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梧桐会WTC
创新企业家社群!企业成长加速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梧桐会WTC

樊登:如何让知识转化成你的能力

梧桐会WTC  · 公众号  ·  · 2018-05-14 22:00

正文



内容来源: 2018年4月22日,在樊登读书会上,樊登先生发表“如何将知识转化成你的能力”主题演讲。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来源: 笔记侠(Notesman)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kezhou20)



大家好,我是樊登,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经常听到有人感叹:“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知识到能力会有一个界限,也是一个奇怪的分割。王阳明经常讲“知行合一”,你真知就一定能够笃行,唯一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未曾真知。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真知?


从我个人目前的浅见来看,真知就是你能够追寻到的最根本的原理。


最近有一本叫《原则》的书很火, 瑞·达利欧 写的,他总结了400 多条 原则。 瑞·达利欧 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也可能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所以他写的这本书显得很有说服力。


所以,很多人问我,樊老师,你什么时候讲这本书,好像能够提到这本书,就已经很高大上的感觉。


我说我大概不会讲这本书,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四百多条原则,相当于没原则,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还原论与机械论。 (即我们以为对别人有效的东西,我们可以复制下来,就能够做得差不多。)



1



原则和原理分别应该怎么应用


原则要有效,一定是在简单系统里有效,比如中国如果足够有钱的话,我们想在北京复制一辆福特汽车,你们觉得有没有机会?


为什么我们会有信心将福特汽车搬到北京来?因为它是一个简单系统,一个能够看到因果关系的系统。


在什么地方该用什么样的材料,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架构,就一定能够生产出那样的零部件,再将这些零部件配合在一起,只要误差不够大,就能变成一辆汽车,它是可以复制的。


而宁波提出了一个口号,说是要投资20个亿,十年打造100个乔布斯,今天为止估计一个也没有出来。


可见,你要塑造一个生态,没法拿钱来堆,为什么?


因为,乔布斯是一个复杂体系。


要搞清楚什么是简单体系,什么是复杂体系,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原则,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原理。



原理 的作用出乎你的意料


举一个例子,大家最近有没有在电梯里听到一个特别魔性的广告,“拼多多,拼多多……”当你听完这个音乐以后,走出电梯间,你也会不自觉跟着哼。


请问你知道原理吗?


如果你不知道原理,就会简单地跟别人讲这是洗脑,或者讲这就是投广告,多投,放在电梯里就行。


那好,将来有朝一日,如果你成为了一个企业家,要打广告,也想做一个让别人不断在脑海里重复的广告。


请问,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懂一些心理学常识的话,不难发现这是蔡加尼克效应。


什么 是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是一个心理学家,一次,他在路边的小酒馆吃饭的时候,别人告诉他,这个女招待特别厉害,为啥?


因为这个女招待不用笔记,你点的什么菜,她当场就记在脑海里了。哪个桌要什么东西,绝对不会错,每次点完上菜都是对的。



蔡加尼克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没有放过这个做实验的机会。当这个女招待给他们正确的上菜之后,不到20秒的时间,这个女招待刚走回厨房,蔡加尼克追上去问,刚才我们那桌点的哪些菜?她答不上来,这时已经全忘光了。


蔡加尼克效应的核心含义就是人们在一件事情没有完结的时候,不会在大脑中清空它,但一旦完结,这件事情就会逐渐被遗忘。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你在电梯里听到广告歌曲时觉得它很魔性,因为那个旋律不断重复,特别容易让你在脑海中形成记忆。


那么 ,这个原理 是否 可以 为我们 的生活做一些工作呢?


比如让一个懒惰的写手保持写作,非常简单的办法是什么?


