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少年的你》正在热映。影片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困境女童保护问题的思考
。
原文 :
《社会力量及时跟进女童保护》
作者 |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晓静
图片 |
网络
女童关乎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
女童保护是世界性课题
。由于性别原因,女童遭遇困境的风险比男童更大,据2018年性侵儿童累计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在2018年公开报道的750名儿童受害者,有95.74%的受害人为女童。因此,女童社会保护的任务更重。
困境女童的困境主要表现在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导致生存危机和受教育权被剥夺、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导致身心受到影响、在社会上遭遇性侵后发展权受到限制,等等。生存权、受教育权、发展权等权利被剥夺,对女童个人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危及下一代的生存发展与素质提升。
女童社会保护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发挥作用
,当女童因家庭问题得不到保护时,社会力量就要及时跟进。现实生活中有些女童出现生命危险时,问题才逐渐凸显出来,为此需要全社会形成保护困境女童的氛围。笔者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第一,加强校园欺凌以及其他侵害的法律惩治力度。
困境女童的风险不仅来自家庭,还可能来自学校以及社会其他方面。以校园暴力为例,女童在遭受欺凌后,囿于各种因素,不敢求助于人,甚至自己的家长,以至于事态发展为比较严重的情况。有些女童遭受家庭暴力后,由于受到胁迫或者出于各种担心而选择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甚至自己也成为施暴者。为此,需要加大对校园欺凌的惩治力度,以此来警示施暴者,保护受欺凌的女童。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从预防和善后处理两个方面建立校园暴力的防范机制,以此保护受校园暴力侵害的孩子。此外,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要加大对性侵女童者的惩治力度,形成女童成长的良好法治氛围。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
家庭是女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谈到: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影响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家庭,在家庭里边首先是母亲。媒体时有报道的母亲虐待孩子事件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文化建设好了,女童才能生活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家庭文化建设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统一起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并重点加以推进,形成团结、友善、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女童生活在和谐、友善的家庭关系之中。这是对孩子身心的最大保护。
第三,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城市社区居委会以及农村村委会在困境女童的救助与服务方面,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发现困境女童受到来自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伤害时,应该发挥基层党委作用,制定可操作性的帮扶计划,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心理辅导、公益慈善等)介入,使得困扰女童的不利因素及时得到化解,保障困境女童的身心健康。
第四,强化民政救助职责。
困境女童出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某市某区某镇的两个小女孩为例,2017年得到社会上的帮扶时,一个5岁,一个3岁,妈妈是精神障碍患者,孩子爸爸要照顾病妻与弱小的孩子,不能出去打工,收入微薄。像这种家庭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对象,民政部门需要及时排查,把这些困境女童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不能因为贫困发生率等原因就把他们排斥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大门外。
第五,提高志愿服务的可及性。
近几年,中国公益性组织得到了发展,但是志愿服务相对于广大居民的需求还是比较滞后的。在困境女童保护方面,社会组织以及一些志愿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国家应该从法律上对志愿服务予以鼓励,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以及热心人士也应该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增强为困境女童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第六,增强女童自我保护的意识。
除了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困境儿童的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女童自身也应该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当受到欺凌时,能够勇敢地表达,向家长、老师、警方等寻求帮助,以避免发生更大的风险。
根据困境女童遭遇风险的原因,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这不仅需要加大法律惩治力度,而且需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及家庭美德教育;既需要家庭的参与,也需要社区、社会、政府部门、困境女童自身及其周围青少年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