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肚子”方面的心得体会。
先从腰腹部的生理结构说起。在我们人体中,没有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骨头很少,只有一根脊柱贯穿其中连接到骨盆上。也就是说,腰腹部的结构主要依靠于肌肉、筋膜、皮肤这些解剖学上的软组织来维持。其实不仅我们人类,所有的哺乳动物都进化出了这种生理结构。
这个结构的出现,曾经确保或促进了哺乳动物的生存与繁衍。但到了今天,它也造成许多人的烦恼——全身并不胖,只有肚子大。
如果你仔细摸摸那些肉,肯定就能发现大肚子的范围不会超过肋骨和骨盆之间的范围。虽然胸部和臀部也会长肥肉,但那里的规模远远不及腰腹部。
如同前面我说过的“身体膨胀效应”,脂肪尤其偏爱这里,是因为软组织赋予它们的空间足够大。往里是软的,往外弹性大,想怎么膨胀,就怎么膨胀。
另一方面,腰腹部正是全身“力量的转化之源”。练武之人讲究“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中轴不正,下盘难活”,也强调了腰腹部作为“中节”的主要部分对全身发力的重要性。
通俗地讲,和人们现在理解的核心差不多,但并不单纯指的是肌肉。
就像杠杆一样,腰腹部可以说是身体的支点。如果多余的脂肪长在头部或者脚部,那么身体的灵活性和功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反之,额外的力施加在杠杆支点的周围时,它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其实会小很多。
然而,这些肚子上的肥肉除了不好看之外,额外的重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对身体造成“看不见的变化”。
因为身体始终在寻求一个最佳的应力状态,也就是说,腰腹部的软组织会受到拉扯,当现有的结构无法承受时,就会产生结构的变化。因此,大肚子的人腰酸背痛是正常的事,如果去拍X光片,往往都能看到明显的“骨盆前倾”或者“腰椎前凸”。简而言之,就是“骨不正筋不柔”。
我们不需要去纠结这些结果,不管大肚子或是其它身体结构的变化,都是身体自然形成的不得已的最佳状态。如果逮着大肚子狂做仰卧起坐这些所谓能“瘦肚子”的动作,或者做什么去调整骨盆前倾,反而可能会萌生更多的问题。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但这里要说的并非“全身瘦则局部瘦”这样的废话,即使怎么看都不胖的人也可能有点小肚子。因为她们往往也是,“气不畅,血不流”。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一句,“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古人认为,饮食是健康之本,五脏资养有赖于饮食五味,但过犹不及。过咸伤肾,肾伤则骨不正;过酸伤肝,肝伤则筋不柔;过苦伤心,心伤则血不流;过辛(即辛辣)伤肺,肺伤则腠理(意指皮肤肌肉)不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