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政策法规、建筑企业风险管控和经营管理知识分享平台 |
|
闹闹每日星运 · 终极老实人,说谎自心疼 · 17 小时前 |
|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噪声聋诊断的另一个客观检查(ABR/BAEP ... · 23 小时前 |
|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噪声聋诊断的另一个客观检查(ABR/BAEP ... · 23 小时前 |
|
E药经理人 · 十年首次!一年净赚6亿,海正药业到了重估时刻 · 3 天前 |
|
火石创造 · 1月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分析及Top30项目( ... · 2 天前 |
|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08:仙女注意说话分寸 天秤保护个人隐私 · 5 天前 |
日前,各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又有 新动态 !
四川 省 于4月11日正式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全文。
截至目前, 国务院已接连批复 辽宁、江苏、广东、山东、福建、湖南、安徽、江西、河北、山西、吉林、宁夏、海南、浙江、广西、内蒙古、贵州、青海、黑龙江、四川、云南、甘肃、陕西、重庆、河南等 25省 《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
《规划》是对各省国土空间作出的 全局安排 ,是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必须严格执行 ,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 。
此前, 已有7省正式印发《规划》:
至此, 已有8省正式印文 。
四川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 (2021—2035年)》 已于2024年1月18日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
2024年4月11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川府发〔2024〕8号)。
规划范围为四川省全域,规划基期为2020年, 规划期限为 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 2050年 。
四川省未来建设方向
以交通强省建设为引领,服务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构建以“四向八廊五枢纽”为主骨架 的安全、开放、节约、高效、通达的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着力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打造统筹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推动陆路交 通网络建设,加快民航和内河水运发展。
构建东西畅达、南北贯通、陆海互济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
突出南向 , 加快建设 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 , 开工建设 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工程 , 规划建设 珙县至叙永铁路、大村至遵义铁路 , 畅通 成都至北部湾最近出海货运大通道,扩大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 路通道辐射范围;
加快建设 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扩能改造工程 ,规划研究 内昆铁路内江至宜宾段扩能改造工程 , 打通 经云南至东盟的 普速铁路大通道 ;
加快建设 成自宜高铁、渝昆高铁 ,推动 大理至攀枝花铁路 前期工作, 研究论证 宜西高铁、泸遵高铁 , 研究预留 宜西攀高铁廊道 , 打通 至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滇西地区的 高速铁路大通道 ,规划研究 广安至涪陵铁路 ,强化区域通道衔接;
加快实施 G4216宜宾至攀枝花、宜宾至威信、G7611西昌至昭通、G7611西昌至香格里拉等 高速公路建设 , 完善 川黔粤桂和川滇高速公路走廊 ,提升至东南亚、南亚的国际货运能力。
提升东向 , 加快建设 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 ,构建南北沿江高速铁路大通道; 推动 广元至巴中、达州至万州铁路 扩能改造 前期工作,畅通西北地区经川东北至长江经济带的铁水联运通道; 提高长江航道及其主要支流川境段等级, 加快实施 开江至梁平、达州至万州、G42南充至成都扩容、G85G76成渝 扩容等 高速公路建设 ,推动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开辟广元经达州至万州港铁水联运新通道; 构筑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实现与沿海地区多方式、多通道高速连接。
扩大北向 , 加快建设 成都至兰州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 , 加快构建 通往西北地区的快速铁路大通道; 加快建设 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 ,开辟北向客运新通道; 开工建设 西渝高铁安康至重庆段 ,畅通连接京津冀的高速铁路大通道; 加快实施 G5广元至绵阳扩容、绵阳至巴中、G8513九寨沟至绵阳、镇巴至广安等 高速公路建设 ;对接京津冀,积极参与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建设。
深化西向 , 加快建设 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 , 开工建设 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 ,服务西藏方向客货运输需求;研究论证 成都至格尔木铁路 ,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效衔接; 打通 川甘青、川藏走廊,形成西向至西藏、青海、新疆 大通道 ,提高国家战略通道保障能力。
强化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 打造 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攀枝花、广元 等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培育 南充—遂宁—广安、内江—自贡、绵阳、乐山 等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构建“一主四辅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强化提升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 ,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打造全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 德阳 参与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 ,支持 自贡 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
建设 成都、遂宁、达州、泸州、攀枝花等 国家物流枢纽 ,打造 宜宾、自贡、内江、广元、南充、乐山、绵阳 等 区域物流枢纽 。
建设 以泸州、宜宾、乐山、广元、南充、广安为主要节点的 长江水运物流网络 。
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契机,加快构建多层次铁路网络,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 实现成渝两市一小时畅达、成渝两市至区域内主要城市一小时通达、成都都市圈内一小时通勤。
开工建设 绵阳至遂宁至内江铁路、成都外环铁路 ;研究论证 南充至广安铁路、重庆至遂宁铁路 ,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研究论证 重庆至自贡至雅安铁路 ,充分利用既有高铁通道资源实现成渝地区网络化城际交通组织。
加快建设 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网“四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有关线路建设,有序推进旅游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铁路公交化运营。聚焦“同城同网”目标,构建互联互通的高快速路网体系,强化道路交通联系,打造一小时道路交通圈。
加快成渝间大容量快速通道建设,扩容改造 成乐、成渝、成绵、遂渝、泸渝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 , 推动高原山区高速(化)公路县级节点覆盖 , 规划形成“20射13纵13横4环多联”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国省道提档升级和城际快速通道建设 ,强 化干线公路网联通,完善农村公路网 。
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 ,精准补齐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短板。
严格控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交通增量布局,加强交通项目生态化选线, 支持既有设施改造升级 。在不改变高速公路土地性质的情况下,鼓励依托服务区等发展物流仓储、交旅融合等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功能业务。
统筹枢纽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建设,完善全省“干支结合、客货并举”机场网络布局,全力推进 成都双枢纽机场 建设 ,打造引领西部民航发展的国际航空枢纽, 稳步推进改扩建、迁建和新建支线机场 , 与重庆合力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 。
鼓励川西北与攀西地区创新机场组织模式,推动主要支线机场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形成“轴辐式”组织模式,重点满足旅游客流组织和战略保障功能,提升川西北、攀西地区支线机场至成都航线通达能力。 构建 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川西北、攀西五大通用机场群体系。
全面提升四川内河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客货运吞吐能力,完善港口间协调发展机制,大力发展铁水联运, 打通南向、东向货运铁路通道 ,优化货运结构,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和货运铁路主体作用,协同重庆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五纵五横”主水网骨架 ,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力争“十四五”期间 开工建设 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涪江右岸水资源配 置等工程, 建成 蓬溪船山灌区工程 , 加快建设 向家坝灌区一期、亭子口灌区一期、大桥水库灌区二期 等工程 , 加快推进 罐子坝水库及供水、向家坝灌区二期等工程 前期工作, 实施 都江堰、玉溪河、青衣江 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建成 李家岩水库、红鱼洞水库及灌区、沉水水库 等大中型工程 ,加快 龙塘水库及灌区、两河口水库 等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大中型水源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乡村水务建设、加快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小型水源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推进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 建成 土溪口、黄石盘水库 ,加快 江家口、固军、青峪口、米市 等水库工程建设 , 开展 高桥、兰草、高景关、金花寺 等大中型水库建设 前期工作。加快化成等大中型病险水库(闸)和小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
结合“三江”水电基地外送和省内用电需求,统筹外送特高压直流通道建设, 建成 雅砻江中游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 , 开工建设 金沙江上游至湖北多能互补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 。
研究规划与西北电网联接第二通道,预留 西南大型水电基地及西北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电力外送等新增特高压输电通道 的建设条件。 重点推进 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 建设 ,增强甘孜、阿坝特高压交流站电力汇集能力,缓解川西水电送至成都等负荷中心通道瓶颈制约,规划 攀西电网至省内负荷中心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
结合特高压交流布点,完善四川电网500千伏主网架,构建相对独立、互联互济的“立体双环网”主网结构,整体提高四川电网对新型电力系统的适应性和供电保障能力。
围绕主要产气区、消费区和薄弱区,统筹优化管网布局,构建供应稳定、运行高效、安全可靠的天然气输配系统。推进 川气东送二线(四川段)、威远和泸州区块页岩气集输干线工程、攀枝花—凉山 等 天然气管道建设 ,加快推进 牟家坪、老翁场 等储气库建设 ,进一步完善达州、雅安、乐山、泸州、巴中等末端区域供气管网。
完善输油管道网络,研究论证 滇油入川干线管道(曲靖—昭通—宜宾段)、楚雄—攀枝花—凉山管道和陕油入川管道 ,合理预留空间。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水风光气氢多能互补一体化发展,依托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非实时计算数据中心,融入“东数西算”战略格局。 科学有序开发水电 ,优先建设季以上调节能力水库电站, 重点建设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大中型水电站 ,推进 白鹤滩、苏洼龙、两河口、双江口 等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 , 加快建设 拉哇、卡拉 等水电站 , 开工建设 旭龙、孟底沟、枕头坝 二级等水电站 。
加快风光新能源开发 , 重点推进 凉山彝族自治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基地 建设 ,有序推进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 建设 ,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走廊 建设 ,大力发展水解制氢,支持 成都、攀枝花、自贡等氢能示范项目 建设 ,探索氢燃料电池多场景应用,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科学布局建设抽水蓄能项目。积极开展地热能资源详查与评价,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试点推进成都平原浅层地热能应用,因地制宜在川西等高温地热资 源丰富地区规划建设地热能利用示范项目。
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础公共服务网络,共同提升城乡宜居空间品质。统筹布局“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三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 成都-重庆中心城区重点承接国际级、国家级两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 , 中心城市(组团)和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建设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基地、重点高校、体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 。推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构建城际一小时生活圈,共建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
