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经常需要做一个客观检查-
听性脑干反应(ABR),又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目前尚无标准方法,但2020年我国颁布了专家共识。
ABR异常可能跟很多疾病有关!请仔细看今天推文到最后一个字哈。
今天的推文来自: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 中国听性脑干反应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0).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55(04):326-331.
DOI:10.3760/cma.j.cn115330-20190609-00378
*
未经医学会允许,考虑到大家都想学习,就斗胆全文刊载如下
。
SORRY
。
专家共识后面还有DeepSeek给出的全球性综述,非常值得学习。
中国听性脑干反应临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0)
听性脑干反应(ABR),又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种由气导或骨导声刺激诱发,起源于内耳、听神经和听觉脑干,在头颅表面记录到的神经电活动,属于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 1 ] 。
ABR是听觉诱发电位中最常用的测试方法,可以评估从内耳至听觉脑干的听觉通路的完整性,由于不受受试者睡眠状态(睡眠或清醒)的影响 [ 2 , 3 ] ,可用于不能配合行为测听及需要进行听觉通路病变评估者,是临床不可或缺的听力学检测手段 [ 4 , 5 , 6 ] 。
ABR的波形、幅值、潜伏期和反应阈值等受测试环境和测试参数影响较大,规范的ABR测试操作对于保证其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基于我国听力学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我们在广泛征求耳科医师和听力技师等相关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本共识,以期规范ABR测试临床操作流程,便于我国ABR测试工作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ABR虽可归于"客观测听",但对其波形的识别和判读是由测试者主观分析的,评估时要注意到"判读误差"的可能性。本共识不包括自动ABR(AABR)、电刺激ABR(EABR)和术中ABR测试技术。
听性脑干反应(ABR),又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种由气导或骨导声刺激诱发,起源于内耳、听神经和听觉脑干,在头颅表面记录到的神经电活动,属于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 1 ]。
ABR是听觉诱发电位中最常用的测试方法
,可以评估从内耳至听觉脑干的听觉通路的完整性,由于不受受试者睡眠状态(睡眠或清醒)的影响 [ 2 , 3 ],可用于不能配合行为测听及需要进行听觉通路病变评估者,是临床不可或缺的听力学检测手段 [ 4 , 5 , 6 ]。
ABR的波形、幅值、潜伏期和反应阈值等受测试环境和测试参数影响较大,规范的ABR测试操作对于保证其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以及提高临床诊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基
于我国听力学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结果,我们在广泛征求耳科医师和听力技师等相关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本共识,以期规范ABR测试临床操作流程,便于我国ABR测试工作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ABR虽可归于"客观测听",但对其波形的识别和判读是由测试者主观分析的,评估时要注意到"判读误差"的可能性。本共识不包括自动ABR(AABR)、电刺激ABR(EABR)和术中ABR测试技术。
ABR测试适用于不能对行为测试做出正确反应或行为听阈测试结果不可靠、不完整的受试者,或怀疑听觉通路病变,或神经系统病变影响听觉通路,需要进行评估者 [ 7 ]。此外,还用于听力损失的司法鉴定和伤残评估。
ABR测试常规应在隔声电磁屏蔽室内进行,背景噪声低于30 dB(A计权声压级),备有测试用床或半卧位躺椅,环境温度和湿度保证受试者处于舒适状态。
在进行ABR测试之前,应先了解受试者的病史、测试目的及其他测试结果,便于准备测试工具和设备,有助于测试的顺利进行。
L测试前需要向受试者或其看护人告知测试大致流程和所需时间,以便受试者更好地配合测试。首先应该尽量尝试在放松或自然睡眠状态下进行,避免肌电和脑电干扰;无法放松或自然睡眠时,可应用镇静剂,但事先需知情同意,并配备具有急诊抢救资质的医护人员和设备以备发生镇静意外。无论是自然睡眠还是应用镇静剂,测试前均需禁止饱腹。
