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上海电视节在期待中开幕,又在怅然中落幕。期待是因为近几年内容产业正迎来巨变,平台、品牌方、内容制作方、艺人等各个环节每年都在迎来迅猛的新变化;怅然是因为这场表面依然热闹的年度盛典上,每年都能看到一批电视人走向沉寂。主体和功能的迁移背后,是内容产业迎来的变革,当视频网站主导的数据思维和用户思维找到了内容变现的新渠道,传统内容制播方都在面临拷问:如何才能在迅速占据主流的互联网用户思潮下,打造出能被受众接受的内容?
从交易到社交,功能的消退是必然吗?
上海电视节成立于1988年,今年是第23届,在演变为“小龙虾”节之前,上海电视节更多的功能是为了满足国内各大电视台的采购需求。
在很长的时期里,国内的电视剧市场是“平台为王”,平台的需求决定了内容的制作趋势,上海电视节为国内影视公司提供了向众多主流平台,推销自家作品的机会,将这么多的供销方放在一起深度交流自由采买,这样的形式对于当时的电视行业来说太有必要了。
随着媒体形式的发达,各大影视公司的作品有了更多对外宣扬的渠道,即便不参加电视节,他们也能将作品信息传达给甲方,更为重要的是,平台方和内容制作方话语权正在转移,“平台为王”的时代,已经被视频网站的强势加入战局打破,内容产业正在向着“内容为王”的方向进化,持优质内容的影视公司甚至会召开自己的年度大会,邀请平台方来展销作品。
虽然也有不少影视公司带着作品参会,但他们的主要诉求已经从推销作品变成了带有社交性质的自我宣传,当社交和宣传成为大多数参会方的诉求,媒体成为上海电视节最忙碌的工种。有人调侃,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要有足够的体力跑论坛,有足够的效率快速出稿,还要熬得了夜吃得了小龙虾。
虽然上海电视节已经被业内戏称为“小龙虾”节,但白玉兰奖的公信力却一直没有衰退。这个带着浓浓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导向的官方奖项,对于每一个电视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近两年,相继有电视颁奖礼被诟病,但白玉兰奖的含金量却一直没有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奖项的标准既没有过度主旋律脱离市场,也没有过度商业化只考虑收视率,而是将视角始终关注在内容本身上。从今年白玉兰奖的几项大奖也可以看出,故事关照了现实的《中国式关系》获得了导演和编剧奖,演员表现给力的《鸡毛飞上天》收获了最佳男女主角奖,而高口碑的《好家伙》获得了最佳电视剧奖。而爆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引发热议的《欢乐颂2》,即便有多项入围,却颗粒无收。
这些获奖作品和演员并没有噱头,也没有高话题度,更没有三观的争议,所以没有超高的收视率和网播量,但故事扎实、演员表演精湛。或许正是因为视角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对创作者和优质作品给予关照和鼓励,虽然上海电视节颇有式微的趋向,但白玉兰奖依然屹立未倒。
主体的迁移,是内容产业互联网化的投射
不仅功能在变化,上海电视节的参会主体也在发生变化。以BAT为背景的视频网站在近几年的崛起,让整个影视行业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一年产业变化的缩影,上海电视节当然也不例外。在电视节举办的论坛背后,视频网站的身影越来越频繁,论坛的主题,针对网生内容的探讨比例也在逐步增多,电视台已经不再是上海电视节的主角。
今年上海电视节的第一场重磅活动,是企鹅影业的项目发布会,这些项目几乎囊括了业内顶级的制作公司和团队:正午阳光、柠萌影业、慈文影视、张黎导演、管虎导演等等。这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几乎请来了大半个媒体圈。
与互联网公司高调的自我展示相对应的,是传统平台的愈趋平淡,在上海电视节的舞台上,“小龙虾”见证了电视产业主导权和话语权的轮换。
当互联网平台,为了抢占市场,以高调“烧钱”采购版权剧的姿态入场时,以BAT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已经成为主流影视公司当之无愧的甲方。互联网平台虽然砸钱毫不手软,但却是精明的买家,一切的内容采购和定制都以平台数据和用户思维来主导,对内容的要求也更加精准,头部内容和分众内容成为最受视频网站青睐的内容。
前两年的IP热,就与视频网站的主导分不开。携充足的资金高调进入内容的主场后,为了能直观获得商业回报,视频网站对于IP剧和爆款的追逐曾经颇为狂热,“顶级投入+流量明星+玄幻IP”的阵容几乎成为视频网站去年炮制爆款的必备要素。但这种狂热在去年几部大IP口碑和收视普遍遭遇尴尬后开始趋于冷静。从今年腾讯视频发布的项目来看,今年的项目更为多元,原创大剧数量不在少数,即便是IP剧,也已经从过度倚重流量明显转向借力国内顶级制作团队或顶级导演。优质制作团队的加持,也让IP不再奔着爆款而去,而是整体规格的提升。
当视频网站明确了内容采购标准,这种需求也直接反作用在内容生产模式上,为内容制作方带来了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该怎样与这个更具话语权的甲方展开内容层面的合作?