全面建成设施互联互通、运行智能安全、服务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对外运输网络,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共建世界级机场群,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建设更加安全、清洁和高效的区域物流运输体系。共同推进 成达万高铁、渝昆高铁、成渝中线 高铁建设,开工建设 西渝高铁 。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构建成渝地区高效便捷交通网。
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于一体的多层次轨道交通 网络 ,实现成渝双核间1小时通达,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双核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约3小时通达。推动 成渝、遂渝 等 高速公路扩容 ,加快 乐山经资中至铜梁、自贡至永川 等 高速公路建设 。
加快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 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 建设,协同推进跨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统筹建设 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及输配工程 ,加快推进 川渝千亿方天然气基地、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 等项目建设 。
促进双圈互动,协同保护涪江流域,重点完善毗邻地区城际和市域铁路建设,加快 渝广、遂潼和大足一安岳等 快速通道建设 ,共建川渝高竹新区、遂宁潼南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 先行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示范区。
与云南的空间协调。 增强与滇中城市群的协同, 协同推进铁路、公路网规划建设及两省出省通道对接 ,加快 渝昆高铁、金沙江高等级航道 等 重点项目建设 ,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与贵州的空间协调。 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重点协调推进 隆黄铁路 建设 。
与陕西的空间协调。 联合重点推进 西渝高铁、汉巴南铁路、京昆高速汉中至广元段扩容项目 建设 ,研究论证 成都至巴中至安康高铁 ,研究预留川陕重大交通廊道。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合作发展,联手打造西汉蓉航空产业带和沿西成高铁 科创大走廊,共建西部创新发展高地。
与甘肃的空间协调。 构建成兰新交通走廊,形成西南地区联通中亚的战略通道。 共同推进 绵阳至陇南高速公路、S19青岳高速公路(青川至文县段) 建设 。
与青海的空间协调。 共同推进 马尔康至青海久治 高速公路建设 ,研究论证 成都至格尔木 铁路及高速公路 等项目 ,加强川青沿线旅游交通线建设。
与西藏的空间协调。 共同推进 川藏铁路 建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协调,加强川藏沿线旅游交通线建设。
优化成都都市圈一体化空间布局。 构建“两轴” ,完善都市圈东西城市轴线, 加快建设 天府大道北延线 。 打造“三带” , 建设 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
优先支持 四川天府新区一体化区域、省级成都东部新区一体化区域、国际铁路港大港区、德阳市中心城区、眉山市中心城区、资阳市中心城区 等都市圈区域中心城市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全面提升综合功能。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统筹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 滚动推进打通邻界地区“断头路”“瓶颈路” 。协同打造都市圈内河航运体系。
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 引导宜宾、泸州中心城区沿江有序拓展、空间联动,建设城际轨道, 织补城市快速路网 ,提升宜宾、泸州中心城市发展能级,高质量建设 宜宾三江新区 ,有序推进 泸州泸东新城 建设 。协作加强长江岸线保护与管控,科学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加快 沿江高速公路、过江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建设 ,推动宜宾港与泸州港深度融合、高效集约发展。
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建设。 以 成达万高铁、达万直线快速通道、达万铁路扩能改造、达万直线高速等 重大交通通道为依托 ,提升东向达州-开江-万州段的出川大通道综合运输通行能力。打造达万铁水联运港,构建蓉达万物流大通道,提升交通联运能力。
推进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 加强内自走廊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联系。积极 推动两市共建支线机场 ,远期考虑布局双城快速轨道交通。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川府发〔2024〕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4年4月7日
(本文有删减)
附件(点击可下载查看):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pdf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共120页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注: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至官网下载附件
吉林
《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 (2021—2035年)》 已于2023年12月19日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
2024年4月8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吉政发〔2024〕7号)。
《规划》范围为吉林省全域国土空间,覆盖9个市(州)、60个县(市、区)。 规划基期为2020年 ,规划 期限为2021一2035年, 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吉林省未来建设方向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围绕构建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安全产业带、“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 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协调有序、支撑“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国土空 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聚焦“ 一 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形 成轴带引领、板块联动的国土空间网络化布局。 以长春都市圈 “ 一 圈”及珲乌开发开放、沿边开发开放、哈大先进制造业、集 双南部门户“四轴”为骨架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打造区域增长极。以东部山地特色农林业 发展区、中部粮食和农产品生产核心区、西部生态农牧业发展区 “三区”为基底,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强化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建设,构筑“粮仓肉库”牢固基石;以东部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西部防风固沙生态安全屏障“两屏”为依托,优化生态空间布 局,推动建设生态强省,夯实安全永续发展基础。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战略,落实国家哈长城市群建设要求,推进“双协同”一体化发 展,辐射带动“双廊”,畅通“双通道”,搭好发展框架、拓展战 略纵深、壮大规模总量,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互 促共进。
——突出“一主”建设长春都市圈 。坚定不移推动长春加快 发展,强化核心辐射带动作用, 联动吉林、四平、松原、辽源、 梅河口,建设长春都市圈,形成以长春为核心,长吉、长平一体 化协同发展,哈大、珲乌等主要交通走廊辐射联动外围区域 ,生 活圈、通勤圈、通达圈圈层式拓展的现代化都市圈空间布局。
——围绕“三区”推动特色城镇集聚 。立足开放通道,加强战略性空间布局。沿向东开放通道, 打造敦(化)延(吉)珲 (春)城镇集聚区,强化东北亚区域开放前沿作用;沿向南开放 通道,打造通(化)白(山)城镇集聚区 ,提升旅游服务接待品 质;沿向西开放通道,打造白城城镇集聚区,增强清洁能源产业 承载能力。
——依托“四轴”形成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 。对外依托珲乌 交通走廊, 联动长春、吉林、延边、松原、白城,推动形成珲乌 集聚发展轴;依托鹤大交通走廊,联动白山、通化、延边,推动 形成通白敦东部城镇集聚发展轴 , 促进东北亚区域联系,主动融 入“一带一路” 。 对内依托京哈交通走廊,联动长春、四平,推 动形成哈大集聚发展轴;依托集双交通走廊,联动四平、辽源、梅河口、通化,推动形成集双南部城镇集聚发展轴 ,促进东北地 区联系, 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 。
以长春国际航空港和国际内陆港为核心 , 以吉林全国性枢纽城市和四平、通化、延边等区 域性枢纽城市为节点 , 以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为纽带 ,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提升国际联通效率,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 路”,联通全球、辐射东北亚、引领东北地区,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结合城镇和产业空间规划布局,优化交通网络覆盖,提升交通网络支撑能力。推动已列入国家和我省民航业相关规划的重点机场项目建设, 完善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 , 迁建延吉机场,改扩建吉林、通化机场, 新建珲春、榆树等机场 ,建成布局合理、干支协调的“一主多辅”机场群体系。
对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 , 建设沈阳一二道白河、长春一辽源一通化、珲春一东宁、齐齐哈尔一通辽(省内段)铁路 ,完善跨省高铁网; 加快建设长春都市圈环线和区际高速公路 ,构筑“四纵三横的骨干网。改造县际间低等级公路,建设、管护和运营好农村公路,建成城乡互联、覆盖全省的基础路网。
到2035年,公路网密度达到63.5公里/百平方公里 。 强化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在不改变高速公路土地性质的情况下,鼓励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依托服务区等发展物流仓储、交旅融合等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功能业务。促进长春都市圈与省域交通网络融合, 构建都市圈内部1小时,与省内主要城市 2小时,与全国、东北亚主要城市3小时交通出行圈 。
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精准补齐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短板。 拓展长春、吉林、四平、延边等地区高铁枢纽的快运服务功能,有序推进长春龙嘉机场货运功能建设 ,完善货运配套设施。以城为中心向外辐射,打造以“市建 物流园区、县设分拨中心、镇有站、村有点、物流运输车辆通全市”的下通上行双向四级物流配送网络。
立足白城、松原地区清洁能源和土地资源富集优势, 以建设吉林西部“陆上风光三峡”为支撑,建成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打造省内消纳、外送和制氢等三个千万千 瓦级清洁能源基地。 加快东部“山水蓄能三峡”建设 ,积极发展 新型储能设施,有序推进地热资源利用。
落实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三条控制线衔接,优化勘查开采与保护布局。围绕松辽盆地及周缘,深化深层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实现石油增储稳产,天然气增储扩产。围绕我省紧缺和优势战略性矿产,大力推进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夯实资源家底,稳定资源供给,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区位优 势、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开发现状、产业转型和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等特点, 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山区和中西部平原区 ,实行区域差别化、矿种差别化管理,统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生态保 护、产业转型协调发展。
加快“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建设 ,完善配套电力基础设施,提升清洁能源电力外送能力,充分 预留清洁能源基地等电力外送新增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条件。 做强区域电网骨架, 建设双阳、白山、德惠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提升中部东西通道互供能力; 建设傅家、乐胜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满足西部新能源规模开发并网需求, 构建省域500 千伏“三横三纵”电网结构 。完善市域骨干网架,以500千伏变电 站为中心,实现220千伏双环网分区分片供电。加快农村供电设施提升改造,不断完善电网网架结构,提高乡村供电能力。
建设梅河口 一 桦甸、德惠 一 扶余2 条省内支线管道 ,完善管道天然气输配设施,提高管网互联互通 和资源调配能力。 建成中石油双坨子(松原)、中石化孤家子 (四平)天然气储气库项目和长春市城市 LNG 应急调峰储配站项目建设 ,积极推进中石化龙凤山储气库(先导)建设,提升城 市应急气源保障能力。
支持全省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骨干网和城域网结构优化和关键环节 扩容,全面向IPv6 演进升级,大幅提升流量疏通能力和业务承 载能力。打造以千兆光网和5G 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提供 固定和移动网络千兆接入能力,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承载底座。加快全光网络建设和高速光纤接入技术部署进程,扩大光纤宽带网 络提速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覆盖。建设新型数据中心集聚区。依托优良气候条件和充沛绿电资源,提升清洁能源就地就近消纳能力, 实施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净月未来城产业园、北方云谷等一批示范项目,打造长春、白城两个数据中心集聚区 。
