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相关的资料收集、学术研究、设计与施工、经典案例,以及与佛教建筑有关的艺术与创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豆瓣  ·  快来夸夸我吹了很久才吹出来的玫瑰花 ·  昨天  
每日经济新闻  ·  游客发帖称被宰:点2个菜844元,“鱼258 ... ·  2 天前  
网购投诉平台  ·  春节网购狂欢背后的隐忧 ... ·  2 天前  
蛋先生工作室  ·  最新豆粕、玉米、生猪行情 ·  3 天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商务部:2024全年网上零售额增长7.2%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佛教建筑

【古调】大同观音堂辽代彩塑

佛教建筑  · 公众号  ·  · 2018-09-09 07:15

正文


观音堂位于大同市城西约8公里处,恰好在去云冈石窟路程一半处,后依武周山,前临十里河。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


观音堂地理位置图
寺庙坐北朝南,随地形高下形成两处院落。在寺院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戏台、腰门、观音殿和三真殿。整体建筑布局排列有序,迭层升高,错落有致,小巧玲珑。中轴线前端有一倒座戏台,台下有门洞,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山门设在中轴线东侧,门前彩色琉璃三龙壁一面。

观音堂鸟瞰图

观音堂卫星图
观音堂创建于辽重熙六年(1037年)。据现存寺院东侧碑亭的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修碑文《云中城西十五里观音古刹碑记》记载:“云中城西越十五里之遥,有观音古刹,流传原地名蝦蟆石湾,怪物数扰害其间,民用不宁,道路阻塞。辽重熙年之六月又九日,忽大士现丈六金身,偕左右菩萨明王从秦万佛洞飞往水门顶山头,从此妖魔降灭,地方宁谧。父老聚族而议,山势峣屼,不便修庙貌,请得移平地便。”由此可见,观音堂是当时人们为了纪念观世音菩萨降服“蛤蟆精”,救民于苦难之中而修建的。
该庙辽代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兵火,以后历代均有重建。现存主体建筑系清顺治八年(1651 年),由时任宣大总督的佟养量主持重修。清代至民国曾多次修葺,现存有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宣统 等时期多块碑刻。
观音殿为寺之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琉璃瓦剪边,前后辟门,殿前设有献亭,殿后有抱厦一间。

观音殿、献亭
殿内彩塑共21尊,包括主尊观音菩萨立像1尊、胁侍菩萨4尊、自在观音1尊、侍女像2尊、善财和龙女2尊、八大明王、两护法金刚,以及观音立像后的化身金刚1尊,其中自在观音、供养人、善财、龙女五尊为后代补塑,辽塑16尊。
观音殿彩塑比较特殊,其一殿内没有设佛坛,辽塑16尊全部站立于地面。其二这16尊作品,是石雕和泥塑相结合,融雕、塑、贴金彩绘,制作而成,这也是千年造像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五尊后补之作为泥塑)

观音殿彩塑全堂图

观音殿彩塑布局示意图
主尊观音菩萨站立于殿内正中,高约6米,顶住屋顶藻井,在如此狭小的殿堂里,显得十分高大雄伟。通体贴金,面带微笑,慈眉善目,头戴宝冠,宝冠中化佛缺头部。两臂曲于胸前,双手当心结印。身材修长,披云肩,穿上衣,胸腹间束扎,衣襟叠涩,胸配璎珞,着长裙,衣纹自然,飘带灵动,跣足。
观音立像两侧是4尊胁侍菩萨立像,高约2米,内侧两尊略高一点,穿袈裟。其余造型较为相似,均头戴宝冠,面部贴金,眉间白毫,五官神态,与大同下华严寺辽塑有几分神似。服饰华丽,长裙及地,飘带缠身,胸佩璎珞,双手置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主尊观音立像前自在观音,单腿垂坐于山石状台座上,双手叠于左腿膝面,服饰厚重,神态祥和,两侧砖砌须弥座上站立侍女和善财、龙女像,世俗化特征明显,均为后世补塑之作。