L测试人员应仔细检查受试者外耳道,排除耵聍或外耳道异物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根据受试者外耳道大小,选择适合的耳机和耳塞。
L清洁放置电极处皮肤的油脂,必要时使用磨砂膏去角质(针对成人),降低皮肤阻抗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听觉诱发电位仪器,各种换能器(插入式耳机、压耳式耳机或耳罩式耳机以及骨导耳机),额镜或电耳镜。耗材包括一次性或者可消毒的电极、75%乙醇棉球、磨砂膏、导电膏、胶带、纱布块、多种规格一次性或可消毒的耳塞等。检查测试设备(包括耳机)和连接导线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气导测试推荐用插入式耳机,对于外耳畸形、耳道闭锁或不耐受插入式耳机者,可采用压耳式耳机。插入式耳机相对于压耳式耳机有以下优势:减少刺激伪迹,衰减背景噪声,耳间衰减更大,减少耳道塌陷的概率,增加舒适性。
骨导测试采用标准的骨导耳机。骨导耳机最好放置于测试耳耳廓后乳突偏上的位置,注意应垂直地压于乳突部表面,与乳突部接触面积尽量最大,保持其位置固定,不滑动,且避免碰及耳廓。
电极布局对ABR幅值和潜伏期均有影响 [ 8 ]。建议放大器上连接的记录电极(+,正极)置于前额发际线正中,参考电极(-,负极)置于给声侧乳突或耳垂,接地电极可以置于身体的任何部位,通常置于鼻根( 图1 )。任意一对电极间距离应尽可能大一些;任意一对电极间阻抗应低于5 kΩ。电极线须尽量远离换能器。
为上升和下降时间<25 μs、持续时间100 μs的矩形电脉冲(单相方波)冲击换能器发出的声音,是一种宽频带噪声,无频率特异性。换能器声输出的频谱可能因所用换能器类型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短纯音是时程小于200 ms的正弦信号,具有一定的频率特异性。建议采用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为2个周期、平台期为1个周期,即2-1-2型短纯音,Blackman门控包络 [ 9 , 10 , 11 , 12 ]。
刺激速率可以影响ABR的波形、幅值和潜伏期 [ 13 , 14 ]。刺激速率越低,ABR波形越清晰,但测试时间相应延长;刺激速率增加,ABR波形分化差,幅值变小,潜伏期延长,测试时间相应缩短。一般推荐20次/s左右的刺激速率,这样既避免了过高刺激速率对波形的影响,又保证了临床对测试时间的要求;此外,为防止50 Hz交流电的干扰,避免采用整数的刺激速率,推荐采用19.1或21.1次/s。由于波Ⅴ受高刺激速率影响较小,如果仅仅为了确定阈值或绘制强度与幅值或潜伏期的输入输出曲线,可采用30~40次/s的刺激速率 [ 15 , 16 ]。
刺激极性对ABR波形、幅值及潜伏期均有影响 [ 17 , 18 , 19 ]。为了消除刺激伪迹,建议采用交替极性刺激 [ 20 ]。
建议参考国家标准《GBT 4854.6-2014声学/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第6部分:短时程测试信号的基准听阈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579-2016)——测听设备听觉诱发电位仪校准规范》,由专业机构进行年检。
条件允许时,高通滤波截止频率最好设置为30~50 Hz,如果有噪声干扰,可以设置为100 Hz,但不建议高于100 Hz。低通滤波截止频率应设置为1 000~3 000 Hz [ 21 ]。滤波器斜率不应大于12 dB/倍频程,并开启50 Hz陷波。在进行神经耳科学诊断时,建议采用100~3 000 Hz的滤波带通 [ 22 ];测定婴幼儿反应阈值时,建议采用30~1 500 Hz滤波带通 [ 23 , 24 ]。
记录时窗最少应该是给声刺激起始后15 ms,婴幼儿短纯音诱发ABR反应记录时窗应该在给声刺激起始后25 ms。
放大器放大倍数通常设为100 000倍。伪迹拒绝在记录过程中是可变的,安静受试者的伪迹拒绝水平一般在5%~10%。对于不能保持安静的受试者,可以适当提高拒绝标准,但如果拒绝标准超过20%以上,基本上就无法分辨波形了,建议暂时中断记录,检查电极阻抗或等受试者安静或睡着后再继续记录。
为了确保反应稳定,至少需要叠加1 000次。镇静状态下一般需要的叠加次数要少一些。叠加次数过多,虽然可增加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但会延长测试时间,导致听觉疲劳,降低受试者的配合程度。叠加次数可以根据测试目的适当调整,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反应阈值,当反应波形非常明确时,可以手动随时停止叠加,但接近阈值时,必须至少叠加1 000次;如果需要比较双耳反应波的潜伏期和波间期,则对应强度的反应必须至少叠加1 000次,且与建立正常值时的叠加次数一致,以便于对比。测试过程中,需实时连续监测脑电波(EEG),EEG明显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可中断叠加,待EEG平稳后再继续测试。