内容转型迫在眉睫,从业者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当内容产业面临转型,跟其他产业领域的法则一样,传统的内容制作方要么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与时俱进,要么黯然离场。
对于内容产业的从业者,尤其是传统创作者来说,影视内容是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基于感性的表达,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价值观的传递。在追求内核的同时,如何用受众能接受的内容载体来实现创作初衷,是每一个创作者都在面临的难题。如果说过去的内容产业对题材流行的探索、对内容表现方式的追寻、对合适演员的甄选等更多依赖创作者的经验和播出平台的要求,那么现在,在互联网思维下,以用户为出发,用数据做导航,才能对内容和方向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
但如何将创作的感性和数据的理性结合,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命题,某种程度上来说,数据是工具,是导航,它可以揭示多大体量的剧在什么平台播出效果更好,能直观反映出分众市场对某一题材有多大的市场需求,还能告诉决策者们下一下市场风潮最有可能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但如何去实现它,还是要依赖于感性的创作者。
比如,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数据显示,头部内容和分众内容是未来价值最高的两种,前者能带来“黑洞”般的流量聚拢效应,后者从投入产出比来说非常可观。但对于影视公司来说,知道头部内容的价值所在,却并不意味着就能创作出来,对于制作公司、制作班底、演员阵容和故事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是顶级玩家的战场。对于大多数影视公司来说,分众内容则更易实现,受众属性、单集时长、基数、演员,甚至台词风格,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获得,创作起来偏移的可能性更小,而且投入成本相对不高,平台的容纳能力也足够大,风险也相对较小。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目标用户属性的数据将被获取得越来越多元而精准,比如我们通过对用户的数据监测发现:杨幂的粉丝更幽默,王凯的粉丝更文艺,郑爽的粉丝更喜欢宅在家里,而这些粉丝属性对于艺人经纪公司来说颇有价值,不管是艺人形象的定位、与粉丝的互动,还是接演作品的类型,都有着参考价值;我们通过对艺人和品牌之间营销价值的评估之后,也从数据里发现了最具价值的男女艺人,和最具营销价值的电视剧和节目,这些数据,也可以成为品牌方的参考维度之一。
拥抱互联网数据思维的趋向,从白玉兰奖的态度里也可窥见一斑,这个代表着主流创作思潮的颁奖礼,也开始尝试将视线投向大数据。
在今年白玉兰颁奖礼的前一夜,白玉兰官方举办了名为“荣耀之夜”的白玉兰提名酒会,来自海内外入围的电视人和评委都参与了这次活动。在这场电视人的聚会上,作为唯一受邀发表演讲的嘉宾,Vlinkage创始人彭福利与现场的电视人分享了来自数据维度的观点,包括目前行业最为关注的内容付费趋势预判、“粉丝经济”的价值探讨,以及品牌方最为关注的艺人和内容的营销价值评估等等。这些来自数据维度的观点,在内容产业极速转型期,为从业者提供了来自市场和数据的参考。
当国内外主流创作者在“荣耀之夜”用心倾听来自数据的声音时,他们的姿态已经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传统电视产业的从业者们,在内容产业极速转型的当下,已经做好了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