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守护年味儿 ·  9 小时前  
瞭望智库  ·  漂洋过海一个月没啥事,买回家没几天就坏了? ·  21 小时前  
瞭望智库  ·  “带病上路”,害人害己! ·  昨天  
长安街知事  ·  特朗普动手,美国科学界震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县长一天接待9拨领导,副县长陪泡8次温泉,不陪官位就不保?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4-05 16:21

正文


一天接待9拨领导、陪泡8次温泉、吃4顿早餐……虽然“八项规定”要求简化接待,但基层干部对“上面”来的领导丝毫不敢怠慢,怕给以后的合作埋下隐患。但事实上,这种潜规则不仅让陪同者感到身累,更让被陪同者感到“心累”。如何打消基层干部“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的顾虑?



本文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来了领导,不陪同行不行?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常态。但是,“层层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


在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里,“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很多可有可无的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精力,影响了工作。



2

陪同,有多累




说起陪同,中部某县的王县长有过记录,曾经“一天接待九拨领导”。“有督查组、调研组、检查组、考察组、采访组……各级来的都有,县委书记又赶巧外出开会,我不得不陪。”王县长说。


九拨领导怎么陪?王县长坦言:“哪拨都要陪,其实哪拨都没陪好。有的吃饭陪,有的穿插陪,有的只能打个照面,还有的深夜前往汇报工作。”


作为一县之长,王县长经常是“5+2”“白+黑”,但说实话,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耗在各种可有可无的陪同上。“如果能把陪同的时间省下来,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也能多一些陪家人的时间。”


级别对等是陪同的老规矩,然而,这不仅让陪同者感到身累,更让被陪同者感到“心累”。中部某省省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就表示,在一些场合,“当地领导陪同,反倒听不到实话、查不到实情,失去了调研的意义。



3

不陪,有多难



  

今年春节刚过,王县长所在的省出台了新规,提出要“减少调研陪同”,其中还特别明确,省长到基层调研,省辖市主要负责同志不陪同。


王县长刚获悉这个规定的时候,不禁拍手称赞。但冷静下来后,他又有些担心:“有些来调研的领导不看重这个,不陪也就不陪了;但有些领导还是很在意的,如果因为一次的‘礼数不周’,给以后的合作埋下隐患,那就得不偿失了。”


王县长的担忧,正是许多基层干部的担忧。在西部某县常年负责接待工作的老许坦言,不陪确实有压力,因为自己领导明令要陪而且“必须陪好”。


所以,老许在接待上级领导调研时,一般都会以高规格先“试探”一下。多数情况下,上级领导会明确提出接待从简,“但有时候他们也会默许,我们就只能高规格接待了。”


“市里的主要负责同志不陪同”,在一些干部看来,也并不全然都是好处。中部某市市委的一位干部表示:“如果市委书记、市长不陪同,只让县里或部门负责人来接待和介绍工作,视野会比较局限。”



4

规矩,咋落地



 

“问题出在下面,根子还在上面,还有旧观念作祟的原因。”老许特别提到,一些干部陪了累且烦,不陪又怕怠慢,左右为难,“有时你去向领导请示是否按规定陪同从简,领导话里话外还会嫌你不通人情。”


在西部某县挂职任县委常委的老李也认为,要让规矩落地,被陪同者是“主要矛盾”,“如果上级领导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谁还会上赶着去殷勤陪同?” 


除了上级领导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在王县长看来,刚性制度的保证必不可少,“必须要将陪同的前提和规格进行清单化、透明化管理,对搞特殊、要例外者严肃问责。”


河南省委党校教授、公管教研部副主任董立人认为,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更新观念,把轻车简从作为一种新常态,并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


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执政文化的自觉力,自觉抵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另一方面,监察机构、社会媒体也可以积极监督和曝光,为领导干部营造轻车简从的有利环境。



延伸阅读

基层干部接待苦:一天陪洗八次温泉,副县长虚脱




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再次提出厉行勤俭节约,要求基层调研轻车简从不铺地毯、不安排迎送宴请。