临床上推荐先做短声ABR(click-ABR)测试,后做短纯音ABR(tb-ABR)测试。无论是click-ABR还是tb-ABR测试,推荐先做气导测试,当临床上需要确定是否存在传导性听力损失时,应进行骨导ABR测试。骨导ABR测试的意义重在"定性",即确定是否存在气骨导差,而对"定量"推算听敏度则须非常慎重。
测试一般从听力较好耳开始,初始强度一般为80 dB nHL。反应清晰可见时,以10~20 dB的步距降低强度,接近阈值时,以5 dB的步距降低强度,或以10 dB的步距降低强度直至引不出反应波形,再以5 dB的步距升高强度,直到再次引出反应波形,引出可重复波Ⅴ的最小刺激声强度即为反应阈值。
click-ABR气导测试时,压耳式耳机建议对侧(非刺激耳)给予低于刺激耳给声强度40 dB的白噪声,插入式耳机建议对侧(非刺激耳)给予低于刺激耳给声强度60 dB的白噪声,以消除交叉反应。骨导测试时,对侧耳常规加掩蔽。tb-ABR测试时建议用窄带噪声掩蔽非测试耳。
click-ABR反应阈值对于确定tb-ABR测试频率的顺序非常重要。如果click-ABR反应阈值≥60 dB nHL,短纯音500 Hz的阈值就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先测500 Hz,然后再测2 000或4 000 Hz;如果click-ABR反应阈值为30~50 dB nHL,短纯音低频阈值低于30~50 dB nHL的可能性很大,此时高频的阈值更加重要,需先测2 000 Hz,然后再测4 000 Hz,最后再测500和1 000 Hz [ 21 ]。
观察指标包括各波的波形分化情况、各波的潜伏期、波间期及幅值、反应阈值。这些观察指标受受试者状态、测试设备、耳机型号、测试参数和记录参数等因素影响,每家临床测试中心必须建立各自的正常参考值。
主要观察反应波Ⅰ、Ⅲ和Ⅴ波的形态,判断其是否分化良好。
当ABR阈值以dB nHL表示时,tb-ABR的反应阈值一般高于其行为测听阈值。为了更准确地估计听力阈值,临床上通常用tb-ABR反应阈值减去矫正值得到预估听力阈值,并以预估听力级(eHL)表示,用以代表通过客观听力测试推算出来的纯音听力阈值,即ABR反应阈值(dB nHL)-矫正值=预估听力阈值(dB eHL)。矫正值因设备及ABR测试参数的不同而不同, 表1 列出了各国不同频率tb-ABR的推荐矫正值,供参考 [ 25 ]。
不同国家各频率短纯音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推荐矫正值(dB)
从电脉冲施加给换能器的时间至反应波波峰的时间即为波峰潜伏期。观察反应波Ⅰ、Ⅲ和Ⅴ波的波峰潜伏期,Ⅰ-Ⅲ波间期,Ⅲ-Ⅴ波间期,Ⅰ-Ⅴ波间期,双耳波间期差。婴幼儿ABR各波的波峰潜伏期及波间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缩短 [ 26 , 27 ],其他影响潜伏期的因素还包括受试者性别、听力损失类型、测试声参数、测试环境温度等 [ 28 , 29 , 30 , 31 ]。我国部分学者提供了不同年龄婴幼儿ABR各波的潜伏期参考值可供参考 [ 32 , 33 , 34 , 35 , 36 ]。
(1)Ⅰ-Ⅴ波间期正常值上限为4.5 ms,左右两侧不对称的标准是>0.4 ms;
(2)Ⅰ-Ⅲ波间期正常值上限为2.5 ms,左右两侧不对称的标准是>0.4 ms;
(3)Ⅲ-Ⅴ波间期正常值上限为2.4 ms,左右两侧不对称的标准是>0.4 ms。
(2)从波峰到基线。ABR各波幅值的临床意义尚待深入研究。无论采用哪种测量方法,都需和建立正常值的测量方法一致。
测试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推荐的报告模板见附录二)。
1.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测试日期、病案号等;
4.click-ABR反应阈值及tb-ABR的预估听力阈值;
5.建议给出双耳80 dB nHL诱发ABR反应波的测量数据;如需比较双耳ABR反应波潜伏期,则必须用双耳同一感觉级(SL)强度诱发的ABR反应波进行比较;
6.检查结果汇总,包括波形分化良好/差,反应阈值正常/升高,潜伏期正常/延长,波间期正常/延长。
附录一
共识中与听力学相关的中英文缩写及注释
ABR: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听性脑干反应
BAEP: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AABR:auto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EABR: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电刺激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EEG:electroencephalogram,脑电图
click-ABR:click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tb-ABR:tone burst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短纯音诱发听性脑干反应