优化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 利用再生水,补充利用雨洪水,构建联合调度的多水源配置格局。加快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形成多水源保障,持续增强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到203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 。加快实施一批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基本实现河道外经济社会 水供求平衡,基本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河道内用水需求。
坚持节水优先,充分发挥水资源的 刚性约束作用,强化水资源“取、用、耗、排”的全过程监管, 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节水增效, 规划实施永舒榆灌区、前郭灌区等12个大型灌区 ,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 实施沙河灌区、秦家屯灌区等100个中型灌区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强化工业节水减排,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 水增效。
坚持空间均衡,借助东部地区丰 富水资源条件聚纳水源,构建完善输水通道, 研究规划中西部供水工程、引浑入松工程 ,为统筹解决中西部水资源短缺提供支撑 和保障。加快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二期)等工程建设, 满足以长春为核心的长春都市圈生活、生产、农业用水需求 。加强西部地区河湖水系连通,解决西部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山西
《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3年9月26日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
2024年2月7日 ,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江西省国土空间规 划(2021-2035年)》。
规划范围为山西省全部国土空间。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
山西省未来建设方向
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和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设施服务水平和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便捷、智能绿色、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支撑保障能力。
以太原、大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临汾、长治区域性枢纽城市为依托 ,加快完善山西综合交通枢纽开发保护空间布局, 构建与“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相契合 ,面向全球、辐射全国的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枢纽能级, 培育发展太原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发展临汾、长治综合交通枢 纽,建设成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落实“交通强国”和“交通强省”战略,对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骨干网络, 围绕“一群两区三圈”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需要,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 , 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民航等为补充 ,加快融入京津冀、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国家战略, 对接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区域 。
以统筹融合为导向, 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更加注重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和增量供给质量提升 , 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切实发挥好交通先行官作用。 到2035年,山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约18万公里,其中公路17万公里左右,铁路预计8000公里左右,航道1800公里左右 。
——支持打造高速高质的铁路交通网 。 推动高速铁路网建设, 完善连接京津冀、中原、呼包鄂榆等城市群的高铁网络 , 重点建设集宁经大同至原平、雄安新区至忻州、太原铁路枢纽客运环线、太原至绥德、长治至邯郸至聊城、运城至三门峡等高速铁路 。加快广覆盖的普速铁路网建设,重点推进既有铁路提速改造,着力打通公转铁运输“最后一公里”, 增强区际铁路运输能力,重点推动太原至和顺至邢台、孝柳铁路至瓦日铁路连接线、太中银铁路至孝柳铁路连接线、介休至安泽等普速铁路建设 , 推进太焦、阳涉、邯长等省内繁忙路段扩能改造和复线建设 ,精准补齐工矿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短板,推进新建及迁建煤炭、矿石、焦炭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
——健全公路网络。 加快形成“4纵15横33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重点推进国高网、出口路、县通高速、待贯通路段和交通繁忙路段的扩容改造。 加快形成由普通国道和普通省道共同构成“8纵16横多联”的普通干线公路布局 ,围绕“一群两圈三区”空间布局,推动连接设区市的普通国省道一级化升级改造和县级以上城市过境路段改线改造,形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双贯通。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网络,夯实乡村振兴的交通保障。
——支持高效便捷的航空运输网络建设 。 构建“一干八支”运输机场格局,积极拓展支线航空。 加快建设太原区域航空枢纽,实施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改扩建 ,拓展通往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网络,积极开辟国际航线。 新建朔州、晋城、阳泉和介休机场,推动运城、大同、长治、临汾机场改扩建 ,提升吕梁机场和五台山机场对革命老区以及贫困地区的服务能力,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面。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构建涵盖医疗救护、应急救援、航空旅游、飞行培训、农林作业、城市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支持构筑太原榆次太谷发展核、 山西中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 。加强太原晋中交界地区道路和轨道顺畅连通, 构建太原晋中30分钟通勤圈 。建设轨道上的太原榆次太谷发展核, 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 ,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实现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认、信息共享、支付兼容, 打造太原榆次太谷发展核1小时交通圈 。积极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城市快线或市郊铁路建设,利用现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服务,提升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通达能力, 实现主要城市间轨道交通2小时通达 。 顺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乡客运等相互间衔接 ,推行综合交通枢纽集约化建设,提高出行换乘的便捷性和舒适度。支持轨道站点和客运枢纽周边的用地综合开发,形成轨道引导的区域开发走廊。统筹布局枢纽场站和重要功能区,合理控制交通干线、机场与噪声敏感区域的距离。
支持构建高效快捷现代物流体系 。 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拓北,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优势,加快布局“岸、港、网”, 依托太原、大同、临汾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太原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 ,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打造融入国际商贸网络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节点。扩大口岸开放,推进太原、大同、运城、五台山航空口岸高水平开放。强化陆港联动,统筹发挥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海关监管区的平台作用,构建以中鼎物流园为“一体”、大同、阳泉、临汾(侯马、洪洞)国际陆港为“三翼”的现代货运物流体系。保障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基地空间,构建以城区为中心、园区为载体、城市社区和村镇为基础的多层级物流网络。在不改变高速公路土地性质的情况下,鼓励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依托服务区等发展物流仓储、交旅融合等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功能业务。
推进交通生态化建设和资源节约集约综合利用 。 提高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复合利用程度,在通道内预留基础设施廊道空间, 统筹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与电力、油气等重大基础设施相对集中布局 ,避免穿越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区 域以及重要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减少对重要空间的分割和环境影响。加强轨道交通站场、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和空间的综合利用。充分挖掘现有综合交通网络运输能力,提升交通设施增量供给质量。
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着眼京津冀鲁、雄安新区、华中和华东区域, 构建晋北—京津冀、晋东—雄安、晋东—河北南网、晋中—山东、晋东南—浙江5条电力外送通道 ,充分预留西北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电力外送新增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条件。到2035年,全省外送电能力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加强新能源电网送出工程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大同、朔州、忻州及阳泉等新能源富集区域的新能源汇集站建设 ,提升新能源电网送出能力。系统优化电网网架结构, 完善省内“四纵四横”500千伏主网架 ,进一步加强省内南北纵向通道建设,满足北电南送需求;持续提升220千伏电网供电能力,满足城镇及开发区新增供电需求;推动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到2035年,全省电网整体安全稳定水平大幅提升,供电可靠率达99.9%以上,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低碳、智慧共享的坚强智能电网 。
优化天然气输气管网布局,完善省级干线环网,扩大支线管网覆盖,加快管网互联互通, 推进枢纽站改造升级,形成“一核一圈多环”输气管网格局 。打通煤成气输气通道,规划布局煤成气产气区到省级输气管网的输送管道,加强省内煤成气与邻省市场的联通,增加煤成气增储上产的消纳渠道,依托过境国家输气管道,推进省内煤成气上输通道建设。推进晋陕天然气(煤成气)资源互保管道建设,推动省际管道互联互通。深入对接国家输气管网,提高国家输气管网在省内上输下载能力。依托成品油输送管道及现状成品油库,完善成品油调峰储备基地建设,保障成品油供应安全。
加强天然气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地下储气库,完善覆盖全省的LNG调峰保供储备系统。加强可再生能源储能设施建设,鼓励建设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综合电力供应基地,在可再生能源项目布局较为集中、送出需求较为迫切以及负荷中心区域建设储能设施,将弃风、弃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完善抽水蓄能电站布局,加强能源调峰及储备。
以自然河道和重大引调水工程为纲,以河湖连通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为目,以水库枢纽、湖泊和泉水为结,在山西大水网基础上,优化省级水网架构, 积极与国家水网衔接,与市县级水网连通,完善省、市、县三级水网体系 ,推动水网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和智慧水利四大功能协同融合, 构建“三纵九横、八河连通,多源互补、丰枯调剂,蓄泄拦排、河湖安澜,水清岸绿、河畅泉涌,智慧联动、调控有序”的山西现代水网 。
依托省级骨干网,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重点,支撑市县水网互联互通和统筹调配,加强县域重点供水工程空间保障, 支撑打通城镇供水工程“最后一公里” ;推进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优化滹沱河、漳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推动县级以上城市、供水规模10万人以上的城镇实现多水源供水,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满足特大干旱年应急供水保障要求。
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大中型灌区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同推进,强化灌区智慧化管理和水文化传承, 全省恢复灌溉面积26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86万亩 。 依托水网骨干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型灌区,全省新增灌溉面积365万亩。到203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2 。
以县为单元,以行政村为对象,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空间保障。依托水网骨干工程,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及农村供水规模化的空间保障。到203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人口比例达到80%以上。