不要在每个章节写完了去休息,而是要留一点,那么,你在休息的时候心里老想着赶紧把它写完,然后忍不住就会回来写。


但如果你不懂这个原理,只看到表象,学了几个方法,做了以后不管用,这时你就会开始怀疑,为什么我用了以后不管用呢?这是因为你没有找到根,没有找到其本质。


2


惯例和原理的冲突


于我个人而言,让我受益最大的就是创业对我的修炼。在做樊登读书会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能够帮到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原理。


比如我们最近在做的一个活动,每个人可以免费领一个月的会员,今天为止,这个活动至少为我们新增了120万注册会员,这些新增会员按照市估价,值2.4亿。


但我们花了多少钱?我们花了4部iPhoneX手机,每周给大家抽奖一部iPhoneX手机,就有很多人帮忙转发。


为什么


因为你信的不是惯性,而是原理。和原理最大的冲突就在于惯性。


大家都知道,惯性就是惯例,这个行业的规则就是这样。


所以,我在做樊登读书会之初,很多很好的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朋友劝我,让我别干这个事儿了。原因是互联网所有的成功企业,没有一个是靠贩卖高尚成功的,都是贩卖低俗成功的。


过去我们学传播学的时候,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虽然人都有高尚的需求,但人和人高尚的需求各不相同,你喜欢钓鱼,他喜欢打高尔夫球,很难走到一起来。但低俗的需求非常接近,就那几样。



所以,做一个低俗的节目很容易把大家吸引过来,所以,互联网过去成功的企业,要么是卖游戏赚钱,要么就是卖八卦赚钱,你让人读书,这不开玩笑吗?书店都做不到的事情,你能做到吗?


请问这是原理还是惯性?这是惯性。


如果你相信权威,相信这些特别成功的人向你传达的信息,结果就是什么也没法做。但我相信的是试一试,试一试就是原理。


试一试 的方法来自哪里?


来自《精益创业》,这本书已明确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企业的创业之初,首先要解决的是价值假设。


你做的这件事情是否有价值就要看是否有人买单,有人买单,证明它有价值,没人买单,就等于没价值。


我见过特别多的创业者都有一颗玻璃心,做好了一个产品,迟迟不敢拿出来卖。而是到处参加各种创业活动,拿给导师、朋友、亲戚,问这个事怎么样。


你告诉他们,这个东西已经研究了十年,才有这样的结果。他们看着你满脸热切的脸,不得不说挺好的,但就是不肯花钱。


因此,真正的尝试最核心的部分在于它是否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是否有人愿意买单,甚至买单后还介绍给别人。


一个内容好不好,我们可以从以下3层境界来判断:


以当下很火的知识付费为例,它的第一层境界:好内容,能够做到不退费。因为内容讲的好只是第一步,最多能够做到不退费。第二层境界就是能续费。最高的境界就要做到强烈推荐。


有记者问我樊登读书会有没有发不出工资的时候,我说没有。因为我们一直都在挣钱,从第一个用户开始就在收钱。


樊登读书会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我都能准确的告诉你从哪本书学到的原理,而且我要求我的员工在给我提建议时也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当你相信知识时,才有权利让别人相信知识。


你或许会疑问,“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没听过吗?”我说有道理,书上写的未必都对,但总比你想的强。


3


投射原理

以我的一个朋友为例,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姐姐经常欺负妹妹,抢妹妹东西。然后她就整天跟姐姐说要给妹妹道歉。


家里什么都好,就是两个孩子打架她受不了,怎么办?


这是什么原理?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会痛苦,但不会到这种程度,为什么她对这个事情如此敏感?


原来她也有一个姐姐,姐姐也会经常欺负她,所以,这个现象就叫投射。这个朋友把小时候受的伤投射到了妹妹身上,所以,她会替妹妹出气,导致孩子们把这件事情放大。结果就是姐姐每次遇到矛盾首先想到的打妹妹一下。


因为妈妈每天跟她说十几遍,为什么要欺负妹妹,所以,这个孩子的脑海里就记住了一个“欺负妹妹。”


最有效 塑造 一个人 行为 是什么 时候?


是在她做对事的时候。


因为当一个人做错事时,大脑是不在状态的。比如你今天做错事被老师抓住了,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在想什么呢?你在想怎么逃,怎么能够不被抓住,什么才是完美的理由,这才是我们大脑的正常反应。



所以,这个原理也能够运用于公司管理,或者处理领里关系中。


KPI的弊端有 哪些?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如果你还是按照传统的办法,通过精准的KPI来考核员工,每个人每天什么时间上班,每天要做什么事都被盯着。雇很多人力资源部的人来考核他们,指纹打卡、瞳孔打卡、DNA打卡。


结果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员工可能在你面前表现得特别勤奋但就是不挣钱,气死你。


为什么?


