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电影地图》三部曲是4位作者用了两年的时间,用地图的方式重新结构电影的著作。
4大洲、1000多部电影、480多位导演,他们想写一部把旅行和电影结合在一起,给所有人的电影史。
为什么要这样写?如何选择导演?希望大家怎样看?豆瓣·書问了这套书的4位作者@程波、@余泽人、@袁海燕、@张乐山一些问题。
豆瓣·書:为什么会想到按照地图的形式来写电影?
程波: 市面上有关电影文化的书,往往会遵循时间的线索,或者干脆就是电影史。虽然时间隐含了电影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也很有价值,但对一般读者而言,如何更直接地把握电影坐标,建构自己的电影谱系,空间应该是一个有效但又有些被忽视的因素。共时性地以国家、城市、街区等空间为线索,在相互比较和联系中勾勒并讨论一些电影文化、现象和作品,应该是一个较为新颖有趣的角度。
实际上,电影风格除了取决于电影导演,电影工业之外,很大程度也与国家,区域,某一种文化形态,政治观念,历史背景有关,而这与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地区下的电影风格会呈现出一种有意思的共性或联系。在写作这套书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这可以通过“空间移动”的线索,把“旅行”和“电影”联系在一起,使之具有“地图”的特性,在传递电影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上,具有更多些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豆瓣·書:每个国家的导演都那么多,怎么选择写谁不写谁呢?
袁海燕:是围绕“地图”本身的线索和需求来设定,这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余泽人: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我一般都会选择一些电影具有作者特点的导演来写,他们的作品大多具有很强的作者特点,或者与当地文化有着很强的关系,这样才更能厘清电影背后的文化思潮。
张乐山:行文过程中确实发现无论怎么整理也难免挂一漏万的窘境,基本上是综合影史地位和作者喜好来进行选择的。
豆瓣·書:大致的写作到完成的状况是怎么样?
程波:从前期策划到中间写作,再到后期修改。我自己和我的三个学生袁海燕、张乐山、余泽人一起,充分讨论、分工合作,从文字到图片共同完成这套书。第一稿完成,我们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豆瓣·書:中间修改的次数多吗?
程波:修改是肯定的,而且是多次修改。根据编辑和出版的要求,本身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也有关于结构和内容上的争执,但从书的定位和成书效果出发,大家求同存异,以书的质量为中心进行了多次修改,再加上配图等等,前后差不多两年时间。这期间,出版方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耐心,对他们表示感谢。
余泽人:有非常多的修改,好几个章节都是几易其稿,包括德国、西班牙、东欧等,我也与很多专业的电影工作者聊过,还有一些对电影很了解,但并非从事电影工作的人,我一直认为电影首先是面向大众的艺术,所以我尽可能的吸取更多人的观点。也经常遇到和别人意见相左的时候,往往这时我就会多看一些资料,尽可能得出一个更加客观的答案。
袁海燕:确实有很多次修改,比如有些地方谈的太多了,考虑结构的平衡,就需要修改。还有些地方则需要补充。另外,因为写作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就需要不停地加入新的内容。
豆瓣·書:书中提到的电影有些很新,都是2015年或16年才上映的,这其中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增补和调整吗?书中提到的最新一部影片是?
程波:对,我们在进行前期策划讨论的时候就明确了这样一个设计,就是动态写作的方式。根据写作的进程不断地关注最新的电影和电影现象。其实我们恨不得把上个月刚刚看完的作品也能加进去,可惜书和微信公众号不同,总有一个周期,不可能如此具有”即时性”。
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根据我们提供的线索,为自己的电影地图不断增补进最新的作品。亚洲卷最新的应该是洪常秀的《这时对那时错》,美洲卷最新的一部大概是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欧洲卷可能是锡兰的《冬眠》,也许不太准确了。
豆瓣·書:整本书涵盖的面非常广,参考资料的来源都是哪儿?如果遇上不能确定的资料怎么办?
袁海燕:参考资料很多元,有来自于网络的数字资源,还有学术著作和论文等等。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电影本身,我们会在电影自身去发掘和寻找有趣的点。如果遇上不确定的资料,我们会想办法核实和论证。如果实在不确定,就只能舍弃。
余泽人:我一般会参考三方面的资料,一是书籍,二在电影作者的一些访谈、纪录片,三是民间影评人的评论和看法。
在书籍方面,我会参考一些权威的电影史学家作者的著作,以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些资料有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米歇尔西蒙以及克拉考尔的著作、还有很多单独讲某一个电影导演的书籍等等。还有是电影导演的对谈记录、包括反映当时情况的纪录片,导演自己的著作,以获得更多一手资料,在写路易斯布努埃尔时,我就认真看完了《我的最后一口气》。第三则是民间评论,它代表了观众的看法,有时比创作者更加客观,而且更接近市场,也更能体现当时的文化思潮。
张乐山:最重要的参考资料自然来自于电影本身,其他文本外的东西都只能作为参考。
豆瓣·書:每个导演的风格都那么不一样,用国家和地域把他们统一起来会不会有困难?
