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念佛”这件事由我们众生完成,“往生”这件事由阿弥陀佛完成。这不是我们给阿弥陀佛分配的任务,是阿弥陀佛因中做法藏菩萨的时候,他第十八愿的愿文这么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02
根据第十八愿的愿文,往生的事我们就别管了,只管念佛,向佛要往生,“这是您要完成的,当初你跟我签了合约,现在我这边完成了,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一心归靠、仰投、归命,接受你的救度。”
03
众生这边的正业,我们要做的正儿八经的事就是念佛,念佛是正定之业;把往生的结果兑现给我们,那是佛要完成的事业。
04
念佛人乘上佛的本愿船,就是活人,这不是一般的活,是法身慧命活了,能成佛。如果不乘佛本愿船,下了本愿船,法身慧命没有活,就是死人。
05
不管有道心没道心,但称佛名就活过来了,法身慧命激活了,决定往生净土。
06
我们一般的理解的“无外杂缘”:因为无外杂缘,所以内心得正念,因果关系我们是这么理解的,“没人影响我,我就好好念佛了”。恰恰反过来,是我们内心正念充足,不受外杂之缘干扰。
07
法然上人说:“我专修念佛,虽然我没有功德、钱财,没那个心力,我连一寸的小塔都没建起来,但是内心也毫无不安。我连造半寸佛的能力也没有,但是内心也不觉得比别人差。为什么?我在念弥陀名号,弥陀名号就是我的无上宝塔,就是真身本佛。”
08
佛门的修行方法非常多,怎么理解往生净土是专修还是杂修呢?这么比较:“余行、其他的修行我也可以修,但是为了往生极乐,我不修余行,我就专门念佛”,这样想就叫“专修心”。另外一种想法,“余行虽殊胜,可是我不行,做不到”,如果这样想的话,虽然不修,也是“杂修心”。
09
“念佛之边心重,而杂余行者,生极乐”,虽然杂有余行,但毕竟是以念佛作为重心。就像人的两只脚站在地上,以左脚的重心为主,右脚只是摆个姿势,比较轻。很显然,如果重心在念佛这边,虽然杂有余行,仍然生极乐。
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往生乃由佛力所赐,却于心中种种筹量,是自力也。
唯须称名待来迎也。
乘本愿谓之“存”,下本愿谓之“亡”也。“乘”有二义,“下”亦有二义,谓造恶业之时与发道心之时也。
造恶业时之“下”者,“如此造恶之身,虽念佛,往生不定”,作此想者,即是“下”也。此谓之“亡”。
发道心时之“下”者,“如此发道心而念佛,必定往生;若无道心,则虽念佛,往生不定”,以道心为先、本愿为次,作此想者,即是“下”也。此谓之“亡”。
造罪业时之“乘”者,“如是造罪,必堕地狱;乘此本愿之故,虽造恶身,决定往生”,作此想者,即是“乘”也。此谓之“存”。
发道心时之“乘”者,“如此之道心,不始于今日,我过去世生生发,然未离生死,故知道心不能救我,唯佛愿力能救我。因而不顾有道心无道心,唯须称名号生净土”,作此想者,即是“乘”也。此谓之“存”。
此见他大善,我心无怯弱也。
假令见法胜寺九重之塔,我虽不立一寸塔,而无不安之心也。
又拜东大寺之大佛,我虽不造半寸佛,而无卑下之心也。
“称名之一念,得无上之功德,决定往生”,如是思定者,谓之“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也。
如此信者,念佛与弥陀本愿相应,与释迦教无相违,随顺诸佛证诚也。
杂行十三失,以此义可得知也。
“余行可修而不修”,作此想者,“专修心”也。
“余行殊胜,然我不堪”,作此想者,虽不修亦是“杂修心”也。
但念佛者,生极乐国;但余行者,生懈慢国也。
然念佛、余善兼行者,亦有二:念佛之边心重,而杂余行者,生极乐;余行之边心重,虽以念佛为助,生懈慢国。
/
FARANSHANGRENFAYUSHUFASHANGX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