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美女蜗牛妹
坐标中环,犀利解读中港金融市场,当然八卦什么,偶尔也是不要不要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尔街见闻  ·  2025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夜读|好运,会眷顾这四种人 ·  2 天前  
央视财经  ·  注意!明起,上调→ ·  2 天前  
计量经济圈  ·  计量圈里这AI到底是谁?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美女蜗牛妹

难啊难 | 中资资管出海真的不容易

财经美女蜗牛妹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8-04 09:03

正文

这是蜗牛妹为建设中港和谐二级市场的又一大作。

如果说 中资券商的国际化道路 是一场素质教育考试,那么业务相对单一的中资资管国际化之路,便是一场应试教育,场面壮观之不亚于几千年前考状元。


1

解放军到底几个营


首先,解答 中环十大未解之谜 :解放军到底什么时候来港股(以及来了几个营)?

根据香港证监会年度基金管理活动调查报告, 截止2016年底,内地相关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由270家增至313家,按年增16%,占全港9号牌比例达到23% 。其中124家是内地券商,41家是内地基金管理公司,17家是内地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来了13家,私募来了9家,以及109家其他类型的内地公司。(大家可以先行估算下这能凑成几个营)

同期, 香港地区资产管理的AUM为18.29万亿元 ;其中本港持牌基金公司及基金顾问管理AUM为12.55万亿;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管理AUM为5.02万亿,保险公司AUM约为5140亿元。

我们 313家解放军管理的AUM为3330亿元,按年增17.7%,占香港总AUM为1.82%。

就是说, 人头的优势(23%)我们已经看到了,但战绩上(1.82%)我们距离外资还有不少距离

那这就令我不得不问下面这个问题了。


2


在香港市场炒股票有多难?

你们好好想想,在国内发个基金条条框框那么多,但募个上百亿也不是很难的事;香港市场那么自由,投资方法、标的都没啥限制,发个基金是不是可以上天?

当然,现实总是残酷的。

国内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客户对新产品有种蜜汁迷恋,就算同一支基金,搞个分拆,客户认购起来都跟发了疯一样。可在香港推个新基金,既没回报、又没过往业绩,就想找鬼佬要钱?你确定你不是开玩笑?好不容易做出来个业绩吧,拽拽的客户还得再好好研究下你的品牌、资质、风控,折腾一大圈才会开始考虑给点钱。

更何况资产管理是一个聚沙成塔的生意(余额宝表示赞同),730万人的香港撑死了也就是个小沙丘。不然这么多年,本地做起来的基金能只有惠理一家(这里可以看到 前惠理基金经理王焱东 的访谈)。发展最成功的美国人,那还不是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的早,占了个坑,赶上了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繁华,才把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的。

剩下你问问比中资来的更早的日本人、韩国人,在香港做资管,容易不容易。在香港的资产管理,需要立足香港、又跳出香港,把其他地方的沙子聚集起来,做好区域市场,才能脱颖而出。有了这个战略布局,再看具体的业务发展。

大家普遍意义上认为发展资管的两大壁垒,一是基金表现,二是AUM。但就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发展资管的两大真正壁垒,一是基金表现,二是销售渠道。

在香港基金销售基本被汇丰和中银两家银行垄断,前者多是卖自己家的各类产品,后者就算能兼济天下,但无奈天下也太多基金,你挤得进去也不一定卖的出去啊。(此处真是应该呼唤马云爸爸快点过来做个基金淘宝)

这是现实一。

现实二, 中资在港AUM最大的公募基金南方东英,但主要的产品并不是主动管理基金,而是ETF被动管理基金 ,这和国内多数的基金都是反过来的。为啥?

首先,ETF是标准化产品,销售渠道在交易所平台、突破了银行的限制,亦可以最快突破疆域;第二,金融、资产管理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意,ETF产品结构简单清晰,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跨越信任的障碍;第三(此点为可选项),如果新来的中资人手不够用,二级狗还不够cover全港股行业的话,ETF还能顺带解决这个更为囧迫的现实困境。


3


必胜的决心有多大

而炒股票时,海外投资者更看中的一个问题是“ 你们对市场的commitment有多大?


你说,是老板亲自去和投资者讲解产品能表现诚意?还是租下中环最贵的办公司能展示诚意?还是什么呢?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市场好的时候,自然会有很多人都想过来赚笔快钱;然而一旦市场转向,抛弃业务追逐下一个热点的资管公司也是不少。这就像8月份你找保险经纪买了个保险,到了9月发现保险经纪不干了、自己保单没人管了。投资基金,你肯定得投资一个口碑、业务有持续性的资管公司啊;要作为基金的第三方(托管、做市商等等),我肯定也想给一个产品有更长生命力的产品干活啊,是不是。

资管是一个时间函数,守住自己的拳头产品,坚持的时间越长,才能等到机会,做出成绩。

为什么有的资管业务就那么难发展起来,原因很简单:时间不够长, 产品不够好

简简单单坚持二字,不是所有中资都能做到。一个业务做了几天做不起不来,那就换个领导、换个新业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好像一个练体操的,练了两天发现大家不喜欢看了,就改行去跳水,你说怎么可能靠谱!

投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香港市场不像大陆市场可以那么快看到业绩。还是举上面南方东英的例子,他们最开始在香港发展业务的四年就是大写的艰难两个字。2008年到2012年基本都是靠给母公司管理港股组合才能养活团队,直至2011年发了第一批RQFII产品及第二批ETF产品,公司才逐渐在香港走上正轨。能熬成阿香婆,靠的还不是坚持!


4

如何留住人才


别说中资资管了,中资一出海,就会发现在香港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招到人才、并留住人才。

我们先讲招人难问题。香港楼价这么贵,每个月睁眼就得先把月供、房租交了吧,高房价间接导致的高人工,打工仔也很无奈啊。而中资呢, 一上来就喜欢压基本工资 ,一听外资一个RO至少200万的人工,那个吓得是屁滚尿流,觉得香港人是来抢钱么!然后就陷入了招不到人,只能招到不咋会干活的人,然后业绩不好没钱招人这样的恶性循环。

第二, 特别喜欢跟你讲人情 :什么大家都是一家人,你们对公司要有无私的奉献,不能以资本主义那套冷漠的世界观来对待组织,blablabla。总结就是,对公司你要有对家人般的热爱,最好可以热爱到可以忽略不计公司对你的工资,毕竟一家人谈感情多伤人。我呸,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第三, 管理差异 。管理香港员工跟管理国内员工是不一样的,国内要论资排辈,要看能不能深得老板欢心;香港不是说没有层级关系、拍马屁现象,但对事肯定是要比对人多,特别是咱搞资管业务的,千万不能一言堂啊!

从历史来看,金融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自身繁衍的情况,整个基金从上到下都是一个样;辣么万一领导错了,整个基金可就错大发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带团队就是要用人长,这样大家也才能相处愉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