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方历史评论
《东方历史评论》杂志官方微信账号,每天提供新鲜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80年代的合肥,是什么样子?来瞧瞧这13张珍 ... ·  18 小时前  
湖南省广播电视局  ·  【悦读】古韵里的元宵节 ·  昨天  
鱼羊史记  ·  除了生理上的依赖,男人最在乎女人的5件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方历史评论

人物|欧洲之父莫奈的大同理想

东方历史评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4-28 12:04

正文

撰文:王菁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 ohistory


英国脱欧,法国大选,德国何去何从?曾经似乎已经实现大同理想的欧洲,正站在一个交界点上,面对下一步有些无所适从。


如果穿越回二十世纪上半叶,至少我们可以从欧盟这个想法形成到建立的过程当中,试图了解这个跨越国界的超级政治经济联合体的前世今生。要了解这些故事,我们不得不从一个法国人的故事说起——让•莫奈  Jean Monet。


1


莫奈,没错。不过不要误会,今天想聊的并不是那个有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而是欧洲之父:让•莫奈 。


1988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发布行政令,将让•莫奈的骨灰迁入位于巴黎拉丁区雄伟的“先贤祠” (Pantheon) 中。从此,莫耐与卢梭、雨果等为法国和人类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永远地安息在一起。莫奈委员会为他写了这样一段墓志铭:


“生于法国,旅游甚广。卒于巴黎附近,时年90。他促成了欧洲联盟的建立,是欧盟一位了不起的公民。早年,他在willard hotel的办公室工作,为战争期间美国的物资生产和最终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担任过二战期间英国战争物资委员会驻华盛顿的高级成员。”


那么莫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值得法国总统亲自下行政令,把他和雨果、卢梭一样奉为先贤呢?



莫奈出生在1888年11月9日,在他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889年,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因河畔布劳瑙。两个人前后就差一岁,都是同代人,但是后来的政治理想却是南辕北辙。


莫奈出生的地方是法国夏朗德省科涅克市。Cognac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白兰地产地,不是所有的白兰地都能被叫做科涅克白兰地。它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在科涅克本地产的,一个是有一套专门的制作过程。莫奈的父亲就是当地挺有名气的白兰地酒商。这样一说,莫奈其实就是典型的欧洲富二代。他从小不喜欢读书,很喜欢交朋友,到处玩。最后他父亲觉得再让儿子读书也没什么意义,就决定让他接管家族产业。第一个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去开发北美的酒业市场。


说起美国的酒市场,很多人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禁酒令 。禁酒令是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出现的,从1920年到1933年。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其中一段时期,就是在禁酒令当中发生的,盖茨比为了获取暴利,也参与过私酒贩卖。但是,年轻的莫奈接触到的北美酒市场,是在禁酒令之前。那个时候,美国各种酒的市场都发展得很快,而且各州之间、美国与欧洲之间做生意都特别方便。特别是关税非常低,各种报关都很方便,没有什么限制。可以想象,当时的这样一个美国对于像莫奈那样的年轻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莫奈开始意识到,要形成一个强大的共同体,经济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消除内部的贸易壁垒,才有政治联合的基础。


这段年轻岁月在美国受到的启发,可以说对于莫奈产生了一辈子的影响。从性格上来看,年轻时候的莫奈就有参政的欲望。很多人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而莫奈就是属于那种能看得很远、而且非常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在他26岁的时候,一战打得很凶,德法战争也是两军胶着。莫奈通过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的引荐,见到了当时的法国总理,还跟他说,想要打败德国,只有加深英国和法国的合作。这种合作不光是战略上的,还要在物资供应和交通运输上进行深入的合作。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备物资和交通是打赢一场硬仗非常重要的因素。莫奈这条建议当时是说到了法国总理的心里去了,所以他马上就让国防部任命莫奈,让这个当时只有26岁的年轻人做国际物资供应委员会的法国代表,常驻伦敦,代表法国和英国政府谈判协调。


就这样,在一战结束之后,莫奈还代表法国出席了凡尔赛会议。他当时担任的职务是协约国经济最高委员会法国代表。一战对于欧洲的影响非常大,除了经济上,欧洲开始走下坡路,政治上出现了各种危机,在思想和心理上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危机更大。在政客、普通人还有知识分子当中,都开始觉得欧洲不行了。原来那个理想世界已经破灭了,他们开始想下一步的出路是什么。


比方说,很有名的奥地利作家茨维格,在经历了一战之后,他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昨日的世界》。在书里面,茨威格是这么写的:“今天,我们怀着偶然若失、一筹莫展的心情,象半个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渊中摸索,但我依然从这深渊里不断仰望曾经照耀过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继承下来的信念:我们所遇到的这种倒退有朝一日终将成为仅仅是永远前进的节奏中的一种间歇——来安慰自己。”


但是,对于像莫奈这种既很理想主义、又很实干的人来说,他对于欧洲的未来有不同的想法。他是具体怎么想象欧洲的未来,又如何一步步实现他的理想的呢?


