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有早课的早上,小王同学又像往常一样难以起床。“谁的闹钟一直在响啊?”室友小李嘀咕道。迷迷糊糊中,小王不清楚手机闹钟响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摁掉了多少次——叫不醒自己,叫醒的倒是室友。“七点四十了,再不起就迟到了!”小李打开灯,离开了宿舍。只剩下还躺在床上的小王,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七点起来吃个早饭”的flag不知道倒了多少次了。小王是一名医学生,睡觉很晚(起得也很晚)已成了常态。医学部的宿舍晚上不熄灯,昨晚的她也像往常一样,复习了会儿厚厚的医学书,追了会儿好看的剧,关灯上床后又刷了会儿手机,又快凌晨一点了。结果,半天没能睡着……不知不觉,期末季已经如约而至。长期以来小王深感睡眠问题使得学习状态不佳,但尝试去改变睡眠习惯真的是个大困难。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只拿出“充足的睡眠”这一条来讨论,便有许多人达不到健康标准了。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2018年3月,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一项针对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2018年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结果显示:中国90后睡眠指数均值为66.26(满分为100),普遍睡眠状况不佳,呈现出“需要辗转反侧,才能安然入睡”的状态,其中能够拥有“安逸舒适睡眠”和“甜美睡眠”的人不足四分之一。成年人每天应保证8-9小时的睡眠,然而调查对象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最短的仅4小时,68%的年轻人表示每天根本睡不够;作息习惯研究显示,90后普遍晚睡,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占17.5%,接近1/3的人上午9点后才起床。约70%睡眠者为被动起床(被闹钟或他人叫醒)。睡得晚、睡不着、睡不够、起不来,当代年轻人正面临着重大睡眠危机。睡眠紊乱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早上来不及吃早饭,上课昏昏欲睡,整天状态不佳,深夜疯狂赶ddl,考前不得不刷夜……不仅不易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质量,长此以往更是对身体健康有着严重不利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人一生中大约1/3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睡觉。但睡眠与觉醒都为生存之必需,只是人体所处的两种不同功能的状态。20世纪30年代起,科学家开始通过脑电图研究睡眠活动规律。根据对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的观察,可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前者脑电图呈现高幅慢波,也称慢波睡眠;后者脑电图和觉醒时类似,表现为低幅快波,又称快波睡眠或异相睡眠。人舒适地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逐渐困倦,进入慢波睡眠,其分为四个时期,总共持续80-120分钟。Ⅰ期:入睡期,肌肉渐渐放松,仍易被外界刺激唤醒,经历几分钟。Ⅱ期:浅睡期,肌肉进一步放松,已不易被唤醒,经历半个多小时。Ⅲ期、Ⅳ期:中度、深度睡眠期,即通常所说的“熟睡”,肌肉充分松弛,持续几十分钟到一小时。睡眠不够深时可能达不到Ⅳ期。随着睡眠的加深,人的感觉、自主神经、呼吸、循环系统活动都渐减弱。接下来进入快波睡眠,人的感觉、运动功能进一步降低,但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和阵发性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持续20-30分钟。这一时期也是多梦期——有趣的是,若在此期间被唤醒,74%-95%的人会诉说正在做梦,但只有7%的人能回忆起梦中的情景。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组成一个睡眠周期,整个睡眠过程会经历4-5个这样的周期。不同周期内,深睡(慢波阶段Ⅲ和Ⅳ)时间逐渐减少,而快波睡眠时间逐渐增加。觉醒和睡眠都是相应脑区主动调节的过程。人和动物脑内有许多部位和投射纤维参与调控,形成促觉醒、促睡眠两个系统,相互作用。有人说:“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不可三天不睡。”睡眠是人和动物在长期进化与适应中形成的重要生命活动,为机体正常生存之必需。慢波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增多,使机体能保存能量和恢复体力,促进生长发育,且有助于大脑进行记忆巩固和神经元修复。快波睡眠期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但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血流量增多,对于学习和记忆具有重要作用。24h内睡眠不足4小时,称为睡眠剥夺。睡眠剥夺会引起一系列的改变,包括学习记忆的能力的受损,影响脑内各类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损伤脑组织,诱发基因突变。关于睡眠作用的研究,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就在一个月前,“熬夜会变傻终于有科学依据了”在网络上大规模刷屏。11月1日,美国波士顿大学Lewis研究团队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大脑处于慢波睡眠时,血液会周期性地从脑部流出,脑脊液则有节奏地流入大脑,清除白天大脑中积累的记忆障碍蛋白。这一“清洁”工作只有在慢波睡眠期间才能正常进行。也就是说,如果人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大脑中的有害物质就不能通过脑脊液活动及时清除。这会加速衰老、增加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牺牲自己的健康去换取深夜的时光,看来是不大值得。
人们所说的“熬夜”,通常是指“睡眠不足”。但是,有人会问:如果能保证睡眠时间相同,晚睡晚起又有什么关系呢?早睡早起就一定比晚睡晚起好吗?
