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乌鸦电影
同样的电影,不同的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立鱼电影  ·  消失17年的内娱天仙,突然又翻红了 ·  1 周前  
张小北  ·  转发微博-20240917092946 ·  5 天前  
张小北  ·  //@Lsltmr://@jedicat:好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乌鸦电影

气得吐血!50岁淫魔,性侵14岁女孩后,圈粉无数!这世界太癫了…

乌鸦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4-09-16 12:49

正文



医院,妇科诊室内。

一个刚满14周岁的小女孩,正躺在检查椅上,接受一名男医生的处女膜检查…

有件事已困扰她好几个星期。

小女孩的交往对象,是一位50多岁的秃头作家,因为怕疼,她无法把初夜交给对方。


但小女孩害怕怀孕,一直在偷偷服用避孕药。

听完她的烦恼,男医生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认真地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先做局部麻醉,然后在处女膜上切个小口。


男医生说:这样你就可以享受性爱的快乐了…

这段堪称炸裂的情节,不是出自某个虚构故事,而是《同意》一书中,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在少女时期的真实经历。

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最近,同名电影的上线,又激起一波舆论浪潮。

即便做好了心理预设,那些不忍直视的细节,还是令我惊掉下巴。

无法想象,一个作恶几十年的恋童癖,不仅有忠实拥趸,还有总统亲笔信护体,知名节目请他做分享、文学界将大奖授予他——

《同意》


瓦内莎的大部分童年时光,是在歇斯底里的家庭争吵中度过的…

6岁那年,母亲忍无可忍,带着她逃离了暴君。

没过多久,父亲就断了抚养费,瓦内莎和母亲只能节衣缩食,日子越过越紧。

母亲渐渐自暴自弃,染上了酒瘾,日渐枯萎。

这种环境下,瓦内莎长成了一个早熟、缺爱、自卑、厌世的女孩,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


13岁的某个夜晚,母亲带瓦内莎参加了一场巴黎文化圈的晚宴,受邀的都是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

当晚,瓦内莎被一名作家深深吸引住了。


他50多岁,面容瘦削,有一双深邃的蓝眼睛,没有头发但看得出精心打理过,谈论任何话题都能引经据典,游刃有余。

看姓氏,对方应该是俄裔:马茨涅夫。


瓦内莎察觉到,马茨涅夫的目光会时不时落到自己身上——那是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注意。


这场晚宴过后,她流连于马茨涅夫的著作里,像一名疯狂捕捉大明星生活的狗仔。

书籍于瓦内莎而言,既有手足的情义,又在她贫瘠的童年时光里扮演着精神导师的角色。

可想而知,一位异性作家的倾目代表着什么…


有一天,瓦内莎收到一封邮件。

笔迹圆润,字字珠玑,赞美如瀑布般飞泄。

没错,寄信人正是马茨涅夫。


之后,来信越来越多,有时一天能收到两封。

瓦内莎徜徉于其中,芳心四溢。

尤其是对方以“您”相称,让瓦内莎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终于,瓦内莎再也按捺不住,提笔回了一封信,语气规矩又疏离。