2


与茨维格在一战之后的失望相比,莫奈的实干理想主义使得他在塑造欧洲政治版图的过程中越走越远。两个人都是世界公民,但是在性格上却非常不同。茨维格虽然是记者出身,但本质上是个诗人、作家,浪漫的理想主义者。莫奈不一样,我们说起他的童年,就知道,他出生在商人家庭,年轻的时候又有到处游历交友的经历。事实上,他自己也说过,鼓动别人接受他的思想跟销售一个产品一样,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一战到二战期间,莫奈具体都做了什么呢?


莫奈努力地在欧洲国联工作,表现非常出色,被选为国联副秘书长。1920—1922年,莫内担任了国联副秘书长,他帮助解决了《凡尔赛条约》留下来的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说起来,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莫奈跟中国还有一段缘分。1933年,他受国联的委派,来到中国,担任蒋介石的财政顾问。邀请莫奈到中国来的正是当时的中国银行行长宋子文。当时美英德法组成了一个银行金融联盟,他们基本上就控制着世界上资金的流向和数量。为了尽量避开这四大金刚对当时中国金融的控制,宋子文就邀请很有经验的莫奈来帮他们出主意。他对中国的经济及财政情况进行了一些考察。1934年,上海银行家俱乐部宣布成立了中国金融发展集团。 在1935年到1943年期间,莫内通过他的公司和欧洲国联,把美国和欧洲的资金转到了中国,让当时对中国比较疏远的那帮英国金融家也愿意把一部分钱投入到中国市场。但是,当时真正受益的,并非大部分的中国人,而是控制这个财团的高官和大金融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集团非常神秘,很多内部资料到今天都没有公开。


不过,对于当时的莫奈而言,中国的这个经历只是一个小插曲,他心中最惦记的,还是欧洲的局势。一战和二战期间,欧洲有过短暂的平静。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局势变得更加紧张了,莫奈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想离还是很遥远。就像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都会发现现实和理想往往背道而驰。


有些理想主义者选择彻底放弃,比如茨维格。作为一个自由的世界主义者,茨维格对于欧洲的未来非常失望,这种失望到了二战到了顶点,变成了一种绝望。因为这种绝望,他1942年在巴西自杀了。有些人选择变成现实主义者,向残酷的现实妥协了。另外有些人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同时还通过任何可能的途经去实现,比如莫奈。


1940年的时候,莫奈的祖国法国很快就沦陷了。为了帮助法国尽快地走出困境,他跟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建立一个英法联盟。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莫奈答应丘吉尔,他愿意代表英国去跟美国谈判——美国急需的战时物资,原来是要给法国的,现在法国既然沦陷了,就转送到英国,用来之后帮助法国方面的战争。丘吉尔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任命他为英国物资供应委员会的成员,给了他一张签证,让他去华盛顿。


莫奈到了华盛顿之后,很顺利地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说服了罗斯福,让美国把原本供应给法国的战备物资转运到英国。由于这个原因,罗斯福还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We are the great arsenal of democracy.”就是,“我们是民主伟大的武器库。”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录。1945年,整个二战到了尾声。经历过一战和二战,莫奈的政治理想更加清楚了。从二战以后,他所做的一切主要事情,几乎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建立一个超越国别的欧洲联盟体。


当然,我们一再提到,莫奈是一个实干的理想主义者。在二战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他很清楚,像成立欧洲联盟这样的共同体,在当时相当于另外一场革命,是不可能被任何国家轻易接受的。但是,就像他自己说的,人类的联合本身就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需求。他说,“Things will become possible that are not possible today.” 意思和耐克的广告差不多,就是万事皆有可能,今天不可的事情,也会在将来变得有可能。关键,就是怎么改变人的想法和行为。


那么,他接下来是怎么循序渐进,在一个战后支离破碎的欧洲,一步步创造这种需求的呢?


3


二战之后,莫奈意识到,要创造这种需求,要先从经济入手。建立一个共同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把关税降低,让成员国都获得实际的利益,然后通过谈判让更多的国家加入进去。从经济一体化,慢慢变成政治一体化。那么,什么样的商品可以重要到这个地步,让不同的国家能同时需要呢?


