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尚志杂志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风尚志杂志

欧阳江河:我以外的我,才是诗歌

风尚志杂志  · 公众号  ·  · 2024-02-20 18:00

正文

欧阳江河被国际诗歌界誉为“最好的中国诗人”。


他的诗歌在思辨上强调奇拔,在语言上有异质的混成。他以诗让时代产生共振,也让共同现实与个人意愿与思想有了深度的共鸣与共情。听欧阳江河说创作,需要100%集中精力。他对诗的创作和把握,已经超脱了现代诗文体的本身,而变成了一个更综合、更庞杂、更全面、更有神秘感和表达欲望的文体。你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音乐、读到哲思、看到天文、地理、传统文化,诗里有古文,也有民俗,更有他一路走来的经历。



作家余华说:“欧阳江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宽广的诗人,也是一个庞杂的诗人,他能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甚至能够在创作中加入一些似乎不应该进入诗歌语言系统的词语。”


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则说:“欧阳江河是智性写作的代表,一位 ‘玄思’ 诗人,将哲学思辨和诗思结合,表现出奇崛复杂的艺术特色。


欧阳江河对自己的评价就是:“我是一个好人,一个不装,却又可能冒犯别人的好人,身上带着川人所特有的巫气。我的人是如此,创作亦是如此。”



欧阳江河是一个纯粹的,甚至有些大开大合的人。


他说:“我不喜欢中庸。如果好与坏、善与恶以5为中心点,比起4.9和5.1这样的温和摇摆,我更喜欢0.1与9.9的激烈碰撞与对比,唯有此生命才能更有张力、更富有说服力。”在欧阳江河的心中,强烈的对比,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清晰。


清晰度很高的欧阳江河,也有自己无法解释的东西,比如,现代诗到底是什么?


写了几十年的欧阳江河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诗歌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掉的,没有被翻译出来的那一部分。我同意他这个说法。诗歌有纯诗的东西,还有很多非诗歌的东西被诗歌卷入进来,它是自由且开放的一种语言形式,我无法去给他下定义。”


在日常生活里,欧阳江河有着很强的表达力,你发起一个话题,他可以延展出历史、文化,古往今来,由浅入深地去剖析。而在现代诗的创作上,他却尽量地去留白:“诗里面不仅仅是叙事和画面,还有声音,声音的旋律、声音的节奏,更包含一些没有发出来的声音。它们看似像剩下的,不重要的,但经过压缩以后,放在那里,懂得人一定会知道它的存在,并珍惜它的存在。”

关于一首现代诗这种文体,人们总愿意探讨是否读懂。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颜文字、谐音梗、缩写词成为年轻人喜欢的阅读与表达方式。现代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成了晦涩难懂的文体。作为创作者,欧阳江河从来不会被“不被理解”所困扰。“懂不懂,其实不是一个需要被讨论的问题。它以谁为准?是「我」,还是那些完全读不懂的人呢?其实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都不能说是通过字面意思去真的定义为懂,还是不懂。比如李商隐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道:‘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你可以读懂这几个字,也知道他是在描写声音,但他对于时间词和物的关系的把控,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读懂了呢?”

欧阳江河作品《宿墨与量子男孩》


“看天,看水,看反眼被看的自己”出自欧阳江河创作的《宿墨与量子男孩》。欧阳江河跳脱出人的本身,用语言去触摸、抓捕、描摹、接近,而后客观地看待自我与生命。你会觉得的确有一些难懂,但却有那么一刻,在思想上和灵魂上,与每一句诗产生了共鸣——

子非鱼,男孩以空身潜入鱼身/

且以鱼的目光看天,看水/

看反眼被看的自己/

这道奇异的量子目光/

与不可说、不可见连成一片/

曳尾于苍茫的万有引力/

而你太孤单了,视万人为先生/



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欧阳江河握住的是对书的“饥饿感”。他在部队大院长大,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日复一日地浸泡在图书馆里。而后,就是下乡。当时他跟父亲战友的孩子们在一起,带队的干部也负责管理图书馆,每到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就会换一次书。“那时的自己对读书有一种很强的饥饿感,他弄什么书我就看什么书。所以,那时候的自己,是幸福的。”