袁海燕:这个当然有困难。但我们并不是要把这些作者统一起来,而是要通过“地图”的方式,把这些作者,这些导演以及他们的作品,用一个立体的方式把它们呈现和建构起来。
张乐山:有很大困难,作者和作者的传承其实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比如成濑的接班人是是枝裕和,深作欣二是北野武,今村昌平是寺山修司,黑泽明,其实是杜琪峰。
余泽人:我觉得一开始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后来开始慢慢的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一个国家、地区文化的了解,逐渐熟悉了这一地区的民族个性,在写作方面也开始得心应手了。
豆瓣·書:把电影写进地图里,和把电影按照流派,导演风格等等来写,在取舍上有什么区别?会不会觉得熟悉的导演变得不一样了?
袁海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思路,流派和风格是要寻找导演的相似性,我们的目的不在此。所以只要是围绕“地图”这个概念而存在的导演,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余泽人:按照一个电影风格、流派去写,往往先需要了解这种流派的主要想法,而按照地理的角度去写,则优先考虑这一地区居民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在写土耳其导演比格锡兰的时候,以往按照流派来说,他的风格非常特殊,无法归为任何一个流派,但我在看了很多土耳其电影,包括一些土耳其的学生短片后,发现其实土耳其导演对知识分子的问题很感兴趣,他们很多电影的主题都与人类的“伪善”、“尴尬”有关,在到了土耳其之后,发现这里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属于伊斯兰教,但他们的思想大多比较开放,知识分子气息浓厚,在平时没事的时候,很多人会跑去书店,所以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特性。
张乐山:成龙电影我就分了三部分进行书写。成龙的电影按时间顺序很明显的分成几个阶段,从刚开始的模仿李小龙,到“嘉禾”时期开拓出一种“英雄已死,小丑登场”的动作喜剧,再到“威禾”身兼制作导演主演带领成家班引领香港电影黄金二十年,合拍片开始又化身“主旋律英雄”。从当年反体制的警察故事变成体制内的公安故事。
豆瓣·書:这套书的配图非常之多,对书中插图的选择标准是怎样的呢?
程波:图文书籍,对于图片,出版要求本身就比较高,我们就必须要从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最高清、最有意义、最符合文字内容的图片来。
我们选择了人物、电影海报、电影剧照、工作照,还有相当数量带有当地风景名胜、风俗的电影场景,其中还有一些是作者自己在欧洲、日本等地实地拍摄的照片。困难肯定是有的,比如有些国外城市景观照片,你特别想用某张照片,但是它们是有版权的,你就可能需要跟那些图片机构进行沟通,再比如一些老电影海报非常难找,凡此种种。
余泽人:我一直有旅拍的习惯,之前也做过摄影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在去欧洲考察旅游的时候,经常会带出当时的照片,比如在巴黎,我就曾拍了卢米埃尔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咖啡馆。
豆瓣·書:最期待读者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样的收获和反馈呢?
袁海燕:一部电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对于我个人而言,当然希望能带给读者一些新的体会和感受,比如对电影的理解可以多一条路径,多一个角度。
余泽人:我希望读者能够喜爱这套书,同时也提出更多指正意见,有助我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作品。
张乐山: 福柯说过,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我倒觉得,重要的即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也不是讲述故事的年代,是观看故事的年代。文本出来了,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我也没有这本书的最终阐释权。如果读者能在这本书里获得一点什么东西,那是读者的功劳,并不是我的。
《世界电影地图》三部曲,套装原价340,豆瓣首发价299,点击此处即可下单。下单即赠导演名录白皮书及豆瓣独家周边。
《世界电影地图》三部曲作者@程波 @乐山小佛 @Ryeland @疯癫的雪花 正在三部曲每本书的讨论区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来聊你心里的电影地图吧。
美洲卷请戳:https://dou.bz/26QAr8
欧洲卷请戳:https://dou.bz/2jVhO7
亚洲卷和大洋洲卷请戳:https://dou.bz/1HIjlZ
豆瓣书店,豆瓣线上书店。定期发布首发新书、精选书单,不定期发放各种优惠福利。在豆瓣书店,遇见 — 购买 — 分享,一站式拥有美好·書生活。
豆单,豆瓣·書兴趣推荐账号。文艺轻单,生活灵感。在豆单,遇见你的好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