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伟大的能力
就是战胜自我的能力
人最伟大的能力,就是战胜自我的能力。
只要战胜自己,就能克服其他的壁障,取得卓越的成果。
战胜自己,需要强大的意志。
在评价人的能力的时候,应该把意志的强弱考虑进去。意志软弱,回避与自身做斗争,一味选择安逸,这种人的能力归于低劣。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获取成功的能力,绝不仅仅限于所谓的智力。
以“坚忍”破除畏难意识
我就是一个从技术领域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像我这样的人经营企业,研究精密陶瓷,从事制造,接着必须出去推销产品。
我制造的还不是成品,而是新材料,所以还必须四处推销材料的性能。
倘若是粗粮店、点心店或者豆腐店,只要把产品在摆在店里,就会有顾客前来购买。可是,我制造的东西很专业,谁都不了解,甚至连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特别是刚刚开始制造出来的是电器、电子工业使用的特殊绝缘材料,使用这些材料的都是东芝、日立、NEC、富士通等一流企业的研究所。
我们必须上门解说,“我们研发出了这些材料”,“它拥有这样的性能”,“您正在研究的真空管不是正需要这种材料吗”。
可是,我是九州鹿儿岛人,讲话经常带着鹿儿岛口音。说不好标准日本语使我感到大大地低人一等。
然而,我不得不操着一口混杂着鹿儿岛方言的奇怪口音,前去拜访东京大企业的研究所,真的好讨厌,好讨厌……
我是因为感到低人一等而“讨厌”,有的是因为头脑聪明而“讨厌”,可是,这种时候不能凭个人好恶感情用事。
我率先垂范,硬着头皮出去攻克销售难关。虽然我笨嘴拙舌,言语木讷,但却比任何一位口齿伶俐的销售人员深得客户信任。
京瓷能有今天,是因为不断研发了不逊色于全球任何企业的技术,同时也是因为不断地把它们普及给客户。
在日本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日本的大企业姿态很高,他们的普遍想法是:一个京都小企业的经营者稻盛和夫所开发的产品,比如新真空管材料之类的,真的可以用吗?
当时,东芝、日立、NEC、富士通都是从海外的电子工业公司引进技术,进行制造。
不管是真空管还是其他零部件,都是通过与西屋电气、通用电气等海外大企业的技术合作,引进技术,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我想:“既然如此,我就去海外的大企业那里推销,让它们用我的材料制造真空管。这样一来,当日本的大企业去海外引进真空管的生产技术时,发现真空管的这个部位使用的是日本京瓷公司的产品,产品型号是多少,就算是日本的大企业,也不得不采用我们的产品。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抓住根本。”
于是,尽管连英语都不会讲,在公司才成立4年的时候,我就远赴海外。
这次销售实在是苦不堪言,我词不达意,还要通过别人介绍、翻译。“我不擅长销售”之类的话实在说不出口。
但是,辛苦有了回报,海外大企业开始采用京瓷的产品,不出所料,紧接着日本的大企业也开始采用我们的产品。
觉得自己不擅长销售、没有销售这根筋——这种一厢情愿的思想是经营艰难的原因所在。
既然是销售公司,自然只有销售,不能对销售抱有畏难意识。应该彻底抛开这种想法,向销售大步迈进。
或许心里非常害怕,但信念激发了胆魄,使自己能够鼓起勇气对峙
我当年在没有技术积累的情况下,毅然进军电信业。其实,在第二电电创立伊始,各种问题和困难堆积如山。
我之所以能够毫不气馁、攻克难关,正是因为贯彻了自己的信念。“在NTT的垄断之下,日本国民不得不支付昂贵的通信费用。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中,通信资费如此高昂的,也就只有日本了。我之所以从事通信业,是为了让日本国民享受较为低廉的通信费用。”
这样的大义名分,便是当时支撑我的信念。即使受到了NTT和财界的阻挠与干涉,我仍以决不服输的精神,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如果我进军电信业只是为名为利,那么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我势必会避免正面冲
突,明哲保身,不断妥协。
但因为我拥有“降低通信资费,减轻国民负担”的信念,所以能够鼓起勇气,直面问题和困难。
至此,我已经提到了企业家需要具备的三大品质——勇气、忍耐和努力。
其中, “勇气”尤其重要。我曾说:“健全的心灵来自于健康的身体。”换言之,勇气与身体的强健程度成正比。
除非从小就是“打架王”,不然在与别人对峙时,任谁都会心中发性。与人争吵尚且如此,一旦动手扭打,倘若对自己的腕力没有充分自信,当然会感到害怕。
但如果一个人以“自己并非身强体健”为由而胆怯退缩,那么他就无法胜任企业家或领导者的角色。
即便身小力弱,即便从未打过架、老是被欺负,也要秉承信念,下定决心。
哪怕面对流氓团伙,也要拿出气势——“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员工,即使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或许心里非常害怕,但信念激发了胆魄,使自己能够鼓起勇气对峙。
所以说,
即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员工,也要构建优秀的经营理念,并使其提升至信念的高度。这点最为重要。
只有心怀这种“拼命想攻克难题”的强烈愿望,才能听到“产品的声音”
再给大家讲一个我创业之前的研发经历。把粉末压制成型,放入小的实验炉中,
然后升温烧制。
由于我当时的技术尚不成熟,因此总是无法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
在烧制过程中,陶坯不是这边翘就是那边弯,烧制出的成品就像鱿鱼干一样。
我当时不明白翘曲的成因,每天只能一边推测各种可能性,一边反复进行实验。
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我弄清了一点:原料在放入模具加压后,由于上下两面的施压方式不同,因此导致原料粉末的密度产生差异。
反复实验后发现,密度低的下部收缩率大,从而发生翘曲。在书本上根本找不到这样的结论,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得出答案。
虽然搞清了翘曲产生的机理,但仍然无法实现上下密度均匀。向客户交付样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必须快点把东西做出来,可就是无法取得成功。
即便绞尽脑汁地在工艺流程上下功夫,却怎么都烧制不出理想的成品。
于是,为了看清楚陶坯究竟是怎样翘曲的,我在炉子后面开了个小孔,透过小孔窥探炉内的情况。
我认真观察陶坯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其翘曲程度与烧制温度的关系。结果发现,翘曲程度果然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剧。
不管重复多少次实验,它都像个活物一样,在炉中蜷曲变形。我看着看着,实在沉不住气了,突然产生了一股冲动——想将手通过小孔伸进去,从上面把陶坯压住。
我当然不可能真那么做,炉内温度高达1000多摄氏度,如果真把手伸进去,瞬间就会被熔化。
可自己明明心里明白,却还是忍不住想做出伸手的动作。我认为,只有心怀这种“拼命想攻克难题”的强烈愿望,才能听到“产品的声音”。
实际上,就在我想把手伸进炉内将陶坯压住的瞬间,突然灵感闪现——“在高温烧制时,只要从上面将它压住,不就翘不起来了吗?”
于是,我用耐火的重物压在陶坯上烧制,结果大获成功,成品平整而光滑。
我之
所以能在最后关头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可能也是因为努力倾听了“产品的声音”。
归根到底,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要倾注无尽的爱。只有达到“抱着产品睡”的境界,才能制造出优秀的产品。
【转载须知】
1. 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盛和塾ID:shengheshu2018)
2. 开白请留言或私信获得授权
本文精选了稻盛和夫著作
《稻盛和夫哲学精要》《创造高收益与商业拓展》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京瓷哲学》
(
东方出版社出版)中的精彩片段。
今天的学习内容为:
人生
哲学-实证-持续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