这时,莫奈就想到了煤和钢。二战之后,百业待兴。莫奈的想法就是基于战后各国的现实。法国要重建这个国家,意大利的境遇很悲惨,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都被打得很惨。无论是重建,还是振兴各国的工业,煤和钢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原来在欧洲的不同国家之间,这两种工业资源的关税都比较高,而且各地的标准不一样。 所以,联合起来共同发展也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感觉。


为了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推动这个事情,莫奈把这个想法推销给了当时的法国外长舒曼。通过舒曼,在1950年的时候,对外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舒曼的这个声明,通常被叫做“舒曼计划”,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幕后真正的推手,是莫奈。


就是因为莫奈这种务实的精神,欧洲煤钢共同体很快就建立起来了。1951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个国家参加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是在巴黎签订的,就叫做《巴黎条约》,和当年一战之后在巴黎签的条约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莫奈当选为煤钢共同体高级机构的首任主席。


如果说莫奈对于欧洲一体化的野心仅仅是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故事也就只能讲到这里了。但是,莫奈的野心要比这个大得多。我们之前也说过,他不仅有想法、肯实干,而且非常善于抓住机会。在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他就趁热打铁。趁着欧洲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创建了欧洲合众国行动委员会,在1957年的时候,通过签订《罗马条约》,正式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或者叫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也就是共同市场这个组织,让英国人纠结了很久。本来,英国对于欧洲共同市场一直是看不起的,但是莫奈在1967年的时候,对英国不痛不痒的态度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英国在二战中没被打败过,所以他们还有幻想。但是,现在英国意识到,她没办法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她需要一个大的市场,而除了欧洲之外,她找不到其它更大的市场。我敢肯定,她最终是会加入共同市场的。”


果然,就像莫奈预测的那样,英国后来看到共同市场的经济效应很好,对于成员国的经济复苏作用很大,就开始心动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 英国两次申请要加入,都被戴高乐否决了。直到1973年,英国才和丹麦、爱尔兰一起加入了共同市场,也就是欧洲经济共同体。


在利益和政治的共同驱动下,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几乎崩溃的希腊,是1981年加入的。现在继英国之后,也有脱欧倾向的西班牙,是1986年的时候和葡萄牙一起加入的。当时,加上之前煤钢共同体的六个创始成员国,总共有12个国家。很多人如果把这12个国家和现在欧盟的体积比,会觉得没什么。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组织,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甚至超过了美国和苏联,为欧洲在美苏冷战的过程当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于世界的和平,也是起到了一个缓冲和稳定的作用。



欧洲经济共同体,包括之前提到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就被大家共同认为是现在欧盟的前身。不过这里还要小小地提一下另外一个组织,就是欧洲原子能机构。其实,这个机构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是同时成立的,都是在1957年签《罗马条约》的时候决定成立,在1958年的时候正式组建的。所以,在1965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时候,合并了三个组织,而不是两个组织。这三个组织就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跟很多人想象得不一样,这个机构不光是建超级粒子对撞机,也不光光是为了科研和控制核扩散。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基本目的,其实和煤钢共同体差不多,把核能当作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资源。然后,通过这个组织,建立一个原子能联营和分销共同市场,还可以出售多余的核能给其它国家。


至此,欧盟的前身初具规模。


4


1979年,欧洲议会第一次选举正式举行。同年的3月16日,“欧洲之父”莫奈与世长辞。从一个相对保守的法国白兰地酒商家庭,到推动欧洲最大联盟体的成立,他的人生见证了二十世纪欧洲最风云变幻的时期。


莫奈父亲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一个新的想法必定都是一个坏主意”。然而,莫奈却走了一条与父辈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并没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政要,却为欧洲共同体的理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时候,莫奈曾说:“我才不关心煤炭和钢铁是什么鬼,我要追求的是欧洲的团结。”在他看来,“欧洲一体化”就是支持他做下去的最大动力。


在欧洲似乎已经在一体化的道路上理所当然地越走越远时,历史似乎总是吊诡地与理想主义开玩笑。当一种秩序渐渐趋于稳定,新的焦虑开始泛滥。茨维格担心不无道理:“在巨大的风暴早已将太平世界击得粉碎的今天,我们终于明白,那个太平世界无非是空中楼阁。”


参考书目:

[奥] 斯蒂芬·茨威格 著,舒昌善 译。《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Endicott, Stephen. “British-China Policy 1933-37,” Diplomacy and Enterprise. 1975.

Zheng Huixin, “The founding and management of China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 1934-1949” http://sunzi.lib.hku.hk/ER/detail/hkul/3840005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 李鸿章 鲁迅 聂绀弩 俾斯麦 列宁 胡志明 昂山素季 裕仁天皇 维特根斯坦 希拉里 特朗普 性学大师 时间 1215 1894 1915 1968 1979 1991 4338 地点 北京曾是水乡 滇缅公路 莫高窟 香港 缅甸 苏联 土耳其 熊本城 事件 走出帝制 革命 一战 北伐战争 南京大屠杀 整风 朝鲜战争| 反右 纳粹反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