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初中。
那是父亲送的礼物。在陈磊的记忆里,那台机器连屏幕都没有,所有内容只能通过一卷纸打印出来,简陋原始,但编程序算数的简单功能足以让他兴奋。
正式学习计算机就是高中时期的事了。他开始编程序、参加竞赛。
陈磊记忆力很好。
他记得自己编写的第一个程序是画迷宫
——这似乎是程序员的经典游戏,至今你仍然可以在程序员扎堆的论坛里见到类似作品。
真正让他迷上数学和计算机的,是一本关于图灵获奖者演讲的英文书,其中提到东尼· 霍尔用汇编语言挑战了当时世界最快排序算法 Shell Sort 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名、函数、程序,陈磊至今可以完整复述,比如前者如何不迷信权威,如何在了解递归程序后写出关于quick sort 的文章……在当时的高中生眼里,那是一个神奇又神秘的新世界。
命运的端倪已经初现。
此后,入清华学计算机、去美国攻读硕士、进谷歌微软工作,陈磊的人生轨迹顺利如常,符合多数人对学霸程序员的印象。
2010年成为他事业的转折点。
这一年,云计算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活跃的新兴题材,经过此前两三年的概念消化,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加大布局力度。而早在2009年年底,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 就发布了未来三年值得关注的新技术,其中,云计算位列榜首。
陈磊赶上了这波浪潮。2010年,他回国加入腾讯,负责腾讯云、开放平台、社交广告系统等业务。
有媒体曾经引用原腾讯 CTO 张志东对陈磊的评价:
他几乎是腾讯上下为数不多能够留下来、真正对腾讯做出贡献的海归派。
百度百科收录了一组数据:陈磊在2012年初负责腾讯广点通,一个月内实现收入翻两番,突破100万日营收,到年底,日营收突破500万。
而他负责的Qzone 开放平台,页游流水一度接近行业总流水的50%。
显然,画迷宫的程序男找到了某串商业密码。
事实上,帮助他解码的人里,包括美国公司Trilogy 创始人。
Trilogy是陈磊供职的第一家公司。入职没多久,这位年轻的工程师就收到了创始人的邮件。
邮件里,对方列举了优秀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十个特质,但只有第十条是关乎专业技能的。其他九条里,让陈磊印象最深的一点是:
能从CEO角度看问题做判断。
他身体力行了。
比如写代码。
“如果只用工程师的思维,代码只要能保证实现功能,自己看得懂就没问题。如果站在CEO的角度,代码不仅是给自己看的,同时也要让其他人看得懂,方便日后维护”。
而在Google 工作期间,公司没有太多产品经理和需求文档,使得工程师需要从头到尾去思考:我要做什么样的产品?为什么做?最终用户体验是什么?以此为基础,再去想技术如何实现。
“这对工程师转型管理者很有帮助”,他回忆。
进入腾讯后,他也习惯在工程师汇报时问:用户喜不喜欢我们的产品?活跃度如何?
“很多工程师只关心每周发了多少个版本,做了几次升级,用户体验都交给产品经理了”,陈磊相信,工程师如果不了解自己研发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就跟闭门造车一样。因此,他总要求团队做A\B测试,培养全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