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建军90周年 | 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7-21 11:35

正文

那支叫雷锋的部队,永远都在!



“雷锋!”“到!”“希望你们传承雷锋精神,为改革强军再立新功……”一声点名,数千名“雷锋”回应。6月下旬,第79集团军某旅“追忆雷锋、赓续血脉”交流会上,雷锋班班长毕万昌动情讲述“雷锋故事”,台下官兵热血澎湃。


“1963年,国防部命名原沈阳军区某部运输连二排四班为雷锋班。54年过去了,雷锋班班长换了25任,老班长雷锋留下来的‘三件宝’——节约箱、理发箱和修鞋机,也已变成如今的‘新三件宝’——学雷锋微博、数字化礼包和‘善淘箱’。”1991年出生的毕万昌说,“为人民服务,始终是雷锋精神不变的初衷。”


“1998年,军队裁减员额50万,团队面临裁撤。抚顺人民奔走呼吁,留住了‘雷锋团’。”说到这,雷锋连指导员杨家木感慨万分,“此轮国防和军队改革,‘雷锋团’真的裁撤了,雷锋连也有了新的隶属关系和名称——运输物资连。”


“雷锋的战友永远像雷锋!”旅政委贾雪峰介绍,50多年来,“雷锋团”先后经历7次转隶,7次变更驻地,但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任务怎么转换、人员怎么调整,团队学雷锋活动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从团队走出去的近两万名官兵中,已有100多人成为行业标兵,近千人成为当地学雷锋带头人。


“请老班长放心,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把雷锋精神的种子带到哪里……”5月12日,即将转隶到新单位的“雷锋团”原舟桥连指导员王国志缓步走到雷锋塑像前,一边深情地注视,一边向老班长告别。



来到新连队,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官兵居然也有一张“雷锋存折”,用点滴节约帮扶贫困群众。他将老连队帮扶抚顺市某中心小学贫困学生的事告诉了官兵,大家一致同意将两个存折“合二为一”,继续为孩子们积攒学费。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连队也开办了“雷锋存折”,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执行任务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哪里!”该旅成立之初,部分新转隶官兵便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前不久,前方传来喜讯:马里雷锋纪念馆建成。官兵们在这里学习感悟,用出色完成任务的实际行动,将雷锋精神带出国门,带向世界。


“‘雷锋团’裁撤合并到新单位,我们都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传承者。”贾雪峰告诉记者,成立之初,旅常委刚一到任就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参观雷锋纪念馆、雷锋连和雷锋班,把传承弘扬好雷锋精神变成自觉;在学雷锋活动的具体形式上,他们从官兵移防入营之初抓起,始终把雷锋精神作为重要精神内涵,把学雷锋典型作为身边榜样,把雷锋事迹作为必修课,把《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在心。


“雷锋连从原来的汽车连变为现在的运输物资连,隶属关系由机关直属变为营直属,含义大不一样。”杨家木告诉记者,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是对我军力量体系进行的整体性、革命性重塑。聚焦打仗,是改革后雷锋连、雷锋班直面的紧要课题。



赓续雷锋精神血脉与转型迈入新型陆军,已然成为这支部队投身改革强军的双重课题。记者踏访营区看到,炎炎烈日下,刚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的官兵,正结合岗位练兵、创破纪录等群众性练兵活动,广泛开展“雷锋式好战士”评选活动。既当雷锋式的好战士,又当战场上的杀敌能手,成为雷锋传人追逐的目标。


“雷锋团”的名字不在了,但那支叫雷锋的部队还在!眼前的一幕幕让记者心生感慨:最好的告别是传承!雷锋传人无论走到哪里,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将始终和他们连在一起!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通讯员 张 歌 邓庆颖


荣光捧给祖国 忠诚洒满星空



晋西北,长天旷野,一座举世瞩目的现代化火箭城巍然屹立。


50年前,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代创业者从“两弹一星”的发源地酒泉出发,转战千里来到晋西北高原,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的航天发射中心。50年来,一代代科技人员,托“风云”、举“铱星”,先后将包括长征六号“一箭二十星”在内的100多颗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20余个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该中心,工程师芦振华向我们讲述了祖父芦克才、父亲芦玉川3代航天人接续传承的感人故事。


“爷爷和前辈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踊跃报名,没有人考虑条件艰苦不艰苦,待遇丰厚不丰厚。”芦振华向记者介绍,中心初建时基础条件很差,没有房屋,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常常冻得人睡不着,水和食物也很匮乏。


