我们展示空间不够。加大巡展的力度。比如我们“回乡展”系列,故宫收藏的紫砂回到宜兴,当地的工匠、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来看,都很感动。比如苏州收藏的明四家已经很少了,但是明四家都是苏州人。我们却收藏了文征明180件、唐伯虎125件,这样就回去办四个大展。
其实文物回乡,意义不仅在于多个机会做展示。与故乡的水土风情融合,藏品的气韵散发的充分,精神内核也会得到更全面的解读。除了让文物得到空间上的延伸,单霁翔说,他其实更看重时间维度的延伸——如何把故宫蕴含的传统文化留给年轻人,留给未来?
单霁翔
:《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年轻人思考。这部片子最点赞的是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当时我们想的是给中年以上的观众,因为片子非常的慢。不过这就引发了我们通过这种形式招募人才的动力。今天不仅仅是要高学历、名校,而是要有“择一业能终一生”的精神。
一直以来,研究型人才的缺乏,是比较集中困扰国内博物馆的问题。要知道,博物馆的职责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展示,更是弄清楚藏品的前世今生,了解背后的历史价值。然而,这样的人才不仅培养起来难度大时间长,而且相比拍卖行等商业机构,国家博物院这样的公立机构开出的工资,更是逊色不少。
单霁翔
:因为我们是国家事业单位,收入是国家统一订的。但我们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对我们的收入会有一些改善。过去是没有改善的。去年定的制度,是可以提取一部分用于我们自己的。这个钱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大部分的营销收入,都投入了我们的研究和教育。
从“朕亦甚想你”的卖萌雍正
到鳌拜的花式幽默
还有朝珠耳机、顶戴花翎防晒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