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美女蜗牛妹
坐标中环,犀利解读中港金融市场,当然八卦什么,偶尔也是不要不要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500亿英镑市值蒸发,阿斯利康CEO出手! ·  2 天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智能周报|向o1模型学习 ·  5 天前  
郭磊宏观茶座  ·  【广发宏观贺骁束】11月经济初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美女蜗牛妹

难啊难 | 中资资管出海真的不容易

财经美女蜗牛妹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8-04 09:03

正文

这是蜗牛妹为建设中港和谐二级市场的又一大作。

 

如果说中资券商的国际化道路是一场素质教育考试,那么业务相对单一的中资资管国际化之路,便是一场应试教育,场面壮观之不亚于几千年前考状元。


1

解放军到底几个营


首先,解答中环十大未解之谜:解放军到底什么时候来港股(以及来了几个营)?

 

根据香港证监会年度基金管理活动调查报告,截止2016年底,内地相关持牌法团及注册机构由270家增至313家,按年增16%,占全港9号牌比例达到23%。其中124家是内地券商,41家是内地基金管理公司,17家是内地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来了13家,私募来了9家,以及109家其他类型的内地公司。(大家可以先行估算下这能凑成几个营)

 

同期,香港地区资产管理的AUM为18.29万亿元;其中本港持牌基金公司及基金顾问管理AUM为12.55万亿;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管理AUM为5.02万亿,保险公司AUM约为5140亿元。

 

我们313家解放军管理的AUM为3330亿元,按年增17.7%,占香港总AUM为1.82%。

 

就是说,人头的优势(23%)我们已经看到了,但战绩上(1.82%)我们距离外资还有不少距离

 

那这就令我不得不问下面这个问题了。


2


在香港市场炒股票有多难?

 

你们好好想想,在国内发个基金条条框框那么多,但募个上百亿也不是很难的事;香港市场那么自由,投资方法、标的都没啥限制,发个基金是不是可以上天?

 

当然,现实总是残酷的。

 

国内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客户对新产品有种蜜汁迷恋,就算同一支基金,搞个分拆,客户认购起来都跟发了疯一样。可在香港推个新基金,既没回报、又没过往业绩,就想找鬼佬要钱?你确定你不是开玩笑?好不容易做出来个业绩吧,拽拽的客户还得再好好研究下你的品牌、资质、风控,折腾一大圈才会开始考虑给点钱。

 

更何况资产管理是一个聚沙成塔的生意(余额宝表示赞同),730万人的香港撑死了也就是个小沙丘。不然这么多年,本地做起来的基金能只有惠理一家(这里可以看到前惠理基金经理王焱东的访谈)。发展最成功的美国人,那还不是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的早,占了个坑,赶上了香港八九十年代的繁华,才把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强的。

 

剩下你问问比中资来的更早的日本人、韩国人,在香港做资管,容易不容易。在香港的资产管理,需要立足香港、又跳出香港,把其他地方的沙子聚集起来,做好区域市场,才能脱颖而出。有了这个战略布局,再看具体的业务发展。

 

大家普遍意义上认为发展资管的两大壁垒,一是基金表现,二是AUM。但就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发展资管的两大真正壁垒,一是基金表现,二是销售渠道。

 

在香港基金销售基本被汇丰和中银两家银行垄断,前者多是卖自己家的各类产品,后者就算能兼济天下,但无奈天下也太多基金,你挤得进去也不一定卖的出去啊。(此处真是应该呼唤马云爸爸快点过来做个基金淘宝)

 

这是现实一。

 

现实二,中资在港AUM最大的公募基金南方东英,但主要的产品并不是主动管理基金,而是ETF被动管理基金,这和国内多数的基金都是反过来的。为啥?

 

首先,ETF是标准化产品,销售渠道在交易所平台、突破了银行的限制,亦可以最快突破疆域;第二,金融、资产管理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意,ETF产品结构简单清晰,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跨越信任的障碍;第三(此点为可选项),如果新来的中资人手不够用,二级狗还不够cover全港股行业的话,ETF还能顺带解决这个更为囧迫的现实困境。


3


 必胜的决心有多大

 

而炒股票时,海外投资者更看中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对市场的commitment有多大?


你说,是老板亲自去和投资者讲解产品能表现诚意?还是租下中环最贵的办公司能展示诚意?还是什么呢?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市场好的时候,自然会有很多人都想过来赚笔快钱;然而一旦市场转向,抛弃业务追逐下一个热点的资管公司也是不少。这就像8月份你找保险经纪买了个保险,到了9月发现保险经纪不干了、自己保单没人管了。投资基金,你肯定得投资一个口碑、业务有持续性的资管公司啊;要作为基金的第三方(托管、做市商等等),我肯定也想给一个产品有更长生命力的产品干活啊,是不是。

 

资管是一个时间函数,守住自己的拳头产品,坚持的时间越长,才能等到机会,做出成绩。

 

为什么有的资管业务就那么难发展起来,原因很简单:时间不够长,产品不够好

 

简简单单坚持二字,不是所有中资都能做到。一个业务做了几天做不起不来,那就换个领导、换个新业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好像一个练体操的,练了两天发现大家不喜欢看了,就改行去跳水,你说怎么可能靠谱!