首先,人是社会性的个体。现实条件让你不得不早起(其实按道理也不算太早),比如学生党八点钟的早课;上班族得坐一个小时地铁去上班。如果非要一两点睡,要么“保证睡眠时间足够”不成立,要么面临着迟到引发的后果:学生党错过了重点内容甚至签到,上班族将被领导批评甚至扣工资。然后,从生物层面来讲,昼夜节律受到体内“生物钟”的支配。生物钟是一种无形的“时钟”,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控制,让各项生命活动具有内在节律性。睡眠作息、按时进餐、激素分泌、新陈代谢,无不体现出生物节律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自然作息规律。在没有按时作息的情况下,即便保证一天内睡眠时间充足,身体其他受到生物节律调节的功能还是会紊乱。例如,对于生物来说“什么时候吃”和“吃什么”同样重要,不能按时饮食会引起血糖等营养物质代谢的紊乱,增加患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心理学家曾招募一组具有鲜明睡眠特征的青少年,即云雀型(早睡早起)和猫头鹰型(午夜后睡),来探究睡眠时型对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云雀型学生表现出更强的社交能力和更少的注意力问题;而猫头鹰型学生的行为和生物节律缺乏同步性,对成绩和行为有一定负面影响。床具公司“喜临门”于2019年3月发布的《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90后睡得最晚,00后赖床最久。其中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其平均入睡时间在23:50,且入睡前平均要玩手机50分钟,是当之无愧的“熬夜党”。11月12日,“头条新闻”在微博上对“现代人为什么老熬夜”问题做了一项小调查。结果显示,更多的网友认为熬夜的原因在于“白天属于自己时间太少”和“手机太好玩”。智能手机相比电脑的优势在于,无论何时何地,想刷就刷,即便已钻入被窝,即便已熄灭了灯。一旦从屏幕中找到了乐趣,整个人就重新打起了精神,于是希望能“放过自己”,想再多看一会。“双十一”前后,#近四成中国人失眠#上了微博热搜。据报道,中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1/3的90后在凌晨1点以后才入睡。无疑,睡眠问题已经困扰现代人许久,而恰好在此时受到人们的大规模讨论,与“双十一”助眠产品销量暴涨有很大关系。褪黑素、蒸汽眼罩、耳塞、乳胶枕……00后购买进口助眠产品的人数,同比增长了434%。光线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在黑暗中,人体内一个名为松果体的结构能够分泌褪黑素,发挥调节睡眠的作用,有助于入睡、延长深睡期、调整时差等。白天,视网膜接收到光信号时,将其传递给视交叉上核,使得褪黑素的分泌被抑制而维持人觉醒状态。夜晚,当我们玩手机、平板、电脑时,屏幕散发的短波蓝光对视网膜的刺激最为强烈,本该在此刻增加的褪黑素被抑制分泌,无法发挥促进睡眠的作用。人们开始在床上焦虑地“翻来覆去”,但这又进一步提高了神经系统兴奋性,形成了促进失眠的恶性循环。△出自英国科普杂志《How It Works 知识大图解》第15期所以说,与其深夜逛“淘宝”购买助眠产品,倒不如早点关了手机上床闭眼睡觉。睡眠惯性也称睡眠惰性,是一种睡眠和觉醒之间的过渡状态,表现为从睡梦中被唤醒后随即出现的状态不佳、低警觉性、迷惑、想要继续睡眠的状态。这一过程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4小时不等,一般为15-30分钟。“起床困难症”患者便是不能克服睡眠惯性的人:被闹钟叫醒,关了再睡会,“一直睡一直爽”。即便是由于上课、上班等原因不得不起床,整个上午也是昏昏沉沉、萎靡不振。当你知道自己有必须要做的事,多数情况下,主观意志能战胜困倦与懒惰而“强行起床”,即便可能拖了几分钟。然而,当你并没有重要的事情,比如没有早课而只是想“七点多起去吃个早饭”,在睡眠惯性时意识模糊的状态下做了一番心理斗争,便放弃了这个想法:“再睡会吧。”结果一觉睡到了自然醒……所以说能否按设定时间起床是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吗?其实,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睡眠惯性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