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2)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宏观经济理论和实证问题,包括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的拓展与应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通货膨胀动态表现、投资与消费结构转换、宏观经济目标管理等。
(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金融发展问题,包括金融创新、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谨慎性宏观监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汇率制度改革及其影响的宏微观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等。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国企改革发展,包括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与升级、产业组织演进的驱动因素、消费促进、创新创业、房地产市场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及其影响等。
(5)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政策及理论研究,包括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区域布局、新经济地理与空间经济、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市场分割与区域不平衡问题等。
(6)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人口、就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理论与实证问题,包括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生产效率与人力资本,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城市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等。
(7)新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与增长问题,包括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国际投资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自贸区、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等。
(8)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财税政策转向及理论研究,包括税制改革、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定宏观税负努力的效果评估、改进财税政策效果的措施及其意义。
(9)数量经济理论及其应用,包括数理经济学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应用、博弈论。
(10)契约理论与机制设计,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在公司治理、政府等非企业组织治理、金融市场及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应用。
(11)农村经济理论与实证问题,包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农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
(12)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研究,包括古代及近现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应用计量史学相关理论框架与方法,分析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展开跨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