那时的他并没有构建自己未来的能力,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自己干的事儿与这些书有什么关系。他只是握住了当下,相信书带给自己的那份力量,随着日积月累,沉淀出一位日后在现代诗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但欧阳江河也并不觉得,自己成为文学创作者与大量的阅读有直接的关系:“不是因为你读书读得多,就一定能成为创作者。恰好,有可能书读得有点儿懵懵懂懂、有点儿贪婪的时候,你才会有机会真正去写作。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的创作,需要有天赋。大量的阅读只可能让你在修辞上很漂亮。但修辞的后面,写作的后面,阅读的后面的那些留余,就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欧阳江河诗集作品《如此博学的饥饿》


欧阳江河把阅读的饥饿感与创作产生了联动。“我在《圣僧八思巴》时,读了蒙古征服史。在创作《海》这首诗时,我一边写海,一边阅读与海有关的读物。现在已经差不多读了20本与海有关的历史书。读这些,其实对创作本身毫无之用。或者说,读了他们,其实是为了不用。甚至可以说,我只不过是借着创作之名,满足读书的瘾,为未来的某个时刻做准备。”

欧阳江河能握得住的,还有古典音乐。“我总觉得我与音乐有着一种奇妙的缔联,如果不做诗人,我想我会成为音乐家。无论是贝多芬也好,巴赫,舒伯特,甚至是肖邦,我对他们的旋律,都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总觉得那些旋律早就在我的脑海里。”关于这一点,连老友余华都非常佩服。

“当年我和余华一起去美国参加文化交流。在休息时间就去了普林斯顿的一个二手唱片店。这家店每天都会换新的碟,也就是说你每次去,都会有新的音乐出现,而且各国的音乐都会有。我跟余华在那里挑唱片,一看封面,我就知道是什么风格的音乐。听一首曲子的开始,我就也把后面哼出来。这让余华很吃惊,他的原话是:‘你也太牛了。’”

欧阳江河作品《站在虚构这边》


音乐会让诗歌的创作很纯粹。“我懂得这一点,是因为法国一个大诗人马拉美——在他那个时代,每个星期,诗人们都会有一个聚会。马拉美的纯粹就在于:当有人钢琴用弹一个音,马拉美的新诗的第一个词,就从这个音开始。所以,音乐其实从来不只是一个音符、一段旋律,一段和声,它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我相信从声音的角度可以构建更美、更纯粹的诗歌,而这一方面,也成了我现在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握住什么,就得相信什么”出自欧阳江河的诗《咖啡馆》。这首诗里,充满了经验,他在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描写,来解读人们内心底层的那份信念和对“从天外漂来的那座咖啡馆”的向往。

一杯咖啡从大洋彼岸漂了过来,随后是一只手/

人握住什么,就得相信什么/

于是,一座咖啡馆从天外漂了过来/

在周围一大片灰暗建筑的掩盖下/

显得格外触目,就像黑色晚礼服中/

露出一小片雪白的衬衣领子/



当欧阳江河脱下诗人的外衣,卸下了属于他的华丽,就变成了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说到父亲的身份,他的身体像是被装置了一个“手舞足蹈按钮”,用丰富的肢体语言,骄傲而又兴奋的语气,以及毫无保留的赞美辞藻介绍着让他无比得意的人生作品。


“我女儿是音乐家,是她那一代现代作曲领域的领军人物。在考大学的时候,她就被哥大、耶鲁和普林斯顿英文系同时录取。最后她选择的是哥大英文专业,同时也进入了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现在她已经快毕业了,也拿了很多奖。前不久,在欧洲办了个人音乐会,美国音乐家协会就把她个人演唱会的海报放到了时代广场最大的巨幕上。有个朋友拍下来给我,说这不是你女儿吗?”说完这些,欧阳江河笑了,他不自觉抬起下巴颏,掩饰不住的骄傲从眼角、嘴角,甚至是呼吸中表露无遗。

世上最美妙的诗句

都无法满心满怀地表达父亲对女儿的爱

这份父爱的表白,亦是欧阳江河的留白

他句句不提爱,却句句都是爱

欧阳江河作品《欧阳江河的诗》


欧阳江河总是说:要去阅读没有被写出来的那部分留余。我们也期待通过欧阳江河的讲述,寻找属于他个人的留白:他说喜欢市井文化,也喜欢一些方言中带有的“匪气”,他拼命地吸收着这人间的烟火气,然后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文字,用我们在现实中从不曾遇见过的场景,表达他心中的感性与理性,愤懑与狂喜。

在将近3个小时的采访后,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属于欧阳江河的留白,其实就在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里,认真生活的人,才能读懂更多关于他的用意。他说:“我不期待被所有人理解,懂我的人,会在我不在的地方,看到欧阳江河的身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Cocoa开发者社区  ·  程序员如何快速通过试用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