因为员工的焦点就不在于挣钱,而是满足你的需求,假装很努力。你喜欢管员工,那就让你管,让你跟员工一起浪费生命,浪费人生。

4


如何打造一个生态化公司

创业是一个复杂体系,如果把自己当做一个棋手,就会把别人当棋子,永远是一个人在思考。那么所有的压力都在你一个人身上,让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朝不慎,满盘皆输。


但如果你打造的是一个生态,那么你扮演的角色就只是一个园丁,你在你家花园种了很多花,你需要替这些花生长吗?


不需要,需要为他们做的是施肥、提供清洁的空气,让大家都晒到太阳,花就能生长的很好了。


樊登读书会就是一个生态,比如这次活动,队员提出建议后,我觉得不错,而且大家也很赞同,我说行,就这么定了。


等了一个礼拜,没动静,最后派了一个小姑娘专门给我打电话,说后来大家觉得那个主意其实挺烂的。


所以,如果是在一个机械态公司,还是以传统的KPI来考核员工业绩,那么,老板看到这个事就会感觉完了,员工要造反了。


但在生物态公司,你说老板的主意很烂,没关系,只要你提出更好的,就可以按照你的主意执行。

5


什么是经营者


我前天带着队伍去日本学习时,让我震撼的是稻盛和夫完全是用精神在驱动整个集团。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一个经营者啊!”


那么,什么是一个经营者呢?


比如他去生产部门,发现有一种原料少了,就去问采购部的人,为什么原料少了,你应该预先知道这个原料会少。这时,采购部的人就说买上去买,那该买多少?


稻盛和夫就说,你是一个经营者,你应该比我更清楚要买多少才合适,你应该拿出一个模型来算清楚。采购部的人说这就去算,但该花多少钱买?稻盛和夫说你是一个经营者啊!


你能理解这句话的重要性了吗?


阿米巴经营方式是什么?


当年稻盛和夫用阿米巴经营方式彻底重振了他所有的公司,可见这个威力有多大。


过去我对阿米巴的理解有些偏差,我以为阿米巴就是把一个大公司拆分成很多小公司,每一个业务单元都要单独核算,要计算出所有的投入产出比。但如果用这样的方式管理公司的话,你是否有考虑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问题?


采购部想提升他们的利润,生产部门也想提升他们的收益,整个公司的管理成本就会剧增。所以,我过去认为这阿米巴经营,中国人学不了,因为所有人都唯利是图。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阿米巴经营是一个游戏,它是帮助每一个人衡量自己是否有进步的一杆秤。它只是一个游戏的指标,既让你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又没有把你变得唯利是图,因为它不和业绩考评挂钩。


你会发现,所有能够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那些拥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与原理的企业。


6


人的大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人的大脑最大的特点是能不动脑就不动脑。正常人一年最多思考2~3次,更多的则是跟随惯性在生活。


独立判断就成为了极度稀缺的东西,因为愿意追求原理的人很少。


其实,这和人脑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人脑与别的动物相比较体积要大很多,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研究发现,人脑消耗的能量在人体总消耗量上总占比达1/4以上,所以,原始人不敢动脑,动脑就饿,因为他们可以吃的食物非常有限。


而且,原始人的生活环境没有给你留下动脑子的机会。比如,你正在和一帮人聊的开心时,突然别人全跑了,你怎么办?如果你要坐下来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跑了。你可能就被老虎吃掉了。


有钱创业不如无钱创业,为什么?


创业一定是要没钱时做的,为什么?因为没钱创业,你才能保证自己的每一次行为都尽量做到最好。


相反,如果你手上已经有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你就会追求一个特别奇怪的事。按照日程表进行每一项工作,该刷量了,那就刷量,该打榜了,就打榜,该融下一次资了,但没融到,这时企业就面临危机了。


因此,经营一家企业应该打破惯性的束缚,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公司会不会突然之间市值倍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