推进新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减少新建水利工程对河湖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水系连通性、重要生境的影响。有序推进已建水利工程生态化改造,将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生态廊道保护相结合。协调输水廊道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控制线的布局,加强与农田水利设施、交通干线统筹利用和协调共享。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太原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作用,进一步优化网间通信质量。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加快建设先进移动宽带网,加强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持续推进网络架构升级优化和关键节点扩容,加大省级出口带宽扩容力度,推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发挥效能,推进骨干传输网和城域网扩容升级。加速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持续优化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为重点,发展新型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大数据中心绿色化改造,高标准建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 打造太原、大同、阳泉、吕梁等大数据中心集聚区 ,积极争取山西创建全国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全面提升数据服务能力,打造环首都数据储存中心、国家重要数据灾备中心、中西部算力中心。
全面推进实景三维山西建设。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能源行业智能化发展和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文旅行业智能化转型。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康养旅游、e镇建设等全面深度融合应用。
加强相关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各相关专项领域的空间需求,协调项目选址、布局和空间规模,确保各类需求的空间布局不冲突,确保节约集约用地。
引导各类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 严格落实国家制定的水利、交通、能源、新型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分类控制标准 。严格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推动新上项目节约集约用地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合理避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等区域,降低工程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分割和环境影响。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环境、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空间统筹,线性基础设施尽量并线, 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和过度占用 ,预留基础设施廊道空间,促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功能融合,提高复合利用水平。 各项建设原则上不得压覆储量规模中型以上的矿产地和油气资源区。 实施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内战略性矿产差别化管控。风光水电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应注意避让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保障落实国家、省级发展战略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发展改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能源等部门用地保障机制。 纳入国家级规划的国防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保证建设用地、用林。加大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力度 。
促进中欧(中亚)班列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积极争取将中鼎物流园纳入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提升大西、雄忻、石太—太绥、太郑等通道能力和服务水平, 开通到京唐港、天津港、连云港、青岛港等主要港口的常态化铁水联运班列 ,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内陆国际邮件互换中心。
高标准完善开放平台功能,建设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拓展提升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开放平台功能, 完善大同、临汾、阳泉国际陆港功能,继续推进太原、大同、运城、五台山等航空口岸开放平台建设,扩展方略、兰花、大同等保税物流中心功能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一批产业合作区、示范区,打造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对外开放平台,大力支持晋非经贸合作区、马拉维物贸园区、太原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一带一路”(祁县)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建设。高水平建设以农博会、晋商大会、文博会、煤博会和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为主体的国际化展会平台。深化与其他国家产业、产能合作,积极推动山西企业境外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山西资源优势、地缘优势、生态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清洁能源保障供应、科技创新通力合作、产业发展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医疗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山西与京津冀协同联动发展、互惠互利共赢新格局,打造京津冀重要保障基地和联动发展战略腹地,把山西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成员。
甘肃
《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 (2021—2035年)》 已于2024年1月22日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
2024年3月17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甘政发〔2024〕18号)。
规划范围为甘肃省行政辖区,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 ,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甘肃省未来建设方向
落实国家大陆桥、西部陆海、京藏三条综合交通走廊布局 , 打造三条交通主廊道,即“丝绸之路”交通主廊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主廊道、“宁甘青”(银川—兰州—西宁)交通主廊道 。 到2035年 , 甘肃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 4.8万公里左右 。
支持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强化国家运输组织枢纽功能和国际化要素集聚,增强甘肃省参与区域竞争、融入向西开放的竞争力。
支持天水市、庆阳市、陇南市、敦煌市、武威市、张掖市 6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
支持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金昌市、平凉市、甘南藏族自治州 6个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
推进兰州陆港建设,打造兰州市为我国向西开放运输组织枢纽及辐射西部、中部地区的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平台,建设西部货运枢纽中心和铁路物流中心。
加快推进甘肃(武威)陆港建设铁路集装箱场站,推动公铁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建设。
加快推进甘肃(天水)陆港建设 关中—天水经济区、关中平原城市群 区域物流配送基地 ,优化铁路通道与陆港衔接。
支持金昌市申建国家级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嘉峪关市积极发展集多式联运综合保税为一体的智慧型、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现代物流区域性中心城市。
打造以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为中心,东西机场群为两翼,覆盖甘肃省大部分市县的航空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打造重要的航空枢纽。
有序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 新建 平凉、临夏、定西机场以及武威军民合用机场,适时推进嘉峪关、张掖、庆阳、金昌、陇南成县、甘南夏河等机场 扩建 ,加快建设一批通航机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开辟国际航线,深度参与建设“空中丝绸之路”。
加快构建以兰州市为中心的高速(快速)铁路骨干网,按照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总体布局,推进兰州铁路枢纽优化提质,加快建成兰张三四线、兰合线、西成线等铁路及兰新客专兰州至西宁段达速提质工程。
加密普通干线铁路网,构建以陇海—兰新铁路为轴的“鱼骨状”路网布局,加快建设天陇铁路,规划定西至平凉至庆阳铁路、环褚铁路,以及宝中线、西平铁路增建二线;有序推进酒额铁路向北延伸等铁路前期研究;推进资源能源开发专用线建设和既有线 扩能改造 , 配套建设 园区铁路专用线和铁路集疏运支线,提升陇煤入川能力和疆煤、蒙煤入甘运力。
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道为基础的省域公路网系统。推进 国家高速待贯通路段和交通繁忙路段、共线路段扩容改造 ,加快实施 城市群、都市圈、重点城市组团城际快速公路通道建设 ,有序推进 国省干线公路建设 ,畅通省际快速出口通道,完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加快 沿边公路、省际出口路建设 ,推进 服务重要景区、枢纽集疏运路段公路建设 ,支持 观光铁路、旅游风景道等连接可达 。在不改变高速公路用地性质的情况下,鼓励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依托服务区等发展物流仓储、交旅融合等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功能业务。
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硬化路成果,推动更多交通建设项目进村入户,鼓励农村道路与产业园区、旅游景观、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一体化建设,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和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等,提升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达深度,推动实现 乡镇通三级路、建制村通等级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和边疆自然村通硬化路 。
重点推进黄河临夏段、兰州段、白银段航道建设。研究推进白龙江航道建设。布局形成以兰州、白银、临夏、陇南等港口为主体,其他港口为补充的内河港口发展格局。推动 黄河甘肃段刘家峡至景泰 旅游通航 ,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
支持城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轨道交通布局,提高公交服务保障能力。 建设风景道、绿道体系 ,规划布局以游览功能为主,兼顾部分运输功能的 旅游公路风景道 。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公交覆盖率,将公共交通服务延伸至县域范围。
提高省域毗邻地区、环境恶劣地区公路进出通道覆盖能力。加强甘南藏族自治州、陇南市等地区高速公路衔接通道建设,提高高速公路网络覆盖能力和服务水平。 至2035年 ,基本实现 市级行政中心45分钟上高速(快速)铁路、县级行政中心60分钟上铁路 。
其中 “九河” 为疏勒河、黑河、石羊河、黄河干流、大通河、洮河、渭河、泾河和白龙江, “四横” 为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白龙江引水和沿黄引提水供水带, “一纵” 为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
统筹利用引江水、引黄水、内陆河引水、当地水、再生水等,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规 划 白龙江引水、临夏州供水保障生态保护水源置换 等工程 ,推进引哈济党工程协调论证,加快引大入秦延伸增效、陇南国家油橄榄基地供水等工程前期工作,配合国家推进南水北调西线、黑山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前期论证。
加快甘肃省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 建设 。对现状引、提水工程进行挖潜改造,提升工程供水能力。
建设景泰川电力提灌提升增效工程,为黄花滩移民区提供城乡供水和灌溉水源保障。科学应对冰川融水加速和干旱缺水,提高对能源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区等水资源保障能力,支撑“一核三带”区域经济发展。
在河西内陆河流域,重点开展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及浅山区对城市和灌区安全威胁严重河段的治理。
在南部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甘南地区,重点加强威胁城镇和人口密集区安全的高风险山洪泥石流沟道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综合防治。
在陇中和陇东地区, 重点加强黄河、渭河、泾河、马莲河等干支流重要城市和人口密集河川谷地的防洪建设 。
提升地级市供水能力, 推进 兰州市、天水市、临夏回族自治州 等城市多水源建设及水源联网联供 , 推进 平凉市、庆阳市 等城市第二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加快酒泉市、张掖市等城市地下水源置换。
完善县级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工程,实施区域性重点水源工程拓网提质及引水入城,建立覆盖县级城市的城市水网 。
通过骨干工程延伸配套建设,扩大农村人饮供水覆盖范围。 加快集中供水水源建设,在骨干工程覆盖范围外且城镇供水管网难以延伸的地区, 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集中供水工程 ,提高水源保障能力。
以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建设。重点在河西灌溉农业区、沿黄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带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 持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强节水设施建设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依托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持续推动风电基地建设,建设酒泉地区特大型风电基地,拓展金(昌)张(掖)武(威)风电基地规模,扩大白银市、定西市、庆阳市等地区风电装机规模。
