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代网
解读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以调查见深度;以商业故事见功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从关税博弈看中企在墨西哥投资新方向 ·  15 小时前  
商业洞察  ·  暴亏200多亿,高仿汽车之王,悬了! ·  昨天  
商业洞察  ·  过完年发现,县城的消费观念已经大变样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时代网

一天卷走十亿,入群费300万,深度揭秘币圈割韭菜套路!

IT时代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18-03-27 14:10

正文


文 | 王枪枪

来源 | 创日报


一天之内,一家公司完成10亿私募,这种事只可能发生在币圈。


两个月前的一天,一家叫做 “太空链 ”的区块链项目,号称能将区块链与“太空”、”卫星“等概念相结合,还请到薛蛮子、阎焱、帅初等一票大佬站台,最后一天之内完成了10亿私募。


但就在这几天,太空链却被媒体爆出涉嫌欺诈,如今太空链币值已严重破发,接近为零。



这一切不过是币圈的常态: 涉嫌欺诈,代币破发,创始人跑路,虚假包装,一个接一个的破灭。


火币网创始人之一杜均,被媒体质疑是控制交易所、区块链媒体、私募基金三大核心资源的“超级庄家”,身居幕后对炒币者进行“降维打击”,收割韭菜。

但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比杜均更有名望的大佬们不在少数,更大的庄家如何做局,不敢深想。


在币圈,小散、高级玩家、意见领袖、ICO发起者、交易所、资本力量,从下到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 每一个链条上的玩家都难逃被割韭菜的命运。


这里,创哥就来扒一扒币圈那些“割韭菜”的套路。


今天这篇全是干货,你所知道的、不知道的“割韭菜”套路全在这里了。

套路一:ICO——大型联合收割机

在币圈,其实从ICO那一刻开始, 最赚钱的“割韭菜”生意就已经诞生了。


ICO是一种为加密数字货币/区块链项目筹措资金的常用方式,早期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得初始产生的加密数字货币作为回报。


一次围绕ICO的收割堪比大型联合收割机。


数字货币的繁荣一度催生了ICO的火爆行情,项目的代币在交易所上市后也往往是几十倍、数百倍的增长。 惊人的利润催化下,越来越多的山寨、野鸡ICO项目迅速涌现。甚至,围绕ICO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假流水线”。


项目白皮书代写,区块链官网搭建,项目源代码编写,都有相关的产业帮忙搞定。


淘宝ICO白皮书搜索页面,目前该关键词已搜索不到


包装一个ICO项目,只需要花费10多万,短短一周时间内就能够完成。

这些山寨项目往往没有任何实际应用场景,从项目团队、白皮书、合作伙伴、站台的大佬,全部都是伪造、夸大,再借由相关媒体推波助澜,就可以轻松募得巨额资金。

包装结束后,项目方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众筹或私募,吸引第一批投资者上钩。山寨、野鸡项目通常借助社交网络私下开展。传销中常用的多级分销模式在ICO众筹活动中也被广泛使用。


通过私募或者众筹,钱进入了项目方的口袋后,就到了收割韭菜的时间。

坐庄的项目方可以有三种收割韭菜的方式。

第一种,拉高出货。


在交易所上市后,庄家把币炒到几倍,吸引韭菜上钩购买。随后庄家开始砸盘,数倍套现走人,留下一群被套得死死的韭菜在风中凌乱。


第二种,开盘就砸。


在交易所上市后,庄家立即开始砸盘,不给私募中进入的投资者任何跑路的机会。最后代币破发,留下高位进入的投资者风中凌乱。

第三种,卷钱跑路。


这种方式更加干脆,项目方不上交易所直接跑路。在众筹阶段进入的投资者直接就在风中凌乱。

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币圈的ICO项目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种ICO骗局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最为可笑的一个项目当属影视链(MDC)项目。

该项目的造假手段十分低劣,官网中的团队工程师照片来自百度的互联网素材,实为一加拿大演员。

影视链官网截图来自百度素材

项目CMO的名字也特别霸气,叫做叶卡捷琳娜。项目在宣传中号称得到了华谊兄弟公司的投资。


自媒体为影视链做虚假宣传的自媒体文章

结果,影视链登陆交易所当天就迅速破发,跌幅超过90%。目前该项目团队已经跑路,代币也已全网下架。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山寨项目卷走的钱居然超过1亿。

有句话叫做“在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ICO骗局中,也到处上演“骗子骗骗子”的故事。

许多高级玩家、代投和机构投资者实际上清楚某些ICO骗局,但却在巨大利润的诱惑下还是帮山寨项目摇旗呐喊,推波助澜。

他们的贪念和侥幸在于,误认为庄家会在登陆交易所后炒作一段时间后再套现走人,自己也想跟随庄家一起收割其他韭菜。没想到项目方不登录交易所就直接卷钱跑路,高级玩家、代投和机构投资者也就直接被套。

这样一来,小散、高级玩家、高净值人群、机构投资者,都有可能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套路二:交易所收割ICO项目,100个比特币起


这边,项目方通过ICO收割韭菜玩得666。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另一边,交易所也在收割ICO项目方。收割韭菜的人最终也成为了被别人收割的韭菜。


交易所割项目方韭菜的方式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是收取上币费。 目前币圈的三大交易所OK Coin、火币和币安中,只有OK Coin 不收取上币费,其他两家都会收取大概100个比特币的上币费用,目前价值大概560万左右。

第二种是投票上币,变相收费。

除了上币费用之外,火币与币安两家交易所还搞出了一个投票上币的办法,谁的得票数最多,就可以上币。

表面上看,是最受炒币者欢迎的项目最先上币,然而实际中,又变成了竞价排名的游戏。

为了登陆交易所,ICO发起人就不得不用自己的资金去刷票。

而目前,排行榜上的项目,排名居前的票数都在2500万以上。



这意味着,为了上交易所,ICO发起人还要拿出约3000万的资金去刷票。

第三种是收取项目“流动性管理”费。

所谓流动性管理,是指交易所使用一种自动交易的小程序,进行自买自卖,让币价在小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并以此制造出一种众人争相抢购的假象,以吸引投资者买入。

这项服务,交易所每月要收取ICO项目方1000万的维护费用。

在一茬茬的收割之后,ICO项目方筹得的资金也就所剩无几了。ICO也越来越成为大玩家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因为不仅要请币圈大佬站台,还要请媒体包装宣传,登陆交易所之后还要处处交费。这一圈吃下来,有些ICO项目方可能也就只剩下骨头了。


套路三:拿什么相信你,我的代投

山寨ICO项目可谓是乱象丛生,那投资一个数字货币中的“正规军”可以吗?


当然可以,但是,散户们未必有上车的机会。

对于一些炙手可热的项目来说,参与ICO私募的回报要大大优于在股票市场中打新股。因此,不是每一个散户都有机会参与ICO的私募。

于是代投应运而生。

代投手中拥有投资ICO私募的份额,相当于一个中介,可以在收取一定费用的情况下将部分项目私募份额分给散户。

但是所谓的代投并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机构的认证,其真实性很难判别。

因此,在币圈,代投卷钱跑路的事件屡见不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当属六点公会的跑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