 

投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香港市场不像大陆市场可以那么快看到业绩。还是举上面南方东英的例子,他们最开始在香港发展业务的四年就是大写的艰难两个字。2008年到2012年基本都是靠给母公司管理港股组合才能养活团队,直至2011年发了第一批RQFII产品及第二批ETF产品,公司才逐渐在香港走上正轨。能熬成阿香婆,靠的还不是坚持!


4

如何留住人才


别说中资资管了,中资一出海,就会发现在香港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招到人才、并留住人才。

 

我们先讲招人难问题。香港楼价这么贵,每个月睁眼就得先把月供、房租交了吧,高房价间接导致的高人工,打工仔也很无奈啊。而中资呢,一上来就喜欢压基本工资,一听外资一个RO至少200万的人工,那个吓得是屁滚尿流,觉得香港人是来抢钱么!然后就陷入了招不到人,只能招到不咋会干活的人,然后业绩不好没钱招人这样的恶性循环。

 

第二,特别喜欢跟你讲人情:什么大家都是一家人,你们对公司要有无私的奉献,不能以资本主义那套冷漠的世界观来对待组织,blablabla。总结就是,对公司你要有对家人般的热爱,最好可以热爱到可以忽略不计公司对你的工资,毕竟一家人谈感情多伤人。我呸,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第三,管理差异。管理香港员工跟管理国内员工是不一样的,国内要论资排辈,要看能不能深得老板欢心;香港不是说没有层级关系、拍马屁现象,但对事肯定是要比对人多,特别是咱搞资管业务的,千万不能一言堂啊!

 

从历史来看,金融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自身繁衍的情况,整个基金从上到下都是一个样;辣么万一领导错了,整个基金可就错大发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带团队就是要用人长,这样大家也才能相处愉快。

 

当然这对领导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只有领导对员工有信任和支持,才能使员工感受到工作中的成就感,忽略金钱上可能的不足,安心为你干活。

 

举这么个例子吧。A领导成天需要刷存在感,公司大小事情没有他的点头根本没法推进,一个股票还没买,内部的投资决策流程就能让你脱三层皮。B领导喜欢安安静静上班,底下员工一年也不一定特意进来汇报一次,但是领导心中十分清楚大家最近有没有干活,干了啥,哪里做得好,哪里做的不好还需要自己帮忙的。

 

你说,你喜欢给哪个老板打工吧!

 

曾经有个大佬教我这么一招鉴别公司能不能久待:你看公司、领导对业务熟不熟悉,会不会每天都是开不完的会,但每场会开完又都不能拍板决策,比政府还要政府。今天A方案,明天B方案,后天再给你整个A+B+C方案,看看嘉实在干啥,再看华夏再看啥,优柔寡断过林黛玉,你说公司业务怎么能起来么!建议公司换个领导!或者你换个公司!


5

成功之路:放权or放钱


吐槽了那么多生意多难做,最后也应该来点希望,中资资管出海怎样能成功?

 

放权或者放钱

 

即使香港大老板是个总部派来、只懂国内做法,完全不懂海外市场的人。只要你愿意放权,能从市场上找到懂的人,给予自由度,怎么会做不出来?

 

不愿意完全将自己命运交给员工之手的,那就找亲妈啊,母公司给予大力支持啊。这里可不是说什么制度上、人事上这种虚的,要来就来钱对不对,你直接给我个百亿的港股组合,给我个维好去找投资者发个债要点钱什么,架子先打起来,业绩才能做起来嘛!

 

回到开篇的人头盘点,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定是越来越多的中资会来香港开展他们的国际化之路。熟悉国情的同学也都知道,当大部分中国人还没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机会会多;当很多中国人都来赚钱的时候,市场就会被分化、稀释,接着出现的是市场整合,看最后谁做的最好。

 

除了要和兄弟姐妹竞争,中资也要做好与外资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道理很简单:中资来的越多,就说明香港市场有吸引力,那现在仍然占了大头的外资也不是傻子,他们为什么不会将更多的资金调来香港?

 

所以很可能的结果就是香港股票市场整体容纳的资金大了,但大家也要做好国际投资者的话语权始终相对较大的现实。

 

只能说,如果中资真的非常想在香港市场取得成功,那么就拿出12分的努力吧!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