扩大光伏基地建设规模,优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展规模化建设,实现太阳能发电与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农牧业融合发展。推进嘉峪关市、敦煌市、玉门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金塔县、高台县、山丹县、临泽县、永昌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永登县、景泰县、环县、东乡族自治县等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进酒湖直流输电工程配套光伏发电项目,多元化发展光伏发电。
积极探索光热发电建设模式。在资源富集、建设条件优越的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金塔县、玉门市、高台县、金川区、民勤县、古浪县、景泰县等地区谋划实施长时储热型光热发电项目,推动“光热+风光电”一体化项目,发挥光热发电调峰作用,提升新能源发电稳定性和可靠性。重点保障民勤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及产供链项目,引领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
充分发挥梯级水库调蓄能力,推进黄河上游既有水电站扩机改造工程,谋划布局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加快肃北东、党河、昌马、张掖、平草湖、黄羊、西营、东大河、东乡、黄龙、永昌、皇城、阿克塞、平川、康乐、积石山、宕昌、玛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进一步提升甘肃省电网系统调峰能力。
实施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工程,建设陇东—山东直流、河西—浙江直流、酒泉至中东部直流、库木塔格直流、腾格里第二回直流、巴丹吉林第二回直流外送通道,积极对接哈密北—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展,充分预留西北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电力外送新增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空间,积极开辟新的输电走廊。
持续完善主网架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加强省际750千伏输电断面联络,提高甘肃省电网西电东送能力。强化甘肃省750千伏主网架,优化增加750千伏变电站布点。提升甘肃省330千伏主网架供电、输送能力。围绕市、工业区等负荷中心,形成330千伏电压等级分区合理的供电格局,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增强油气储备保障能力。根据国家原油和成品油储备战略布局,做好在 甘石油储备项目 建设。支持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成品油管道运输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健全完善成品油分销体系,保障成品油稳定供应。推进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甘肃段等国家在甘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甘肃省天然气支线管道建设和管网互联互通,提高管道覆盖范围和供应能力。
推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互联互通,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建设红古—民和成为 兰州—西宁城市群 跨省交界一体化发展的合作示范区,使兰州—西宁城市群成为区域协作平台。
扩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交通网络辐射范围,实现甘肃省南部地区跨越发展。
加快推动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提升发展能级;积极推动南向通道建设,融入国家西部陆海走廊;加快完善国家京藏走廊高等级交通设施布局。协调推进兰州—平凉—庆阳—延安、银川—庆阳/平凉—西安、延安—庆阳—平凉—天水—陇南—九寨沟—成都、乌力吉—武金张—西宁、策克口岸—酒泉/嘉峪关、马鬃山—敦煌—格尔木等 跨省综合交通通道建设 。
围绕白龙江引水工程建设,加强与陕西省的合作,缓解甘肃省东部地区缺水问题。围绕南水北调西线、黑山峡水利枢纽等工程,积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周边省份协商,做好前期论证工作。以疆电入渝、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青电外送、西气东输廊道建设等 跨省跨区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为契机,建立与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西北地区作为我国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核心区域的重要作用,协调推进区域共同发展。
积极推进省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兰州—西宁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兰州市、天水市为 区域级综合服务中心 ,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能级提升。
构 建以兰州—白银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促进一体化发展。
推进秦州区、麦积区相向发展,强化甘谷县、秦安县与天水中心城区的联系,以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武山县、西和县、礼县、成县、徽县、两当县等县城为支点,逐步形成半小时通勤的天水重点城市组团。
进一步整合酒泉市、嘉峪关市中心城区资源,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以敦煌市、金塔县、玉门市等地为支点,强化向西开放支撑作用和区域服务能力提升。
以西峰区、崆峒区为双核心,以华亭市、宁县等县城为支点,强化同西安市、延安市、太原市等城市联系,拓宽东向通道。
到2035年 ,甘肃省300万—500万人的Ⅰ型大城市1个,100万—300万人的Ⅱ型大城市1个,50万—100万人的中等城市5个,20万—50万人的Ⅰ型小城市13个,20万人以下的Ⅱ型小城市61个。
教育设施 方面,支持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完善 陇中地区、河西地区、陇东南地区 3个职业教育集群布局 。
医疗卫生设施 方面,在 兰州市、酒泉市、天水市 等地统筹布局 区域医疗中心、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支持建设 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级传染病专科医院、省级集中医学隔离场所 ,优化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在 各市州实现三甲医院全覆盖 ,在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市州和人口较多的县, 完善精神卫生福利设施配置 ,支持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康复服务需求。
文化设施 方面,加强 敦煌研究院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重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 等建设的空间保障。
公共体育设施 方面,支持国家步道体系、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支持 市县完善“ 一场(公共体育场)两馆(体育馆、游泳馆或滑冰馆)一中心(全民健身中心) ”布局 ,支持都市圈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与周边城市的共建共享。
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布局,促进与学龄人口变化相协调、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 学前教育设施、中小学校布局优化调整 。顺应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 优化托育、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强化兜底保障。分级分类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增强平急结合、应急处置快速转换能力。做好 各类福利、公益性殡葬服务、公共文化、全民健身等设施规划保障 。各地可在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进一步优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和配套标准。
坚持“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原则,对接群众刚性和改善性居住需求以及相应的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及其用地需求。 充分利用城市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的存量建设用地, 建 设保障性住房 。促进职住平衡,合理调整新增国有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供应比例,适当提高住宅用地中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比例。在编制年度住宅用地计划时,支持保障性住房用地计划,保障军队安置住房用地,优先安排,应保尽保。加大产城分离城市改善通勤交通、产业园区生活圈配置支持力度。
查看全文: 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全文
江西
《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3年9月15日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
2024年1月11日 ,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规划范围包括省域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
江西省未来建设方向
铁路、公路、机场体系布局:
加快纵向“京津冀—粤港澳”主轴贯通,推进京港台高铁昌九段建设 , 谋划咸修吉(井)铁路布局 。推 动横向 “长三角—成渝” 主轴 和 沪昆通道 扩容提质,共建 赣鄂湘长江高 等级航道,规划布局常 岳昌高铁、武咸昌高铁、长沙至南昌(九江)铁路 ,构建 南昌—武汉、南昌—长沙 之间复合交通走廊。积极融入 “长三角—粤港澳” 主轴,战略性布局 “浙赣粤” 通道,规划预留 景鹰瑞铁路、赣广高铁、赣龙厦高铁 通道,实现江西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3小时交通圈。提升福银、厦蓉通道服务水平,加快推进 昌厦(福)高铁、赣龙厦高铁 规划实施。加强与东部沿海港口的疏港通道衔接组织,推进赣粤运河前期论证,开展浙赣运河前期研究,构建陆海直达低成本物流大通道。
建成横向 沿江、岳衢、沪昆、衡吉温、韶赣厦、渝长厦 通道,以及 纵向 京港澳、合福、福银、蒙吉泉、阜鹰汕、咸井韶 通道。 形成南昌都市圈“二环九射”、赣州“一环七射”交通骨架网络 。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差异化布局,加强城镇化发展区交通网络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交通与城镇空间的协调布局。促进农产品主产区城乡交通统筹布局,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控制重点生态功能区交通增量布局,加强交通项目生态化选线,支持既有设施改造升级。
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 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民用航空网络建设,优化普速铁路、国省道网络布 局, 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 到 2035年 , 规划铁路总里程8000公里,高速铁路总里程36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总里程10000公里以上,普通国省道总里程20000公里以上,高等级航道总里程约2000公里,实现铁路网覆盖全省90%以上县(市、区),民用机场1小时交通圈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高速公路市市有绕城、县县双高速,乡镇30分钟上高速 。
建成现代交通物流体系,提供“结构优化、安全便捷、普惠城乡”的综合运输服务,促进智慧交通全方位渗透,引导交通与魅力空间深度融合,打造“绿色交通”江西样板。 到2035年 , 基本形成全省“123”交通出行圈 ① ,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② (①南昌都市圈、赣州都市区及其他城镇群1小时通勤,南昌至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至辖区内县城1小时通达;省内各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南昌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② 国内1天、周边国家2天、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
培育 以南昌为核心 , 赣州、九江、上饶为节点的四大门户型枢纽城市 ,优化和扩大口岸功能,建设多方式协同的国际性交通枢纽港站体系。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 全面建成以九江港为核心的长江经济带区域性航运中心 ,大力提升“江海直达”航运功能,积极培育“近洋直航”国际航线,完善疏港通道布局,加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依托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打造客货并重的区域性复合型航空枢纽 ,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加强 九江庐山机场与南昌机场功能联动 ;培育赣州黄金机场航空货运功能,形成跨境电商试验区重要支撑;积极争取 宜春、景德镇、三清山、瑞金等机场口岸 功能。
推进“一市一港”无水港布局 , 重点建设南昌向塘、赣州两大中欧班列组织枢纽 ,支持上饶、宜春、新余、鹰潭、抚州等地申报综合保税区和预留发展空间,加强内陆港与沿海枢纽港口之间的铁海联运班列组织。
加强“一核三极多中心”枢纽城市建设,支持 南昌都市圈发展国际性门户枢纽 ,推进 南昌—九江 核心枢纽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建设 赣州、上饶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持 赣西(宜春、新余、萍乡) 培育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建设 吉安、抚州、鹰潭、景德镇 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提高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转换能力。 加强综合货运枢纽建设 ,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重点建设南昌“三型”国家物流枢纽和九江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推动 赣州、鹰潭国家物流枢纽布局 。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与周边区域产业功能空间的统筹规划,促进集约布局、地上地下综合开发,拓展枢纽的综合服务功能。
保 障 民用机场、港口、铁路等大型交通设施和大型物流枢纽基地 等落实军民融合的空间需求。
以国家骨干水网为依托 ,以长江、鄱阳湖、五河等自然河湖为基础, 建设环鄱阳湖水资源配置工程 ,构建 赣西北、赣东北、抚河流域、赣南和吉泰盆地 五大水资源配置带,加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调控作用, 构建全省骨干水网体系 ,推进市县水网建设,优化水网空间格局。
