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来自2009年发布在心心水滴论坛的文章,小编认为这是非常有用的,于是分享过来,文中观点不代表公众号观点,仅供学习使用。
昨天晚上的讨论班由我主讲ACM Computing Survey中的一篇综述性文献。事前我也是下了大功夫来准备的,但是一旦讲出来问题就有很多,而且是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而不明白的地方我
既没有和导师交流,也没有主动去查找第一手文献
,因此只是不求甚解。通过昨天晚上的讨论班(这是我第二次讲,第一次讲的效果很差,),个人认为在以后做presentation甚至搞科研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多锻炼自己在公众面前的表达能力,不能紧张
,确实现在有这种感觉,既然是你在讲,你就是知道这个领域最多的人之一,所以没必要紧张,要抛开你的拐杖(稿子或者其他一些辅助的东西),这样对自己才有自信,这样讲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所了解的。
2)既然给人做presentation,就要全力准备,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把它贴在ppt上
,那就是一张废的幻灯片,同时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不懂的时候,一定要多和别人交流,或者去追根溯源,查找第一手文献,一定要把某个问题彻底弄明白为止。
3)就拿昨天来说,本来我对fit的理解主要是“拟合”,但听了多次讨论班很多地方都翻译为“适应”,而fitness被翻译为“适应度”,因此我就想当然的认为在overfitting这个地方应该译为“过适”,其实是“过分拟合”的意思,用郭老师的话来说,我的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在“overfitting”,因此,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遇到一个自己有模煳概念的词,应该多查一点资料,
争取弄明白,这个词或者语句的真实含义
,千万不要overfitting。
总结自己读硕士这几个月的历程,发现自己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自己总结如下:
1)多少有点害怕困难,对有些问题看起来觉得很困难,就觉得自己不行,然后就没有信心,自然后面的东西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2)读文献很少去做笔记,有不少文献读完之后,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和没读完全一样。
以后应该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3)就是对问题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缺乏质疑精神。拿郭老师昨天晚上的话来说,我在读文献的时候就像看小说那么简单,没有问题,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没有追问一个为什么,这个其实是做研究的人很大的一个忌讳,如果没有对别人的成果进行质疑,自己何能有idea?而一点正是现在很多学生存在的一个问题,老师讲什么,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管它是否正确。
——本文编辑cc
文章仅限学习使用,不用于商业行为,若有侵权及疑问,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