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认同这一点,因为我和妈妈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我在单亲家庭长大,妈妈从小对我的管束很严格。
小时候某天放学,我和朋友去游乐场玩到天黑,到家发现妈妈刚做完阑尾炎手术,在没开灯的卧室里一个人孤零零躺在床上。
我以为妈妈会怪我,十分紧张地斟酌说辞,没想到她先说话:“我今天身体不好,没做饭,你要是饿了,筐里还有两个桃子。”
妈妈的声音听起来完全没生气,我才放下说辞,关心我真正想关心的:“为什么不叫我回家陪你?”
妈妈说:“我记得你很早就跟你朋友约好了要去游乐场,爽约不好,妈妈喊了朋友过来陪,她刚回去,就没叫你。”
那一刻,恐惧消失了,我发自内心感受到了妈妈的“恩”。
妈妈又强调了一句“我能扛过去”,但我还是从洒满水的桌子猜出来:她想给自己倒水但没力气,端不稳水洒了出来。
我迫切地想为妈妈做点什么,当妈妈要我擦干桌子上的水,我比以往都要麻利。
那天晚上我早早把作业写完,陪着妈妈聊天,让她不用一个人担着痛。
后来再回想这些事,我才意识到——
这些回应,其实是在一段没有太多“付出感”的亲子关系里,孩子意识到父母的付出后,产生的一种本能。
我对妈妈的关心,并非来自她强调自己有多痛、有多孤单,为我付出多少,而是来自妈妈分离了课题,她没有责怪我不懂事,没有让年幼的我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照顾而放弃享受一段难得的玩乐时光。
这份清醒和理性,使她和我都不必被恐惧裹挟。
过滤掉恐惧后,亲子关系回归本真,妈妈的付出顺畅地支持到了我,也把这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教给了我。
这便是“安全驱动”下的亲子关系互动:
父母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着的,这段关系是没有太大压力的;
孩子心里有安全感,就会用父母爱自己的方式回报这份爱。
这或许就是亲子关系里“乌鸦反哺”的底层逻辑。
亲子关系里要产生“恩”,父母放下恐惧感、点燃孩子的安全感,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