以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治理为重点 , 实施鄱湖安澜百姓安居专项工程 ,推动江河堤防达标建设,畅通江河洪水通道,规划建设现代防洪工程体系,实现“江湖两利”。 推进康山等4个国家级蓄滞洪区、泉港等省级蓄滞洪区建设 ,以符合防洪要求为前提加强范围内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确保分蓄洪功能。
推进 环鄱阳湖水资源配置工程 等 重点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建设 ,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南昌都市圈、重点中心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推进 江口、万安水库 前期工作,研究论证 鹅婆岭等大型水库 ,推动 兴江、大岗山、南茶、南溪、铁镜山、永济、东源、流源等一批中型水库 ,以及一批 小型水源工程 建设。完善 万安等已建水库 的供水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城乡供水工程用地,全面推进县城以上城市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实施 环鄱阳湖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梅入瑞、井冈山调水工程等引调水工程 ,南昌、赣州、九江等重要城市供水体系应确保2处主水源与1处备用水源,其他城市应确保1处主水源与1处备用水源, 到2035年全面完成所有城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建设 。
以鄱阳湖平原等5个农业生产集中区为重点,实施 大坳、梅江、平江等大型灌区建设 ,推进吉泰盆地等大型灌区前期工作,推动赣抚平原、袁惠渠、潦河等18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继续开展 万长、白鹿等一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
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落实国家碳达峰目标。 加强支持水能、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 ,推动 奉新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项 目建设,以光电建筑一体化、农光互补等综合利用电站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以高山风场为重点发展风电。推动 瑞金电厂二期、丰城电厂三期、信丰电厂、新余电厂二期、神华九江二期、上高电厂、上饶电厂 等支撑电源项目建设投产工作。按照国家统筹安排,做好彭泽等核电站厂址保护。规范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地热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管理,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用途管制要求,做好选址论证,降低生态环境影响。
规划建设南昌—武汉等纳入国家规划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加快推进 江西第二回直流输电通道 纳规建设,形成与国家大型能源基地互联互通、华中各省融合互济的特高压骨干网架。预留保障各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站址用地和输电通道空间。近期加快建设 南昌—武汉特高压工程及吉安东、高安、信玉、赣州东、云峰、鹰潭、抚州、信州、马回岭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
完善成品油管道运输工程及配套设施 ,推进 樟树—萍乡、赣州—龙南、赣州—瑞金成品油管道 建设,进一步优化省内成品油管网布局。 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重大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根据省内煤电企业分布、浩吉铁路及长江水运条件,布局一批煤炭储备项目。支持推进 川气东送二线皖赣支干线等国家管网工程、省级天然气管网和互联互通工程 建设,依托国家管网构建多节点、多环型双向输气模式,稳妥推进“县县通气”目标实现。完善天然气储配设施布局,重点推进 湖口液化天然气(LNG)储配项目二期工程 建设,有序推进樟树盐穴地下储气库等天然气储备设施规划建设。
全面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与湖北、湖南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积极联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海西经济区 。建设 南昌、赣州、九江、上饶 等开放门户,推动其他城市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支持省际毗邻地区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和共建跨省合作产业平台 。
做强做优南昌都市圈 ,增强南昌中心城市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 深化昌九、昌抚一体化 , 加强对赣江新区发展支持 ,加快“1小时”交通圈建设。积极培育 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 ,提升 九江、上饶、宜春 等其他设区市集聚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县城和小城镇特色发展、优化布局。强化城镇、产业沿主要交通通道集聚,切实提升开发区用地效益。
推进南昌中心城区与南昌县城、赣江新区的城镇空间一体化规划建设,建设都市圈中心城市 ,增强高端服务和科教创新功能。 加快 赣江新区、南昌空港新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新城、南昌高铁东站新城、南昌未来科学城、九江九望新城 等功能片区建设 。
规划以南昌市为核心的“一环七射两联通”城际铁路网 。优先利用 昌九城际铁路、昌福铁路、沪昆高铁、昌赣高铁、昌景黄高铁 开行城际列车。规划预留以南昌市区为中心,放射布局的市域(郊)铁路通道。
查看全文: 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西大批项目来了
广东省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
1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规划》 对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 ,是一定时期内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 政策和总纲 ,是编制省级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和市县等下位国土空间规划的 基本依据 。
《规划》范围涵盖广东陆域行政管辖范围及省管辖海域范围。
规划基期为2020年,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 展望至本世纪 中叶 。
未来建设方向
1.沿海通道: 自福建进入广东,经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惠州、深圳、 东莞、广州、中山、江门、珠海、阳江、茂名、湛江,至广西。
2.沪广-西江通道: 自福建进入广东,经梅州、河源、广州、佛山、肇庆、 云浮,至广西。
3.汕昆横向通道: 粤北生态发展区横向通道,经河源、韶关、清远,至广西。
1.京港澳通道: 自湖南进入广东,经韶关、清远、广州、东莞、深圳、佛 山、江门、中山、珠海,至香港、澳门。
2.京深港通道: 自江西进入广东,经河源、惠州、东莞、深圳,至香港、 澳门。
3.粤贵川通道: 起自粤港澳大湾区,经珠海、中山、江门、广州、佛山、 肇庆,至广西,连接成都。
4.粤湘渝通道: 起自粤港澳大湾区,经珠海、中山、江门、广州、佛山、 清远,至湖南,连接重庆。
5.二湛通道: 自广西进入广东,经湛江,连接海南自由贸易港。
6.粤东北上通道: 起自汕潮揭地区,经汕头、潮州、揭阳、梅州,至江西。
1.汕尾北上通道: 经汕尾、河源。
2.粤西北上通道: 经湛江、茂名
1.水资源配置工程
依托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主要河流,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推进珠中江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工程等项目前期论证,与东深供水工程一起,构建“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持续推进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广州市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潮州市引韩济饶供水工程、韶关市南水水库供水工程、深汕合作区引水工程、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深圳东江取水口上移工程、澳门珠海水资源保障工程、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粤东灌区等项目建设,加强湛江雷州半岛、韶关南雄盆地等新建大型灌区前期论证等项目建设。
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明溪水库、河源市九潭水库、肇庆市西江大湾水库、阳江市龙门水库等大型水库建设。
2.防洪提升工程
加快实施韩江高陂水利枢纽、西江干流治理、潖江蓄滞洪区、思贤滘与天河南华生态控导工程等流域防洪骨干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纳入国家规划的集雨面积超过3000平方千米的江河主要支流治理及独流入海河流治理项目建设任务。
推进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工程、东江干流治理工程、韩江干流治理工程、北江干流治理工程、鉴江干流治理工程等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建设,实施生态海堤建设工程,推进雷州半岛海堤加固工程、惠州市白花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漠阳江出海口综合整治工程等区域防洪排涝工程。
开展省主要江河临时蓄滞洪区、珠江三角洲河口整治工程等前期论证。
1.电厂及配套工程
推动惠州、陆丰、廉江、岭澳、台山核电项目及配套送出线路工程建设,加快湛江、阳江、江门、珠海、惠州、汕尾、汕头、揭阳、潮州等市海上风电场开发及配套送出线路工程建设,建设粤东和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加快陆丰甲湖湾电厂3、4号,华润电力海丰电厂3、4号机组,国粤韶关综合利用发电扩建项目,华能海门电厂5、6号机组,茂名博贺电厂3、4号机组,粤电惠来电厂5、6号机组,国能清远电厂二期,华厦阳西电厂二期7、8号机组,湛江京信东海岛电厂二期等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的支撑性调节性兜底保障清洁煤电项目及配套送出线路工程建设。
2.输变电工程
建设广州傍海(番南)、广州南洲(海珠)、深圳中部、深圳皇岗、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佛山雄伟、云浮云城、阳江高新、东莞滨海(沙角)、肇庆德庆、韶关始兴、韶关乐昌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珠西南外环配套线路工程、粤西网架优化工程(二期)、五邑-雄伟、穗东水乡线路改造、狮洋-沙角电厂线路增容改造、楚庭第二电源通道500千伏线路工程、珠西南点对网送电通道改造、深汕至现代(皇岗)线路工程、穗东换流站网架完善工程、500千伏茂名至德庆线路工程、500千伏德庆至西江线路工程、粤东送深点对网通道线路。推进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直流工程及配套受端深圳、广州、东莞、佛山落点交流配套输变电工程。
3.油气接收存储及管网建设工程
稳步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建设茂名-阳江、惠州-海丰干线、穗莞干线、珠中江干线、琼粤天然气管线等天然气主干管网工程。推进潮州华瀛、惠州、粤东等LNG接收站新建扩建及外输管道建设,建设华丰LNG储配站(二程接卸)、闽粤经济合作区LNG储配站(二程接卸)、阳江LNG调峰储备站(二程接卸)等。重点建设惠州-韶关成品油管线、珠三角成品油管道互联互通工程、博贺新港-茂名石化原油成品油管道、粤闽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三线闽粤支干线二期项目(广东段)等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广州LNG应急调峰气源站(二程接卸)、深圳天然气储备和调峰库(二程接卸)、阳江LNG调峰储气库(二程接卸)、潮州闽粤经济合作区LNG储配站(二程接卸)的建设。审慎推进粤西LNG接收站前期工作,为“十五五”及后续做好项目储备。
建设茂名、惠州、揭阳、湛江等原油加工和储备基地。
推动珠海国能煤炭储运中心、湛江港、阳江港、国能台山电厂等码头泊位及燃煤电厂储煤设施建设。
建设云浮水源山、肇庆浪江、汕尾三江口、惠州中洞、河源岑田、梅州二期、阳江二期、茂名电白、韶关新丰、潮州青麻园等抽水蓄能电站及配套送出线路工程。
“一核” 即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深化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广州、深圳都市圈和珠中江一体化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一流城市群,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两极” 即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撑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一体化发展,提升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发展能级,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多支点” 即增强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增强北部生态发展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若干个重要发展支点,形成融湾发展、适度集聚、协调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建设联动发展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引导 重点发展平台、科技创新节点沿重要交通廊道集中布局 ,强化轴带支撑作用。
完善高快速交通网络建设 ,支持各功能节点差异化发展,促进跨界地区空间协调布局,强化都市圈核心区、都会区、外围地区的联动,形成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强化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功能。
推动广州、深圳立足“双区”建设全局谋划国土空间布局,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放大核心引擎的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
以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为依托 ,强化广州、深圳两市核心区之间的直联直通, 以城际地铁、市域快线等中距离大运量轨道交通 加强核心区与广深发展轴带上各功能节点之间互联互通。
支持 两市协同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联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共同推动大湾区建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集中资源打造“黄金内湾”。
统筹推进 环珠江口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珠江口东西两岸跨江跨海通道布局建设 ,促进相邻城市轨道系统“多网融合”,形成环珠江口多层次的同城化交通廊道网络。
建设协同一体的都市圈。