在马茨涅夫眼中,这封回信是一个具体的信号。

他开始频繁出现在瓦内莎的生活半径,制造一些偶遇的机会。

某天,他约瓦内莎在圣米歇尔广场见面。

瓦内莎以为,只是在咖啡店里坐着聊聊天,没想到见面后,马茨涅夫开口邀请她去住处喝下午茶。

瓦内莎心神不定,但双腿不听使唤,还是跟随马茨涅夫回了家。

那天午后,马茨涅夫给瓦内莎留足了进退的空间,两人没有行越轨之事,只是拥吻、抚摸。


接着,烙满高级情话的书信不断砸向瓦内莎。

14岁的瓦内莎,被砸得失去了分辨能力,把自己完全交给了马茨涅夫…

每次相处,马茨涅夫都会拿出绅士的温柔。

他跪在瓦内莎面前,泪眼婆娑地坦白,其实自己一直过着放荡淫乱的生活,但为了瓦内莎,他保证与其他情人切断往来。


一切招数都是那样自然流畅——

一边叫着“心肝宝贝”,一边向瓦内莎灌输老少禁忌恋的悠久历史…

戴着墨镜,裹着风衣,站在校门口无人在意的角落里,接瓦内莎放学…


他列举了一大堆例子。

或论证成年人对未成年进行“性启蒙”的合理性,或盛赞幼女的牺牲能够成就艺术的光辉,抑或直白地为强奸犯脱罪。


比如,美国作家爱伦·坡结婚时,妻子才13岁…

比如,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强制拍摄的几百幅女孩肖像,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闻名世界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便是如此…

比如,英国人体摄影艺术家大卫·汉密尔顿被多位模特指控强奸,而后自杀身亡,那些模特找他拍照时其实动机很不单纯…

一张完美的猎捕陷阱,已铺设好。



《同意》出版于2020年。

这是一部反击恋童癖、推动法国性同意立法、有着极强社会意义的幸存者回忆录,不少读者称其为法国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它先后被翻译成29种语言,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中文版在豆瓣获得了8.7的超高分。

当这本现象级图书被改编成剧情片,豆瓣评分竟然只有7.2,IMDb更是给出了6.5分,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显然算是超低分了。

有网友评价:女主的所作所为让人同情不起来…


那么问题出在哪?

瓦内莎在书里讲述了大量成长背景、社会风气、内心活动,以及马茨涅夫是如何对她进行精神控制,和淫魔对她的生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但,电影削减了大量重要的细节,用性爱段落炮制出一场场视觉刺激,放大了受害者身上的不完美,存在很大的误导性。

可以说,对年轻女演员的尺度要求(全裸出镜)、对瓦内莎悲惨经历的窄读,都是一种剥削…


忽略电影,我们继续聊原作。

首先,你或许会问,瓦内莎的母亲不管吗?

作为监护人,母亲确实声色俱厉地警告过瓦内莎,马茨涅夫是出了名的恋童癖。


不过,她很快便接受了这段畸形恋,甚至还会主动邀请对方来家里共进晚餐。


这种匪夷所思的态度,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20世纪70年代末的法国,大批左派报刊和知识分子,公开为那些被指控与未成年人有不正当关系的人发声。

当时,有一封公开信。

内容是抗议当局对三名与13岁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并录像的娈童犯实施监禁。

这封信得到许多知识分子的联合签名:作家罗兰·巴特、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诗人路易·阿拉贡、写出《第二性》的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

而信件的起草者,正是马茨涅夫。

加布里埃尔·马茨涅夫 Gabriel Matzneff

禁止青少年发生性行为被视为社会压迫,他们要求取消合法性行为的年龄限制,实现娈童去罪化。

那个时代,贯穿了瓦内莎母亲的成长岁月,所以不知不觉成了共谋…

有一次,瓦内莎识破马茨涅夫的谎言,跑去一名哲学家那里求助。

哲学家举了一个例子开导她——

托尔斯泰的夫人,每天都要将她丈夫的手稿用打字机打出来,然后不知疲倦地修改每一处笔误。

牺牲和奉献,是艺术家的妻子、情人必不可少的自我修养,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文学。