SPL:sound pressure level,声压级,是指声压
P
与基准声压
P
0
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后再乘以20所得到的数值,以分贝(dB)来表示。基准声压
P
0
:20 µPa(空气中);1 µPa(水中)
peSPL:peak-equivalent SPL,峰值等效声压级,与瞬态信号峰值等效的1 000 Hz纯音幅值所对应的SPL。是对ABR测试使用的短时程信号的一种变通的计量方法
HL:hearing level,听力级,以特定信号(如纯音、窄带噪声或短时程信号等)的听力零级为基准的声级分贝数,以dB HL表示
nHL:normalized hearing level,正常听力级,以dB为单位。将以dB SPL或dB peSPL表示的正常听力的年轻人能听到的短时程刺激声信号的最小声级,定义为正常听力零级(0 dB nHL)
eHL:estimated hearing level,预估听力级,特指由客观听力测试方法如tb-ABR反应阈值估算出的、以dB HL表示的受试者在各纯音频率的听阈
SL:sensation level,感觉级,是指听阈上dB值
卜行宽 曹永茂 陈雪清 陈平 陈智斌 程华茂 刁明芳 郭维维 冯宁宇 韩朝 黄丽辉 黄治物 冀飞 蒋骅 李朝军 李晓璐 李蕴 梁勇 林颖 刘敏 刘世琳 刘晓雯 刘秀丽 刘玉和 龙墨 马秀岚 梅玲 潘滔 戚以胜 孙喜斌 商莹莹 邵永良 王璟 王林娥 王明明 王树峰 王幼勤 吴展元 郗昕 徐磊 杨宁 于红 曾祥丽 张寒冰 张华 张青 张志坚 郑芸 周义德
DeepSeek综述:
关于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的专家共识,目前国内外多个专业组织已发布相关指南和标准,旨在规范检测流程、参数设置及结果解读。以下是主要共识的要点及推荐资源:
---
1. 国际专家共识与指南
- 美国言语语言听力协会(ASHA)
- 明确ABR的临床应用范围(如新生儿听力筛查、蜗后病变诊断)。
- 强调标准化刺激参数(短声刺激频率、强度校准)和患者状态(镇静或自然睡眠)。
- 国际临床神经生理学联盟(IFCN)
- 提出ABR波形判读的核心标准(I、III、V波的潜伏期、波间期阈值)。
- 推荐结合影像学(如MRI)用于蜗后病变的鉴别诊断。
---
2. 国内专家共识
-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 检测流程:明确电极放置、刺激声类型(click或短纯音)、强度范围(成人/儿童)。
- 潜伏期异常标准(如V波潜伏期 >6.0 ms需警惕蜗后病变)。
- 波间期延长(I-V >4.5 ms提示脑干传导障碍)。
- 特殊人群:新生儿阈值判定(≤30 dB nHL为正常)。
- 强调ABR在婴幼儿听力评估中的核心地位,需结合耳声发射(OAE)和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综合判断。
---
3. 核心共识要点
1)标准化操作
- 刺激声强度需校准为dB nHL(正常听力级),避免使用dB SPL(声压级)。
- 电极阻抗需≤5 kΩ,环境噪声控制在40 dB以下。
2) 波形判读优先级
- V波是判定阈值和传导通路完整性的关键,若V波缺失需高度怀疑蜗后病变。
- I波缺失但V波存在可能提示听神经近端损伤(如听神经瘤)。
3)临床结合原则
- ABR异常需排除技术因素(如电极接触不良、患者躁动)。
- 蜗后病变(如听神经瘤)需通过MRI确诊。
---
4. 推荐资源
- 文献与书籍
- 《临床听力学》(姜泗长等主编)
-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Robert Burkard等)
- 指南下载
- 中华医学会官网(搜索“听性脑干反应专家共识”)
- ASHA官网(https://www.asha.org)
---
5. 注意事项
- 儿童与成人差异:新生儿ABR阈值较高(≤30 dB nHL),潜伏期随年龄增长缩短(需参考年龄特异性标准)。
- 伪迹识别:肌电干扰或环境噪声可能导致波形失真,需重复测试验证。
---
如需具体指南文件或检测参数细节,建议联系专业听力学机构或查阅上述推荐资源。
下面再补充一篇文章[摘要]:
张静波,刘杰,马谷丰,等. 噪声性听力损失人群听觉稳态诱发反应及听性脑干反应的特征分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9,37(12):888-892.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9.12.002
在职业性噪声聋诊断过程中,多采用主客观听力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判断劳动者的实际听力损失情况 [ 1 ]。
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uditory steady state evoked responses,ASS
R)、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临床常用的客观听力学检查方法。