支持 建设广州强核心簇群式都市圈 ,强化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 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建设 ,加强广州与肇庆、云浮、韶关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支持 建设多中心网络化的深圳都市圈 ,强化深圳作为科创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强深莞惠跨界协同,强化深圳对汕尾、河源等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畅通支撑“双循环”的陆海大通道 ,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发展,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
建设面向东南亚、欧洲、远东地区的国际陆路大通道,加快推进 川贵广-港澳-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广州国际港公铁联运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深圳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东莞常平铁路进出口货物装卸点建设 ,支持湛江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海铁联运效能,提升中欧班列运营水平。
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体系建设,以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江海直达等为重点,构建立足粤港澳、辐射亚太、面向全球的 水上物流大通道 。
推动建设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强化资源要素支撑,积极推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加强对广东自贸试验区的空间保障,积极争取自贸试验区扩区。
大力发展特色合作平台,加快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和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佛山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 ,以及东莞、中山、肇庆等地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
打造一批国际科创产业合作高地。
高水平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重点推进 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广东(湛江)奋勇东盟产业园、中以(东莞)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建设 ,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创新孵化中心、联合实验室或技术转移中心。
搭建“读懂中国”的人文交流平台。
规划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文体设施 ,推进 会议会展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 ,为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和重大赛事场馆建设做好空间预留和保障。
促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推进区域间融合发展、协同共享。
着眼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完善东联闽浙沿海城市群、西接北部湾城市群、北通长江中游城市群、南衔海南自由贸易港的 省 际交通网络 , 强化与国家重要城市群间的多通道布局 ,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等重要城市群及国内重要节点城市、物流枢纽的联系,保障南部海洋经济圈与内陆腹地交通网络提升能级的用地用海需求,构建深度融合、协同共享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升广东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支点作用。
共同推动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加强产业合作,加快 珠江-西江经济带、粤桂黔滇川高铁经济带等建设,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等省际平台建设 ,支持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加快 建设干支衔接、区域成网、江海贯通的珠江黄金水道 ,推动珠江水运安全高效发展。
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
发挥湛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两大国家战略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作用,支持湛江、茂名积极参与和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战略联动走廊。
加快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支持 湛江联动海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携手共建琼州海峡经济合作区。
推动与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
支持湛江、茂名、阳江参与北部湾城市群建设,促进 基础设施共建 、资源整合和产业协调发展。
推动 湛江-北海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粤琼(徐闻)特别合作区等建设 。
加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通联系,推进 南宁-湛江、贺州-连山、韶关-贺州、博白-高州、昭平-广宁、北流-化州、玉林-信宜等跨省高速公路和南宁-玉林-深圳、柳州-梧州-广州、合浦-湛江、岑溪-罗定、岑溪-茂名等 跨省铁路项目建设 。
充分发挥湛江作为陆海联动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的作用,完善“北拓南联”通道网络,带动 粤西地区全面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
促进粤闽浙沿海城市群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汕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重要连接点作用,支持汕潮揭和梅州积极参与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合作发展海洋经济,共建海洋经济示范区。
依托厦深铁路及沿海高铁,推动汕潮揭地区与深圳、厦门及沿线沿海城市产业资源的梯次布局和高效配置,支持汕头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充分利用深圳、厦门科技创新资源和优势,引领带动粤东地区协同发展。
加快推进 漳汕铁路规划建设 ,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提升闽粤经济合作区产业合作水平,推动重大项目优先落地,促进省际合作和区域联动发展。
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
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协作联动。
进一步发挥珠三角核心区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 广州、深圳与汕头、湛江深度协作 ,形成 “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 ,构建形成以珠三角城市群为引领,城市群和都市圈融合发展,带动全省城乡互补、深度融合的空间格局。
充分发挥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推动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产业衔接联动、城市“串珠成链”,整合沿海地区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资源,实现沿海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
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城市等加快振兴发展,支持 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 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
加强“一核一带一区”交通联系。
强化沿海经济带大通道大枢纽建设,重点加强 珠江口跨江通道及沿海地区高快速铁路建设 ,完善 北部生态发展区至沿海经济带运输通道布局 ,保障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陆路2小时通达,粤东、粤西、粤北之间陆路3小时通达,支撑“一核一带一区”多向对流发展,增强珠三角核心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进一步谋划 北部生态发展区东西向高快速铁路通道布局 ,补齐北部地区横向交通联络的短板,完善 各市重点功能区的快速交通网络建设 , 顺畅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城际、市域、农村道路微循环 ,实现相邻城市1小时互相通达主城区。
搭建产业协作和要素对流平台。
鼓励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合作共建产业平台,重点支持 韶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河源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梅州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云浮氢能和金属智造产业基地、汕尾陆丰沿海新型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带等平台建设 。
推动 东西两翼企业在珠三角设置总部与研发中心 ,实现“逆向孵化”“逆向创新”。
加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保障
强化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物流网络支撑。
围绕产业空间布局,推进 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及相关集疏运网络建设 ,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支持 县域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 ,畅通区域间、城乡间流通网络,促进高效通达国内国际市场。
原文如下: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土空间
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粤府〔2023〕105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自然资源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6日
(此文有删减)
附件(点击可下载查看):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pdf
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共114页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注: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可至官网下载附件
山东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
1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 正式发布 关于印发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本规划范围为山东省行政辖区内的 全部国土空间 , 包括陆域国土和省管辖海域 。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
未来建设方向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贯彻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快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统筹融合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 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1. 鲁北通道 ,起自东营,经滨州、济南,至德州,横贯全省北部,是环渤海地区重要通道。
2. 济青通道 ,起自青岛,经潍坊、淄博、济南,至聊城,是国家京藏走廊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西宁、拉萨路径的组成部分,横贯全省中部,东向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连通华北地区,并延伸至西部腹地,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
3. 鲁中通道 ,起自青岛,经潍坊、淄博、济南、泰安,至聊城,是全省连接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是晋中、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
4. 鲁南通道 ,起自日照,经临沂、枣庄、济宁,至菏泽,横贯全省南部,对外连接淮河生态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是连通黄河流域和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
1. 沿海通道 ,起自滨州,经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至日照,是国家京哈走廊沈阳经大连至青岛支线、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天津港、上海港沿海海上路径的组成部分,串联海洋强省建设主阵地,是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和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2 .京沪辅助通道 ,起自滨州,经东营、潍坊、日照,至临沂,是国家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北京、天津、潍坊、淮安、上海路径的组成部分,是全省北连京津冀、南通长三角的重要通道。
3. 滨临通道 ,起自滨州,经淄博、莱芜,至临沂,纵贯全省中部,对外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华北、华东沿海地区南北纵向的重要通道。
4. 京沪通道 ,起自德州,经济南、泰安、济宁,至枣庄,是国家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北京、天津、沧州、济南、蚌埠、上海路径的组成部分,纵贯全省中西部,是与京津冀、长三角连通的主要通道。
5. 京九通道 ,起自德州,经聊城、济宁,至菏泽,是国家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北京、雄安、衡水、阜阳、九江、赣州、香港(澳门)路径的组成部分,纵贯全省西部,连接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省西部地区连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沿黄达海通道 ,起自东营,经滨州、淄博、济南、德州、聊城、泰安、济宁,至菏泽,连通中原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纵一 :青荣城际铁路、青盐铁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莱阳至蓬莱铁路
纵二 :青岛至平度至莱州铁路、青岛至日照至盐城高铁
纵三 :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潍坊至宿迁段、日照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
