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冬天赖床,我愿称之为零成本养生! ·  18 小时前  
深夜书屋  ·  内地很少能见到的一本近代史神作! ·  17 小时前  
深夜书屋  ·  不愧是杰出的思想家,经典巨著醍醐灌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美国再次无理质疑华为后,这位中国铁娘子霸气回怼,让全世界为之鼓掌!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20-02-18 21:00

正文




前两天,美国媒体CNBC报道了一则新闻。

2月14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中提出 各国在建设5G网络时应远离中国科技公司「华为」。

她说,中国试图通过「华为」来输出数字专制,假使让中国主导5G,那就是选择「专制」,摒弃「民主」。

这种强词夺理的话,你听了是不是也气炸了?但没事,别急。当佩洛西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前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也在场。

傅莹当场用英语进行了驳斥,她先是铿锵有力地介绍了国内对技术的使用情况:

「技术是一种工具。自从中国40年多前开始改革开放,我们引入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技术,微软、IBM、亚马逊,它们在中国都很活跃。我们开始建设1G、2G、3G和4G时,所有的技术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的政治体制并未受到这些技术的威胁。」


然后,话锋一转,她坚定地问道:

「那为什么引进华为就会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产生威胁呢?」


最后,傅莹向佩洛西发出了「灵魂拷问」:

「你真的认为民主制度这么脆弱,华为区区一家高科技公司就能威胁到它?」


整场发言中,傅莹淡定从容,条理清晰,一针见血。这里是她的发言视频:

戳视频,看傅莹精彩反驳


傅莹的一番话,当场引得观众席中爆发出阵阵掌声。可以说,这是傅莹在国际舞台的又一次漂亮的回击!

傅莹,如今是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她,创造过中国历史上三个第一:


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中国第一位驻外大国女大使和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傅莹的传奇人生。




坎坷成长路中的铿锵玫瑰

1953年1月的一天,内蒙古通辽,傅莹在这里降生。

父亲阿民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他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写得一手好诗。在父亲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酷爱读书。

傅莹的成长异常曲折。

14岁,傅莹的父亲没躲过那个时代特有的动乱,进了监狱。从此,一家人的生活便陷入了困境之中。

16岁,学校全面停课,她被迫辍学,上山下乡,被送到内蒙古西部一个生产建设兵团,一待就是3年。

在农场,人人都自顾不暇,更别提有人会因为你是女孩子而优待你。傅莹每天的工作就是拉煤车,爬电线杆、扛荧幕,为战友们放映影片。

后来,幸运的傅莹因为声音甜美,被分到一个新的工厂当播音员。

「当年电话很少,消息都通过广播,我早上和中午在广播室广播。其他时候还是电影放映员。」


尽管每天完成了劳动后,傅莹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好学的她仍然不肯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她在附近找到一家破旧的图书馆,只要有空就都会去借书看。 在做播音员期间,每当厂里的广播放英文时,傅莹就跟着一字一句的读。

就这样,几年下来,傅莹居然自学完了高中的所有科目,就连英文水平也上升了好几个档次。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体验身体的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精神上的磨炼,这确实是我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上山下乡锻炼了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去奉献。」


无休止的劳作停在1973年,国内的考试制度渐渐恢复。

第一年恢复高考后的考场

屠格涅夫说,只有尝过苦的滋味才会更加珍惜甜。

终于,蛰伏了几年的傅莹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进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校园,是梦里出现过多少次的地方。她知道,她要好好学习,把这几年的时光,补起来。

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1977年,从学校毕业后,她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及优秀的表达能力,成功进入外交部,当上了一名翻译。

1985年,傅莹幸运地获得了被公派到英国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深造的机会。在英国的生活也并不容易,傅莹回忆,每次钱拿去付了房租以后,生活费就只剩下1英镑了,她经常只能靠喝水充饥。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她最终取得了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摸爬滚打的时尚女外交官

毕业工作后,傅莹曾为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高级翻译,并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外交活动。

1978至1982年,傅莹担任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职员,1982年任外交部翻译室随员。 同年,因为工作表现出色,她成为了邓小平的贴身翻译。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邓小平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傅莹(右二)担任翻译。

在邓小平身边工作时,傅莹曾出过一个小错误。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傅莹任英语翻译。

当时,邓小平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 但傅莹一不留神,将84岁翻译成了48岁。

在场的外交部副外长周南立刻说: 「不对! 不对!