ASSR、ABR阈值与相应频率纯音听阈测试(pure tone audiometry,PTA)的差值,是判断劳动者是否存在夸大性聋的主要依据 [ 2 ]。
然而,其正常差值多来源于听力正常人群,对于已存在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劳动者,其差值范围相关研究较少。
我们收集完成主客观听力检查NIHL人群,回顾分析不同程度听力损失者ASSR、ABR阈值与纯音听阈相关性,探讨ASSR、ABR对噪声性听力损失人群听力评估的价值。
NIHL是由于人体听觉长期暴露于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以高频下降为特点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 2 ]。
全世界约有16%的成年人听力损失是因工作中过度暴露噪声引起的 [ 4 ]。
而近年来我国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例数明显增长,成为继尘肺病后较为突出的职业危害之一。
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过程中,如纯音听阈测试不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特点、受检者不配合或对检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怀疑,则需进行客观听力检查,包括声阻抗、ASSR、ABR、耳声发射等检查,从而排除伪聋和夸大性听力损失的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受检者主客观听力损失是否相符的判断,ASSR、ABR反应阈与PTA相应频率的差值是主要依据之一。
然而,该差值多来源于对听力正常人群的观察,而依据听力正常人群的数值,用于判断已存在听力损失人群的差值是否相符,存在一定缺陷。不同病因引起的听力损失以及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均可能会引起ASSR、ABR与PTA差值改变。
Lins等 [ 5 ]研究发现,正常成人0.5、1.0、2.0、4.0 kHz各频率的ASSR阈值高出纯音听阈值,依次为11、14、9、10 dB。Beck等 [ 6 ]对正常人群的研究发现,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差值分别为7.1、7.6、8.7、9.7 dB HL。
也有研究对80例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及听力正常人群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的听力损失人群中,各频率ASSR阈值与纯音听阈的差值均在15 dB HL之内 [ 7 ]。
伍美芳等 [ 8 ]对126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突发性耳聋42耳、老年性耳聋38耳、先天性耳聋12耳、药物性耳聋11耳、不明原因耳聋23耳)的观察发现,在0.5~2 kHz频率下ASSR阈值要高于PTA听阈10 dB以上。
王建 [ 9 ]分析职业性噪声聋患者ASSR与PTA差值,发现该两项检查阈值之差呈偏态分布,不同频率的中位数分布范围为-2~6 dB HL,在轻、中、重度职业性噪声聋患者中无差异。
而本研究发现,对噪声所致的听力损失患者而言,ASSR反应阈高于纯音听阈,其差值基本在15 dB以内,0.5、1.0、2.0、4.0 kHz差值分别为5.9、6.9、11.8、1.8 dB,在4 kHz两者基本一致。
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分析也证实这一结果,4 kHz时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差值约3 dB。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SSR阈值与PTA听阈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0.680、0.657、0.608,但低于Ahn等 [ 10 ]的研究结果。
ABR作为一种具有频率特异性的客观测听方法,能够较好地预估纯音听阈,被一些国家推荐作为婴幼儿听力评估的首选方法 [ 11 ]。
短声ABR的反应阈与1.0~4.0 kHz的纯音听阈相关性较好,但低频听力损害时,ABR可能正常。多数正常成年人ABR V波反应阈高于主观听阈5~10 dB [ 12 ]。
裴智等 [ 13 ]发现正常成人ABR反应阈均较其主观听阈高,各频率的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均有较好的相关性,与主观听阈差值为29、18、13、12 dB peSPL。
本次研究主要关注1.0、2.0、3.0、4.0 kHz频率的ABR V波阈值以及纯音听阈差值,分别为44.2、35.0、19.0、2.0 dB,可见1.0、2.0、3.0 kHz时其差值大于正常听力人群的数值,这可能与本次研究对象已存在较为明显的听力损失有关。
而随着频率增加,差值呈缩小趋势,在4 kHz ABR V波阈值与纯音听阈基本接近。