由此可窥,彼时存在于法国艺术家群体、知识分子圈层,以及上流社会的价值观,何等无耻…

马茨涅夫有一个黑色笔记本,瓦内莎从不被允许翻阅,只知道上面写的是一些灵感,来源于他和未成年情人之间的欢愉。


每年,他都会出版一本书。

每一本,都可以视为经过粉饰雕琢的黑色笔记本,他在上面大肆炫耀着每一个“战利品”。

他甚至会在严肃的文学节目上,吹嘘自己征服女中学生的“辉煌战绩”。


事实上,警方收到过一堆针对马茨涅夫的匿名举报信,前后调查并传唤马茨涅夫多次。

但,马茨涅夫每次都能顺利脱身。

马茨涅夫的钱包里,夹着一封总统亲笔信——总统是马茨涅夫的书粉,一旦被捕,他就会亮出这块免死金牌。

他是如此的有恃无恐…

有一次,马茨涅夫要去瑞士两周,瓦内莎终于有机会翻一翻书架上的“禁书”。


书里弥漫着色情,其中一段写到他在马尼拉的旅行经历:在这里,我带上床的那些十一二岁的小男孩算得上是独特的风味…


不久的将来,瓦内莎也会成为故事主角,连同每一场机械化的性爱,成就另一本畅销书。

想到这,瓦内莎碎裂一地。



真相让瓦内莎变得歇斯底里…

她逃课、退学、绝食、酗酒、染上烟瘾,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对性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但好在,瓦内莎终于离开了淫魔。

离开容易,摆脱难。

后来,瓦内莎进入出版界工作——相当于走入马茨涅夫的权力范围。

马茨涅夫从未停止过对瓦内莎的骚扰。

某天,主编转给瓦内莎一封电邮。

马茨涅夫在信里大肆指责瓦内莎,破坏了一段神圣的关系,让其饱受折磨:无论你说什么,你都属于我,并将一直属于我,因为我的书会让我们疯狂的激情持续在黑夜中闪耀…

瓦内莎看得崩溃痛哭。


2013年,马茨涅夫带着新书重回文坛,被授予享有盛誉的“雷诺多奖”。

领奖时,马茨涅夫大言不惭,说这份荣誉属于他的所有作品…

瓦内莎很费解——

为什么这种描写娈童性事的作品,会有赫赫有名的权威人士愿意出版?

为什么社会和法律对精英阶层这么宽容?

为什么像马茨涅夫这样的禽兽能获取特权?


当时,马茨涅夫已经83岁,关于那段往事,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但瓦内莎不打算放过这个逍遥法外一辈子的淫魔。

她拿起笔,将所有故事写了下来。

正如瓦内莎在《同意》的序言中所写——

这么多年来,我如笼中困兽一般,脑海里满是谋杀和复仇的戏码。终于有一天,我望见了出路。它清清楚楚地摆在我面前,那便是让猎人掉进他自己的陷阱:将一切都写进这本书里。


事件的后续是,瓦内莎的回忆录掀起轩然大波。

法国政府将性同意的年龄提高到了15岁。

马茨涅夫则逃到了意大利,躲避世界反恋童癖组织和法国检察机关的调查、审判,出版商也紧急下架了相关作品。

但瓦内莎的人生,永远被囚禁在了14岁…


性同意,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举个典型的例子。

电影《最后的决斗》中,玛格丽特只是在宴会上多看了贾克亮眼,就被对方当作有心勾搭。


贾克实施强奸时,玛格丽特一遍遍喊着“不要”,但贾克却认为,这句不要,其实是淑女受繁文缛节约束之下的“要”…


我们所说的同意,不是一起逛街、一起喝酒、一句暧昧的语言、一个流露好感的眼神、一段沉默。

衣服布料的多少,更不是为伤害脱罪的理由。

只有符合法定年龄的,确切的肯定回答,才是真正的同意。

并且,即使同意,她们也有在任何时间点叫停的权利…


在瓦内莎的故事里,性同意这个话题,因为权力不对等,而多出了一层讨论空间。

前不久,博士生导师遭实名举报的新闻登上头条时,权力与性的关系就引发过热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在网上实名举报该校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导

导师手里掌握着论文的生杀大权,而论文关系着学生的毕业和前途,所以导师无形之中扮演着权力上位者的角色,于是性骚扰、性侵犯成为一种学术剥削。

这种剥削在很多行业(领域)中都存在,比如音乐圈,制作人和尚未出道或刚出道的歌手之间;电影圈,导演、制片人和演员之间。

就像瓦内莎的故事一样,甚至在某些时候,社会结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都能成为一种剥削形式…

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警惕的东西。


《同意》不应该是一个人的革命。

正如瓦内莎所说——

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声音,就能打破沉默的共谋。

沉默,是施暴者的护身符。

打破沉默,是最锐利的武器。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点亮为那些勇敢站出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