纵四 :滨州(东营)至淄博至莱芜至临沂铁路、临沂至连云港铁路、淄博至东营铁路、济南至莱芜高铁
纵五 :石济客专、济枣高铁、枣庄至新沂(徐州)铁路、济南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联络线济南至商河段
纵六 :京沪高铁、德州至沧州铁路、京沪新技术展望铁路
纵七 :济南至济宁铁路、济宁至徐州铁路、梁山至济宁至商丘(徐州)铁路
纵八 :京雄商高铁山东段、德州至聊城铁路
横一 :潍烟高铁、德州至商河铁路、济南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联络线商河至滨州段
横二 :济青高铁、济郑高铁山东段、潍莱高铁、莱西至荣成铁路、莱荣高铁海阳-烟台方向联络线、黄台联络线
横三 :胶济客专、济南(长清)至邢台铁路
横四 :青岛至京沪辅助通道至莱芜至泰安至聊城铁路、聊城至邯郸铁路
横五 :鲁南高铁日照至临沂至曲阜段、曲阜至菏泽至兰考段、菏泽至新乡铁路
横六 :临沂至枣庄、太原至菏泽至徐州铁路
十二纵 :烟台-青岛、烟台-日照、新河-董家口、潍坊-日照、无棣-临沭、沾化-临沂、无棣-台儿庄、庆云-枣庄、乐陵-临沂、德州-枣庄、德州-单县、德州-曹县
八横 :威海-德州、青岛-武城、青岛-夏津、威海-曹县、青岛-聊城、董家口-梁山、日照-兰考、日照-东明十一射:济南-东营、济南-高青、济南-潍坊、济南-泰安、济南-微山、济南-鱼台、济南-曹县、济南-阳谷、济南-冠县、济南-临清、济南-宁津
联络线 :牟平-莱州、烟台-海阳、蓬莱-海阳、龙口-青岛、莱州-青岛、滨州-东营-潍坊、济南绕城二环线、高唐-临清、临清-濮阳、沂源-莱芜、平邑-鄄城、蒙阴-邳州、泰安-新泰、濮阳-阳新、单县-曹县、菏泽-宝鸡、微山联络线、台儿庄联络线、桓台联络线等
机场连接线 :青岛、日照等运输机场连接线
港口连接线 :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等港口连接线
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尼印、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5条陆路国际运输通道。
完善日韩、跨太平洋至美洲、经东南亚至大洋洲、经东南亚和南亚跨印度洋至欧洲和非洲、跨北冰洋的冰上丝绸之路等5条海上国际运输通道。
加密日韩、拓展欧美国际民航直航航线,探索开通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直达航线,打造日韩、东南亚、欧洲、美洲、澳洲5大优势空路航线组群。
一纵 :京杭运河航道(含与小清河连通航道)
两横 :小清河航道、新万福河航道
徒骇河、黄河、漳卫新河(德州四女寺至大口河口段)、大清河、梁济运河、郓城新河、泉河航道、洙水河、老万福河、白马河航道
四新河航道、东平湖银山航道、东平湖老湖航道、郓巨河航道、北大溜河、蔡河航道、湖西白马河航道、西支河航道、复兴河航道、王苏白航道、刘楼河、西单-南阳航道、滕微航道、城郭河、薛微航道、微山岛航道、伊家河航道、陶沟河、侯楼-济铁物流园航道、安济河航道、东鱼河北支航道、东鱼河航道、胜利河航道、团结河航道、秦口河、挑河航道、支脉河航道、绣针河、鱼清河航道、惠河航道、赵庙-夏镇航道、洸府河航道、西泇河航道、沂河航道
构建以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为 龙头 ,烟台港、日照港为 两翼 ,威海港、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为 补充 的 山东半岛“三主四辅”现代化世界级港口群 ,打造 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
优化港口功能,合理布局沿海港口集装箱、煤炭、原油、散粮、进口铁矿石、邮轮、液化天然气(LNG)、商品汽车、滚装、铝矾土等 主 要货类运输系统重要港址 。
增强港口供给能力,加强 新港区建设 ,加快老港区功能调整和升级改造。提升 港口智慧绿色 水平。
重点提升 完善济南、青岛、烟台、临沂机场的枢纽功能,推进济南机场二期、胶东国际机场二期、烟台机场二期、临沂机场、日照机场、菏泽机场二期等 扩建工程 ,实施潍坊、济宁、威海机场 迁建 。
有序推进聊城、枣庄、淄博、滨州等 新机场建设 ,研究布局 泰安机场 ,按照国家部署开展 德州机场 前期研究。
加快 通用机场建设 ,构建涵盖医疗救护、应急救援、航空旅游、飞行培训、农林作业、城市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加快建设 枢纽城市、枢纽港站 ,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打造 东北亚乃至“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 。
加快推进 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建设,努力培育济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加快建设和培育烟台、潍坊、临沂、菏泽等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积极 建设10个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
加快 国际性、全国性枢纽港站建设 , 打造一批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港站 。
一轴三环 :以黄河为主轴的引黄供水体系,依托南水北调、引黄济青、胶东调水、黄水东调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在淮河流域片、海河流域片、胶东半岛片形成三个环形调水格局,是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 主骨架 。
七纵九横: 沂河、沭河、梁济运河、泗河、潍河、弥河、大沽河等7条纵向骨干河道;漳卫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小清河、大汶河、洙赵新河、东鱼河、韩庄运河等9条横向骨干河道,是全省防洪排涝的 主动脉 。
两湖多库 :南四湖、东平湖,峡山、岸堤、跋山等42座大型水库(含新建),是全省防洪调度、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 主节点 。
重点水源 :老岚、官路、太平、双堠、长会口、黄山等大型水库,洪源、白云、银麦等 中小型水库 ,留格、平畅河、母猪河、黄垒河、傅疃河等 地下水库 。尼山、岩马、王屋、杨家横、杏林等大中型水库增容,砖舍拦河闸等 河道拦蓄工程 。
重大引调水 :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沂沭河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工程。
区域引调水工程 :济南市东部四库连通、烟台市水系连通、威海市河库水系连通、临沂市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德州市水系连通、枣庄市两库四河水系连通、菏泽市水系连通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区域水网工程,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
重大调蓄工程 :南四湖退圩还湖工程、东平湖清淤增容工程。
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建刘家道口灌区等大中型灌区工程,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
稳步推进 鲁西国家煤炭基地建设 ,提升胜利油田、渤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清洁低碳生产水平,加强油气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动省内能源资源增储稳产。
加快布局 省外能源基地 ,积极参与海外资源采购。
统筹能源应急保障设施布局,围绕能源消费中心、铁路交通枢纽、主要中转港口 建设一批煤炭、油气储备基地及配套物流储配园区 。
支持日照、烟台、东营、滨州等 原油码头建设 ,青岛港、烟台港等 沿海LNG接收站及配套储罐 和济南、淄博、枣庄、泰安、济宁、德州等 内陆LNG储配设施建设 ,保障全省能源安全。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海域、沿海滩涂地、废弃坑塘水面、采煤沉陷区等 发展光伏发电 , 重点打造 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及黄河故道、鲁北盐碱滩涂地等 规模化风电光伏基地 。
科学布局 陆上风电 ,加快推进 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推动“风光同场”海上清洁能源开发,打造 千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 。
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在 胶东半岛有序发展核电 ,做好核电建设与丁字湾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政策的衔接,推动自主先进核电堆型规模化发展,拓展供热、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
培育壮大 氢能产业 ,推进 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 。推动 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加大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 建设一批新型多元储能基地 。
支持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 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 ,协调推进本地平衡、就近消纳的分布式新能源发展。
适度超前布局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 新型基础设施 ,构建泛在链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有序推进5G、6G等网络建设,发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推进 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 ,打造“2+5+N”的 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 。
加强中心云建设,布局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 ,建设济南、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 。
建设济南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基地 ,推动 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中国邮政国际交换局落户济宁 。
依托 济南、青岛、潍坊等市的物联网产业基地 ,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万物互联”。
加快建设 国家级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优先在 数字经济园区、智慧化工园区、现代产业集聚区 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
实施交通、能源、市政等 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
加快建设时空信息、北斗定位导航服务等 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
综合运用实景三维、建筑信息模型(BIM)、城市信息模型(CIM)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城镇运行数据底图。
基于“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新格局
结合 农业、生态、城镇 等功能空间优化方向,完善主体功能区布局。
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共52个 ,全部为国家级,主要位于鲁北、鲁西南、鲁西北、胶莱、沂沭、淄潍等平原地区,是黄淮海平原国家农产品主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区域。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共17个 ,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3个,主要位于泰山、沂蒙山、昆嵛山、黄河三角洲、南四湖等地区,是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重要区域。
城市化地区县(市、区)共67个 ,其中国家级49个、省级18个,主要集中在 济南、青岛都市圈 的核心区域,设区市市辖区,以及 胶济、京沪等重要交通廊道和枢纽地区 ,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布局, 以济南、青岛为省域双中心,以烟台、临沂等大城市为区域副中心 ,推动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群结构。
以建设现代化 国际化大都市 为统领,全面提升济南、青岛辐射带动作用。
省市一体推动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成形起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支持 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打造 沿海现代化建设示范带 。
培育发展 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 ,引领 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 一体发展,大力推动 鲁南经济圈 转型跨越,促进三大经济圈协同发展,形成功能互补、高效协作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
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一群双核、两屏三带、三区九田”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以济南、青岛为核心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山东半岛城市群 ,形成“一群双核”城镇空间布局。
筑牢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生态屏障,保育沿黄、沿海、沿大运河生态带,构筑以“两屏三带”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莱州湾、威海、日照海域 三大海洋渔业集中发展区 ,重点保护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湖东、沂沭、鲁东南、胶莱、淄潍 九大农田集中区 ,打造“三区九田”农业空间布局,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扛牢农业大省的责任。
原文如下: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27日
(此文有删减)
附件(点击可下载查看):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pdf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共111页
|
闹闹每日星运 · 终极老实人,说谎自心疼 17 小时前 |
|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噪声聋诊断的另一个客观检查(ABR/BAEP),首次专家共识公布 23 小时前 |
|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噪声聋诊断的另一个客观检查(ABR/BAEP),首次专家共识公布 23 小时前 |
|
E药经理人 · 十年首次!一年净赚6亿,海正药业到了重估时刻 3 天前 |
|
火石创造 · 1月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分析及Top30项目(附名单下载) 2 天前 |
|
闹闹每日星运 · 星历0208:仙女注意说话分寸 天秤保护个人隐私 5 天前 |
|
审计之家 · 黄世忠:会计的未来 8 年前 |
|
教你学风水转运 · iPhone提升充电速度的5大技巧 8 年前 |
|
刘晓博说楼市 · 刘晓博 | 战云密布,股市大跌!振兴东北,必先解决朝鲜问题 7 年前 |
|
二更 · 在广州,我找到最好的鸡 7 年前 |
|
冷丫 · 这功夫讲究的是内伤,一百年之内必死!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