而仅存在高频听力损失者,ABR V波阈值以及纯音听阈的差值也达到了45.2、37.7、23.2、1.4 dB,提示即使在语频未受到损害的情况下,ABR V波阈值已明显升高。
相关性分析显示,1.0、2.0、3.0、4.0 kHz频率的ABR V波阈值以及纯音听阈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0.422、0.455、0.566,仅在4.0 kHz频率有明显相关性,说明ABR V反应阈与PTA的相关性在高频明显优于低频,也与杨毅等 [ 14 ]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PTA能准确地反映听敏度,是判断听阈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公认的各项听力评定的主要依据。
如何正确通过ASSR、ABR等客观检查来推测不同疾病、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情况下的纯音听阈值,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在临床工作中ASSR、ABR、耳声反射、耳蜗电图等各项检查项目都有各自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需综合分析 [ 15 ]。
本次研究对象已存在较为明显的听力损失(双耳高频已≥40 dB),结果发现对噪声所致的听力损失患者而言,ASSR、ABR反应阈在相应频率的主观听力评估中有应用价值,在4.0 kHz频率ASSR、ABR阈值与纯音听阈基本接近,与NIHL以高频损失为主的特点相关。
0.5、1.0、2.0 kHz ASSR与纯音听阈差值在15 dB以内,随着频率增加,差值呈缩小趋势。
ABR V波阈值与1、2、3 kHz纯音听阈差值较大,因此不能通过ABR V波阈值来准确判断主观听阈,但如果出现ABR V波阈值与纯音听阈相近的情况,则需考虑存在夸大性聋的可能。
由于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均为接触噪声后已出现较为明显的听力损失,即双耳高频≥40 dB者,因此,并不能用于推断仅出现轻微高频损失的情况,以及非噪声暴露所致的听力损失。由于重度噪声聋的病例数较少,且未对性别进行分组,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下面还有一篇文献,也值得学习:
噪声性听力损伤者听觉脑千诱发电反应的变化观察
乔秀艳',李敏’,丁桂英2,徐兆发2
摘要:
目的 观察噪声性听力损伤者听觉脑千诱发电反应ABR的变化。
方法 对长期接触噪声听阔明显下降的 75 名工人,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反应测定。
结果 140只耳中有85 只耳主观测听的高频听与客观测听反应阙值水平基本一致,占61%。36只耳为纯音主观测听高频听高于客观测听反应國值(相差 15dB以上),占 26%。主观测听高频听阙低于客观测听反应阚值的有 19只耳,占13%。在75例工人中有5名因两侧耳不对称未做分析。
结论 研究表明听觉脑干诱发电反应的变化对估计噪声性听力损伤者的听力有一定的帮助。
听觉脑于诱发电反应(ABR)是以电反应为指标的客观测听法,因其具有无损伤性、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客观测听及脑干疾病的诊断方面1。从我们所测结果来看,其反应阚值仅与纯音测听的高频听阈较接近,并有显著相关性、而与语频听阈无相关,这也正是ABR 测听应用中需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有74%的耳反应阚值与主观高频听阈差值符合一般规律,而有26%的耳主观高频听阈高于反应阈(15 dB以上),这可能有伪聋的影响。
根据以往资料证明,随着刺激声强减弱,ABR各波出现率逐步减低潜伏期延长,对噪声性听力损伤者来说,随着听力损伤的加重,对刺激声强反应减弱,各波出现率更低[2.3)。因此我们取出现率最高的V波(是ABR中的主波)对其潜伏期进行分析,也可看到随着刺激声强减弱ABR诱发V波潜伏期延长,而且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说明噪声尽管主要损伤耳蜗部神经,表现在ABRI波潜伏期有改变,但相应在脑干各中继核的传递也受到影响。
关于两耳间V波潜伏期差值,有学者认为差值大于0.2-0.4ms者为异常[3],对诊断听神经瘤是一项有价值的参考,本次调查接噪工人两耳间V波潜伏期差平均为0.2ms,检验差异无显著性,进一步证明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是对称性的。本次调查中有5例为单侧神经性听力损伤,根据其主客观测听资料基本一致,而且未见其它异常改变,应属单侧突发性听力损伤改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405904247219524&wfr=spider&for=pc
如何解读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报告?