观音殿中部观音站像、胁侍菩萨、自在观音、善财、龙女、侍女像
东西两侧各有5尊造像,南北方向排列,内容为八大明王和两护法金刚。明王像高约2.5米,均裸上身佩璎珞,戴臂钏腕镯,肌肉凸起,雄健威猛。因为主体为石材雕刻,所以两腿后侧,有石质支撑物,以保持平衡。
两金刚位于南侧靠窗位置,相对八大明王略低约10厘米。
东侧由北向南第一尊为马头明王,深红色肌肤,头顶红日,怒发上竖,三头六臂,左腿微曲站立,上身微微前倾,忿怒威猛,上二手持法器高举,中二手合掌于胸前,下二手持法器向下。
第二尊为大笑明王,肌肤白皙,四臂,身体直立,额头前突,头发较少,竖目下视,上二手合掌置于胸前,下二手握拳向下;
第三尊为大轮明王,三头六臂,肌肤发绿,竖目咧嘴,头顶光秃,六臂皆环钏,服饰简洁,上二手上举,中二手持剑,下二手右手持杵,左手握拳,左腿微曲站立,身体微微向前倾。
第四尊为降三世明王,橙色肌肤,三头六臂,顶部一束头发高耸,獠牙外露,肌肉隆起,上二手握拳高举,中二手结印于胸前,下二手中,右手握拳,左手出掌,右腿微曲,身体略向右侧倾斜。
护法金刚,金色肌肤,身着铠甲,头戴头盔,右手执金刚杵扛在肩上。

东侧四大明王、护法金刚像(拼图有变形)
西侧由北向南第一尊为无能胜明王,蓝色肌肤,红眉,张嘴,两撮红发从两鬓竖起,右腿微曲,四臂,上二手持法器高举,下二手持斧钺。
第二尊为大威德明王,四臂,棕色肌肤,上二手右手持戟,左手下方出掌,下二手持法器向下,山形怒发高耸,瞠目怒视。
第三尊为不动明王,三头六臂,上二手持剑,中二手合掌抱于胸前,下二手握拳持法器向下,右腿微曲,身体呈半蹲状,颈部有蛇缠绕,山形怒发高竖。
第四尊为步掷明王,三头六臂,龇牙咧嘴,红眉,山形怒发高竖。上二手握拳高举,中二手出掌于胸前,下二手持法器向下,左腿微曲,半蹲状。
西侧金刚着甲胄,带战盔,右手执三叉戟,左手握拳,神态威武。

西侧四大明王、护法金刚像(拼图有变形)
八大明王形象生动,孔武有力,如此众多明王汇聚一堂,在山西佛教寺庙很少见,极具北方民族融合风格特征。此类造像属于密宗题材,多见于壁画,比如灵丘觉山寺辽代壁画,浑源县永安寺元代壁画等。
观音立像背后有一尊观音化身,降服“蛤蟆精”的金刚像,此像面北,正对大殿后墙隔扇门,殿外有抱厦一小间。此尊造像头戴宝冠,神情威严,天眼明亮,身着铠甲,腰佩宝剑,双手平放于胸前,脚踩“蛤蟆精”,诠释了观音化身降服蛤蟆精这一传说。

脚踩“蛤蟆精”观音化身金刚
观音堂造像是辽代石造像与彩塑的完美结合,是雕、塑、绘的有机统一,展现了独特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丰富了山西古代彩塑的内容,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部分辽塑局部特写图
另外观音殿内,两山墙及后墙有清代壁画近百平米,东西山墙绘制的是《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的二十四幅随类应现的救苦救难故事画,如“诸佛礼南海”、“雷电感应散”、“临刑刀断坏”等。后墙绘制的是十八罗汉图,整体保存完好。明间顶部有方格藻井,绘制有龙纹图案。虽然壁画和藻井年代较晚,但和彩塑相互映衬,亦为美轮美奂。
云中旧有蛤蟆精,怪物侵扰民不宁。
忽现大士丈六身,菩萨明王随云行。
光射散去妖魔险,甘露润泽济世群。
(照片引用网络,敬表谢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