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围绕银发网红在互联网上的创作和影响力展开,探讨了年轻人喜欢观看银发网红的原因,银发网红传递积极能量的方式,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银发网红在互联网上的创作内容和风格各异,拥有众多年轻粉丝。
他们通过展示真实老年生活、分享技能传授等内容,改变了年轻人对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减少了老龄化恐惧。
关键观点2: 年轻人观看银发网红的原因。
年轻人通过观看银发网红的视频,了解老年生活的乐趣横生,对老年群体产生关注,并获取积极能量。
关键观点3: 银发网红传递正能量的方式。
老年人通过积极关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积极素材,传递正能量。他们分享的生命故事引人入胜,通过点赞、评论等正反馈获得人际价值感和精神回报。
关键观点4: 银发网红面临的挑战和调整建议。
一些老年博主因粉丝数量增多而产生流量焦虑,可能导致创作动力转变。银发网红应注意调整心态和心理预期,控制工作时间,真正让创作和分享成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助推器。
正文
一张不加滤镜的餐食照片和一段简单的介绍,这就是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健康真好”一篇帖子的全部内容。没有夸张的标题和设计,两位老人色香俱全的一日三餐足以令诸多年轻人驻足。在评论区里,分享快乐会被回应,认真干饭会被夸奖,吐槽生活会被安慰。
随着对互联网的使用逐渐熟练,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在网上进行创作,进军“银发网红”。银发网红的作品内容、风格各异,有时尚走秀、搞笑短剧、美食分享、技能传授等等,而他们的粉丝群体中,年轻人却不占少数。
淡泊安逸,乐趣横生,银发网红展示出的老年生活令人向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对老年时期孤独、丧失的刻板印象,减少了对老龄化的恐惧。虽然也可能有剧本,但相比于电视剧和电影,短视频会给人以更强烈的真实感,唤起年轻人对如今真实老年生活的好奇和向往。
研究表明,银发网红能够对大学生群体的老化态度产生积极影响
。他们用镜头唤起大众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展示养老生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与碰撞。
年轻人常面临来自学业、职场、情感等多方压力,却又碍于害怕家人过于担心、怕自己辜负家人的期待等形成的心理负担不愿向家人倾诉。于是,“电子亲人”便成了他们的一种情感寄托,很多博主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的视角分享日常琐碎,提供情绪价值,传授生活妙招,不责备,不扫兴,打造出“别人家的长辈”的人设。而
老年人的温暖宽容更能够唤起人们早期对依恋关系的需求
,在心理上成为他们的“孩子”,放下防备,获取支持。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个体对时间有限性的觉知会使其更加注重情绪上的满足,采取更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维持幸福感。
老年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关注积极的素材,因而传递出的正能量是其“吸粉”的重要原因。沉淀了丰富的生活阅历,老年人所讲述的生命故事也引人入胜,比起文献的单纯叙述,长者声情并茂的讲述将个人命运与世事变迁的交织呈现得更加鲜活生动,在温馨的氛围中实现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当然,这样的能量传递从来都不只是单向的,通过点赞、评论获得的正反馈也为老年人带来了更强的人际价值感和更多的精神回报,学习新的技能,聆听新的声音,形成一种全新的代际沟通图景。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当今我们正处于“后喻文化”时代,晚辈转变为施教者,将发展迅猛的新科技、新观念传授给老年人。
此情境下,应警惕年轻一代将个人行为偏好、网络用语等强加到老年人身上。银发网红若是一味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和审美,便会遮蔽掉一些本该引起重视的老年问题,无法真正为自己的群体发声。年轻的粉丝群体也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而非只基于个人喜好进行评判。而对于“电子亲人”,粉丝群体应避免过度沉迷,应认识到真正的亲情必然是关切与冲突并存,沟通与理解才是建立良性亲子关系的必要途径。
很多老年博主进行创作的初衷是分享生活,但随着粉丝数量的增多,也开始为作品的流量焦虑起来。
当通过创作获取的收入、点赞评论数等外部诱因被过度强调时,个体可能会由原本的兴趣驱动转变为外部的奖励驱动,失去原本的创作热情。
因此,银发网红应适时调整心态和心理预期,注意控制工作时间,真正让创作和分享成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助推器。
[1] 陈肖依. (2023). 生命叙事、代际沟通与传播赋权:B站银发网红“敏慈不老”的影像实践研究. 新媒体研究(04), 110-114.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23.04.002. [2] 龙楚君. (2023). 抖音“银发网红”传播对大学生老化态度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工商大学). 硕士https://link.cnki.net/doi/10.27713/d.cnki.gcqgs.2023.000386doi:10.27713/d.cnki.gcqgs.2023.000386. [3] 阮琪涵. (2023).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抖音银发网红自我呈现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师范大学). 硕士https://link.cnki.net/doi/10.27037/d.cnki.ggxsc.2023.000620doi:10.27037/d.cnki.ggxsc.2023.000620.
作者 | 莫雁麟
美编 | N
来源 |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