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步主义
所谓进步主义,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但也要用全力去好好生活,进步是一种状态。本号题材较广,因为Po主真性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香港365天  ·  全港学科排名第一!这所港校太牛了! ·  9 小时前  
香港365天  ·  全港学科排名第一!这所港校太牛了! ·  9 小时前  
勤于奋  ·  2025年开工,继续操作国外LEAD赚美金 ·  昨天  
梅特涅的信徒  ·  中东变革之路 ·  2 天前  
品牌星球BrandStar  ·  会员内容年度精选|2024 ... ·  3 天前  
品牌星球BrandStar  ·  会员内容年度精选|2024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步主义

深夜送书 | 努力10000小时,真的就能成功吗?

进步主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8-01-31 21:44

正文

送书规矩:
评论回复你的观点,进步君将抽取 3 位小伙伴送书一本哦!




加拿大著名作家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要 把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10000 小时的时间练习?


由于格拉德威尔举了很多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这个观点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已经知道并且认可,它也成为大家努力进阶的理论依据,很多人正在为10000 小时的训练而努力。


即使一些人自己没有毅力坚持这10000 小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 “我之所以不能成为一流的人,是因为没有完成这10000 小时的努力”。


但是,罗振宇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那就是你花了10000 小时可能也没用,因为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比下笨功夫要重要。


那么到底谁的话对呢?

不妨在今日荐书 — 《见识》 中寻找答案。


1 / 我在投资时也是这个原则, 永远不捡便宜货 ,我不在意一个公司今天的股价是多少钱,或者估值是多少钱,而在意它是否足够好。


2 / 我总结谷歌在工程上成功的奥秘,其实就是一句话, “杀鸡一定要用牛刀” 。今天,阿里巴巴等公司也在学谷歌的这种做法。


3 /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它必须能帮助你在10年后挣到同龄人或者同班同学3~5倍的收入,这样你才能在北京买的起房子。第一份工作必须能够让你快速地成长,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全行业 ,而且你也需要主动通过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地成长。


4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点,自己和自己比,和与自己同条件的人比 ,重要的是每过几年要能够真正上一个台阶。


5 / 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同,后者考虑的是对和错,前者只是在现有条件下考虑好和坏的解决方案。


6 / 任何时候为人都要谦卑,只有谦卑,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7 / 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语言暴力和其他故意伤害。


8 / 永远要明确, 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大方向。


9 / 注重长期效益 ,把一件事放到两三年的时间周期来看待,这时我们对它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10 / 在各行各业(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艺术家)里,做得最好的5%的人都是兴趣使然,他们除了有非常大的动力去掌握技术,还需要在他们的领域有相当高的天赋,让他们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做到前5%~20%的人,通常是利益驱动,他们有动力掌握技能,但或许是由于在这个领域缺乏天分,或许是没有动力从技术迈向艺术,最终他们会遇到瓶颈或者天花板。


11 / 拿破仑一生花精力最大、最引以为豪的是他的, 而不是哪一场战役的胜利



如果简单地认为在一个领域做够10000 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更重要的是,这10000 小时不仅要花,还要看怎么花。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 4 个误区

误区一: 简单重复


有些人的10000 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上文中我提到的伪工作者就是这种人。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当然不会有中学生这么做。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这个错误。 比如现在互联网比较热门,一些人学了一点点编程技巧,也能挣到还不错的工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


我在《智能时代》这本书里提过一个观点: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真正受益于技术进步的个人可能不超过人口的2% 。坦率地讲,仅仅会写几行Javascript (直译式脚本语言)的人不属于我说的2% 的行列,这些人恰恰在未来是要被计算机淘汰的。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


这一类人和前面讲的正相反。他们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好意思请教。 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然而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


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10000 小时,但是不见效果。在很多公司里都能见到这种人,一个人在下面捣鼓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


林黛玉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我喜欢她实际上是因为她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她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她)。


我们知道, 一个概念内涵越宽,外延就会越窄。 你如果泛泛地说“桌子”这个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说“法国洛可可宫廷式的核桃木贴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几件了。


林黛玉就是这样,她越是精进,越到后来贾府里只有贾宝玉能够懂她。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


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一个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们越往后走路越宽,比如爱因斯坦、费米和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另一类是路越走越窄,比如发明晶体管的夏克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对自己研究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就对其他技术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最后无法和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同行交流。


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0000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 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 前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都是可以叠加的,你给几何学贡献了一个新的定理,几何学就扩大一圈。而后者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每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人又要从头开始。


我们知道今天几乎任何一所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水平一定比50 年前所谓的名医高很多。但是,今天没有哪个中医敢讲自己比500 年前的名医水平高。这就是因为前者有积累效应,而后者没有。 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所以,根据我自身的体会以及对周围人的观察,无论是个人天赋、大环境和小环境还是个人努力的程度,都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并不充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