还有哪些浪费陋习亟须改变?接待难题如何破解?新华社记者最近来到陕西、内蒙古、湖北、广东等地基层进行调研采访。


一天陪洗八次澡,“约管事人”吃饭不计成本


内蒙古某县城以温泉著称,这里分管外宣工作的副县长对记者说,年底了,很多部门要过来参观考察、检查验收。有一天,他接待了十来批客人,大多数来的人都要体验一下当地的温泉,他一天陪洗了八次,整个人都快泡虚脱了。


最后一次他都没有更换衣服,直接就在洗澡池子里等客人到来。“来的都是上级领导,不陪不行,接待拉近感情。”这位副县长无奈地说。


一个星期前,记者在内蒙古一个县级市调研,接待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日他吃了四次早餐。“没办法,一大早就得赶场子。”他也是一脸无奈。


这位接待办负责人坦言:当地接待是有标准的,每个人早餐标准50元。他当日吃的最后一顿早餐是按照6个人的标准上的,但客人只有两个,原计划陪吃的3位县领导因陪其他客人没赶过来。


“为了凑足每人50元的标准,花样繁多的主食、各种小菜都有,上一盘煎鸡蛋再上一盘煮鸡蛋,盘子搁不下都摞了起来,3个人能吃6个人的早餐?看着满桌的剩饭真心疼,想打包又不好意思。”


这位在基层做过多年接待工作的“权威人士”介绍,接待“下来”的客人,比起地方干部去上面见“管钱管项目”领导产生的浪费,可谓小巫见大巫。他说,很多地方领导见上面“管事的”人,只要能约出来见面吃饭,无论到多贵的地方消费都不是问题。


车队接送到“城门”外,礼品乔装“办公用品”


唐师傅在陕西一地级市直机关当了30多年司机,他说自己见识了各种夸张奢侈的迎来送往。“前些年我是车队的领队,每天都要送客人。警车在前面开道,有的还通过大喇叭喊着‘让开让开’,后面的车辆齐刷刷地打着双闪,一路绿灯。”


他说,那阵势很“气派”,一般他们都要把客人送到地界边上,最远的要送上百公里。到了地界边上,领导们下车挥手告别,而下一个地方的迎接车队已经早早地在那里等候。


如果说车队迎送是明显的“铺张”,互赠礼品则是隐形的浪费。一些地方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向记者透露,送礼品已经成为接待必须要走的程序。


不少地方给一般的客人会送上地方特制的礼品,比如,印有当地特征的瓷器、雕塑等;送给有一定级别的客人,要拿出上等贵重的土特产、艺术品;还有送IPHONE等电子产品的。


湖北省东部一位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说,一些过度消费的礼物开支,多以办公用品的形式开具发票来冲账。这些开支最怕归类分析。一归类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办公室,每年会买十多台打印机。


接待积弊根子深,节俭新风需“硬约束”


湖北省某地级市接待办主任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有的上级多喜欢到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县市调研,这些地方平均每天都有两三个接待;周末更集中,不仅有各级领导调研,还有领导及其家人来休闲度假。湖北省一些经济条件较好、有风景名胜的乡镇都设了接待办主任,专人负责接待工作。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反映,接待是政治任务,只要有上级领导来或者重要的招商活动,上级部门就会专门下通知要求做好接待,包括饮食、住宿、后勤保障、礼品等。按照被接待人员级别、社会地位的不同,接待分不同档次。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肖俊分析,公务接待铺张浪费是中国行政文化中长久的积弊,一些地方错误认为靠接待出政绩,公务接待甚至成了某些领导干部用公款“拉关系”“走后门”、建立与上级个人人际关系的方式。由于公务接待约束机制不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督查不严,致使不少规定变成空文。


肖俊说,不少地方已经在践行“食堂供午餐”培育节俭新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领导出行轻车简从、不封路、吃自助餐等做法体现出一种不浪费、倡节俭的新工作作风,这对改变崇尚铺张浪费的官场文化积弊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他建议,要从财政上对公务接待进行硬约束,对行政开支要进行严格的预算决算和审计审查,把每一分钱都列到预算范畴,没有了随意支配行政资源的机会,接待浪费的乱象才会收敛。 


学术合作联系人:聂智洋(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