芦克才经常为后辈讲述“第一泉”的故事。1967年,中央决定建立新的航天发射基地,来到晋西北的第一天,口干舌燥的中心书记任瑞成看到老乡端出了一碗水,兴奋不已,可接过一看,水竟是浅黄色的,还散发出一股酸酸的味道……任瑞成没想到,原本预计的困难还没来,找到一口清水这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事都成了困扰工程建设的绊脚石。


为了尽快找到水源,任瑞成忍着多年的腰伤,每天都要在“搓板路”上颠簸7、8个小时;为了节约时间,勘察小组吃饭都是在路上,干粮冻得像石块,水也早已结成冰……就这样,任瑞成带领小分队硬是在20天内找到了水源,打了第一口井,这口井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第一泉”。


芦振华的父亲芦玉川也是一名航天人。那时,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航天科技领域人才密集,不少同志都收到了多方邀请,有的待遇十分优厚,可应邀者寥寥无几。


无私奉献源于对使命的执着。芦振华介绍,在中心功勋塔架不远处有一片青山翠柏的园林,这里是中心烈士陵园。37位长眠于此的烈士,守望着塔架上一次次写入历史的辉煌。


在距“铱星”发射只剩4天时,高级工程师梁占国突然晕倒在从工作区出来的路上。醒来后,他依旧坚守工作岗位,直到再次晕倒……诊断结果表明:恶性肿瘤多发转移至肝脏、脾脏及颅内。专家们不禁疑惑,这种病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都会有征兆并伴有剧烈的疼痛,这个顽强的病人如何支撑到今天?


住院后的梁占国依旧没有停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甚至没有给亲人留下只言片语,却给中心留下了一页页清晰的发射流程规范。


2005年,芦振华大学毕业后,放弃近在咫尺的城市生活,辞别相恋多年的女友,毅然选择了荒凉的晋西北高原,赓续着祖父和父亲的选择。新一代晋西北航天人,牢记习主席“建设航天强国”的殷切嘱托,始终将创新超越作为提升航天发射综合能力的磅礴动力,不断刷新着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走过多少风雨从来不说,身影隐在荒岭沟壑,有过多少功勋总爱沉默,青春点燃天光地火……”采访结束,中心上空激荡起一首科技人员自创的歌曲《荣光捧给祖国》。是啊!一代代航天人就这样将荣光捧给祖国,把忠诚洒满星空!


解放军报记者 邹维荣 通讯员 路 俊


传统因传递而久远



传统因持续的传递而长久,河水因不停的流淌而弥新。人民军队之所以本色不变,拥有今天的辉煌,既因为创造了优良的传统,更因为对传统代代传承与不断发扬。


我军的历史,犹如一条长河,展现的是波澜壮阔的画卷,流淌的是激情澎湃的荣光。无线电台的“嘀嗒”声中,体现的是对党的忠诚;大渡河的铁索链上,闪耀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锦州老百姓的苹果园里,展现的是高度自觉的纪律;淮海战役的小推车里,蕴含的是人民战争的伟力;宝塔山的煤油灯下,闪烁着不灭的真理之光……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伸手可触的传统,经受过炮火的考验、挫折的打磨、岁月的洗礼,比宝石更珍贵,比子弹更有力。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我军的红色基因,体现了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克敌制胜的法宝。我军在战争年代没有被强大的敌人打垮,进城后没有被“糖衣炮弹”腐蚀,在历次政治风波中没有被别有用心的人搞垮,始终立定根基、坚劲不挠,靠的就是这赓续不变的传承。


不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路;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优良传统就像流淌在官兵身体里的血液,血液充盈,生命就旺盛;血液流失,精神必萎靡。只有把我军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把理想信念的火种、革命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才能在变革中不变质,在转型中不转向,确保红色江山永固,永不变色。


“历史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而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地向前发展的。应该看到,随着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传承红色基因也会遇到各种新的情况。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先进思想和高尚精神灌注部队,防止出现“忠诚基因”淡化、“战斗基因”弱化、“本色基因”退化、“原则基因”异化的现象,确保红色基因得到永续继承和发扬光大。


“番号变了,建制变了,驻地变了,隶属关系变了”,但永远不变的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融入新的体制、融入官兵血脉,传统谱系必将发出新的枝芽,红色基因必将注入新的血液。

顾 鹏


本文刊于2017年7月21日解放军报

纪念建军90周年特刊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