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筱迪
江宁开发区法院立案庭速裁团队法官助理
2024年9月从民二庭调至立案庭,参与“门诊式集约化”速裁快审开庭模式改革
一个月的时间,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一个月的坚持,跑步的朋友告诉我他成功减掉了五斤体重;练习英语口语的朋友说,他已经能在英语角侃侃而谈了……一个月的时间,足以酝酿一次蜕变。而对我来说,加入速裁工作一个月,也经历了一场思维和工作方法的深刻转变。
初到立案庭,面对全新的工作模式,我一时感到有些不适应。之前处理复杂案件的经验,似乎无法完全适用于速裁程序中的简案;此前我从未接触过诉前调解工作,亟需通过学习来补足这一短板。与此同时,商事案件数量庞大,速裁作为繁简分流的第一道关卡,要承担化解绝大多数案件的责任,这让我倍感压力。
在此期间,领导同事们的关怀、速裁“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每周两次的“丰翼”专题培训,使我迅速适应了速裁工作。对于
“集约办案”理念
,我也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速裁案件数量大,但争议较小、审理周期短,集约办案的核心在于
将碎片化的送达和开庭集中处理,从而缩短审理时间、提高办案效率
。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全新的视角,随着对“集约办案”理念的深入理解,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清晰的思路。
“大排期”
是指在一天内集中安排多个庭审。经过摸索,我们的团队通常会在一天内安排15个案件。起初,我对这一工作方法心存疑虑:一天安排15个庭审,真的能顺利完成吗?当事人会不会等待过久?万一出现投诉怎么办?
前辈指导我,细致的庭前工作能够解决我的绝大多数疑虑,剩下的疑虑则需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战来消除。
在第一次“大排期”实战演练中,我选择了被告为关联公司的15个案件集中开庭处理。
庭审前,我核实了所有案件的送达情况,并详细浏览了卷宗。当天,我根据案件特点,将案件分为三类:
愿意调解的、基本无争议的和争议较大的案件
。对于愿意调解的案件,由调解员带领当事人进行调解;我和另一位法官助理分别负责无争议和有争议的案件,进行庭前会议。最后,法官集中审理这些案件。
结果出乎我的预料,当天的庭审在下午四点就全部结束了。
虽然第一次“大排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被告代理人仅到庭一人,导致调解和庭前会议无法顺利同步进行,只能采取异步质证的方式,但通过总结经验和与当事人的有效沟通,这些问题在后续安排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渐渐地,我意识到“大排期”的关键在于
准确筛选相似要素的案件,合理安排时间并依靠团队协作
,从而高效完成庭审任务。
通过“集约办案”的观念转变和方法创新,我有了更多机会锻炼组织能力、调解能力和创新能力,距离成为“六边形法官助理”又近了一步。
一起关于主营代运营电商业务的小微企业的调解,令我印象深刻。
此前我在民二庭时处理过几起该企业的案件,纠纷原因主要是合同中对于销售目标的设置不合理,导致企业往往未能达到客户的预期目标,多个客户起诉要求返还服务费。
由于几次经手该企业的案件,我对企业情况可以称得上是再熟悉不过了,我曾在调解过程中提醒企业老板,合同条款的设置要合理,不能过分夸大运营效果吸引客户,最后反而引起纠纷。
这一次,没想到在新岗位竟见到了“老朋友”。
当书记员小玉对我说“小迪姐,搞不定了,原告坚持要退3000元,被告只肯退1500元”,我果断对姑娘说“让我来会一会这位‘老熟人’”。
老板一见到我便委屈地对我说:“郦助理,您还记得我吗?上次我认真听从了您的建议,现在已经转做基础运营业务,我成立了新公司从头开始,诉讼已经减少了很多。但是由于我们的业务特点,只要客户不满意就会要求退款,公司真的很难!”
有了此前的工作基础,我向双方释明了此类案件的裁判尺度,案涉双方当即同意按照这一裁判尺度确定调解方案,案件得以顺利调解。
临走时,我再一次向老板发出了口头“司法建议”,“如果再有客户要求退款的问题,您可以根据此前的生效判决书和调解书确定的尺度,和客户好好协商沟通,就不需要再来法院了”。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案件不断得到调解,我慢慢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调解方法:
·
针对涉诉较多的企业,需
与企业“话事人”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
针对商事案件的特点导之以利,向双方当事人
详细分析利害关系
·
充分
发挥诉讼保全的作用
,通过保全的结果促使双方当事人形成合理预期,以保促调
随着我逐步融入速裁法官助理的角色,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我相信这些数字将不断刷新。我也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将以更快的速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