作者:远航者
在无法配合行为测听或需要评估听觉通路病变的患者情况下,医生会推荐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以评估从内耳到听觉脑干的听觉通路是否完整。
该测试通过耳机发出声音刺激,这些声波会激活听神经,产生微弱的生物电信号。
这些信号会逐级传递至更高级的听觉处理区域,如听觉脑干或大脑听觉皮层。经过头皮上的电极记录和测试设备的滤波处理,这些反应波形会被叠加放大并记录下来。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由短声(click声)刺激引发的ABR,因其测试时间相对较短,波形分化清晰而受到青睐。
那么,当我们面对click ABR报告时,应该如何解读每个波形的含义以及判断结果是否正常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四个步骤来详细解析click ABR报告的解读方法。
在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波形,这些波形代表了从内耳到听觉脑干的听觉通路的反应。
通过观察这些波形的特征,医生可以评估听觉通路的完整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解读这些波形以及判断结果是否正常。
四步教您读懂click ABR报告
第一步:分辨左右
在查看click ABR报告时,首先需要明确左右耳的标识。如果是彩色报告,通常蓝色代表左耳,红色代表右耳,这是听力检查中遵循的“左蓝右红”原则。若报告为非彩色,则可通过观察英文标识L(Left)和R(Right)来区分左右耳。
第二步:观察波形
在临床中,波峰通常用罗马数字I~VII进行标记,其中Ⅰ、Ⅲ、Ⅴ波最为显著且出现频率最高,因此这些波峰的结果是临床ABR报告的主要参考依据。具体来说,ABR的Ⅰ波源自耳蜗神经,它反映了声音信号刚进入听觉系统时的反应;而Ⅲ波则代表了声音到达脑干中部(如下橄榄核等结构)的情况。特别地,波V在诊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反映了信号传到脑干的状态,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在报告中,我们会看到多条波形曲线,这些曲线是通过逐渐降低刺激声强度来获得患者的V波反应阈值的。随着刺激声强度的逐渐减小,各波峰会逐渐后移并降低振幅,最终只剩下V波可见。此时,引出可重复V波的最小刺激声强度即为反应阈值。例如,图示左耳的V波反应阈为20dB nHL,而右耳的反应阈值为30dB nHL。临床上一般认为,听力正常人群的click ABR的V波反应阈应≤35dB nHL。若ABR的V波反应阈值升高,则可能提示存在听力损失的情况。
第三步:解读坐标
在ABR报告中,横坐标表示潜伏期,即从波形开始记录(0ms)到波峰的时间间隔,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
通过观察波Ⅰ、Ⅲ、Ⅴ的潜伏期,可以了解声音信号在听觉系统中的传递速度。
而纵坐标则代表振幅,也就是波谷(图中△标记处)到波峰的电压差异,通常以微伏(μV)为单位。
振幅的大小反映了听觉系统对声音信号的响应强度。通过综合分析潜伏期和振幅的数据,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听力状况。
在ABR报告中,我们可以通过标记坐标来更清晰地解读数据。
横坐标代表潜伏期,即波形从开始记录到波峰的时间间隔,以毫秒为单位。
而纵坐标则显示振幅,即波谷到波峰的电压差异,以微伏为单位。通过仔细分析这些坐标标记,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听力状况。
我们已经走到了解读ABR报告的最后一环,那么,这些繁杂的数字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图5展示了ABR报告的文字示例。在报告中,各列数字分别代表不同的信息:第一列是波形编号,第二列是给声强度,第三列指示给声耳朵(左耳或右耳),而第四列则详细展示了I、III、V波峰的潜伏期和振幅。第五列则提供了III-I、V-III、V-I的波间潜伏期和波间振幅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