邓小平问: 「什么不对呀?

周南说: 「翻译把84岁翻成48岁了。

邓小平听后开怀大笑: 「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但第二天,各大报纸都将这件事放在头条报道,并配文:「翻译把邓小平84岁误译成了48岁,引起宾主欢笑。」

这件事之后,傅莹意识到,自己的业务能力还需更加努力才行。


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她私下进行了无数次练习,并阅读各种书籍,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词汇量,还仔细地研究了各个国家领导人的语速和讲话习惯。

也正是因为她的努力,才发生了后来在世界舞台上一次次精彩的对话。

2008年,西藏发生了骚乱,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英国受到阻碍,当时,西方媒体大肆宣扬民族矛盾,将中国过分妖魔化。

傅莹也曾作为火炬手参加奥运火炬传递

傅莹以中国驻英大使的身份,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发表名为《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一文。

她大胆谴责示威者:「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去过西藏。」同时呼吁:「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真正的去了解中国。」

在一次伦敦贸易界的聚会上,有人问她, 中国在西藏的镇压行动,会不会引起英国的贸易抵制?


她淡然地回答说:

「这种抵制可能会带来很尴尬的后果。在座诸位中的大多数都穿着中国制造的衣服,那以后可能很多人身上的衣服就没有了。」


就这样,傅莹用轻松的语言,老练的外交手段,再加上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一次次得到了外界一致的认可。

2016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当谈到朝核问题时,傅莹被问到: 中国是否对朝鲜失去了控制?

这个问题背后藏了个大大的圈套,回答「是」或者「不是」都等于间接承认了中国在试图控制他国主权。

可是傅莹却面带微笑,用一种听到了玩笑的语气,温柔地回答,「‘对一个国家失去了控制’,这种用语很西方。中国不是这么想的。」

而当美方代表一口一个说中国「偷窃」美国时,她一收笑容变得严肃,「这很不尊重人,有话我们能不能摊开说?」

并不需要 咄咄逼人,也没有充满戾气,傅莹用优雅谦逊的态度,不卑不亢地面对着他国的刁难。

戳视频,看傅莹如何优雅回应

看完这段回应后,网友纷纷称赞傅莹: 温柔而有力量。

正如同评论里网友说的,如今人们一提起傅莹,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温婉高雅」这个词。

傅莹喜欢根据不同的场合,以简约的素色长围巾搭配各种彩色西服外套亮相。发型也总是保持得很好,银色、微卷,连小饰物也同样考究。 说话语气轻柔,不疾不徐,四两拨千斤,充满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妩媚。

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傅莹得到了很多国家政要的称赞和外国媒体的褒扬。

6年前英国《金融时报》对她专访,其中写道:


「这位朝我们餐桌缓缓走来的女士仪态优雅,没有中国官场上常见的那种严肃表情。身着粉红格子上衣和裙子,戴着一串粉白相间的珍珠项链,笑容灿烂。她很有魅力,但她明白,魅力还可以作为武器。」


在国外媒体看来,傅莹的魅力已经大到可以作为她的「武器」


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曾夸赞傅莹为 「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


英国《外交官》杂志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称赞她 「以难得的坦率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国希望通过合作寻求和平发展的愿望」。


可以说,傅莹是中国外交 史上最受欢迎的女外交官。

不管走到哪里,傅莹总忘不了她的家乡内蒙古,她喜欢喝自己熬的奶茶,喜欢听内蒙古的长调。别的外交官都很发愁外交礼物送什么,但是傅莹从来不愁,因为她很喜欢选择蒙古族歌曲CD当作外交礼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