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福建科普
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远离肺癌、肝癌等 5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福建科普

地域科普 | 老福州都不一定知道的6件事,你知道几个?

福建科普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04-27 08:00

正文

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福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福州城的这些真相,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早已变样。


还有多少人知道?


福州原来并没有这么大

福州城,最开始是叫“冶城”,汉初,无诸时期始建,在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冶城的面积不大,城内的居民主要是王族、官吏和守城士兵。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州城慢慢扩大。扩大的总趋势自北向南延伸,再向东南方向发展。


图片/福州身边事

五一广场以前是沼泽

现在的五一广场算是福州的一个地标,但有谁知道这里以前四周是一片沼泽、湖泊池塘。


到了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在于山脚下筑起了“月城”,后来又有了“南门”,南门城外留有一片空阔地,便是现在的五一广场,但那时它还叫“南校场”。


1970年,“南校场”改建为广场,有人说因为它是“五一节”竣工的,所以叫“五一广场”。也有人说因为旁边是五一路。


图片/海都网


于山、乌山、屏山以前都是小岛

根据资料显示,在6000~5000年间,福州还只是一个海湾。距今2600年起,海平面逐渐下降,到今天的位置,福州盆地内沉积了几米甚至十几米厚的淤泥层,所以福州有很多用“屿”来命名的地名,如前屿、后屿、台屿等等。


到了商周至汉初时期,福州市区还是一片内海和沼泽地,于山、乌山、屏山等还只是岛屿。那个时候的福州可以用“福州湾”来形容了。


现在的于山、乌山、屏山成为了福州的标志,也成为了福州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图片/福州身边事


民国以前福州没有马路

民国以前,福州连马路也没有。最好的街道仅是狭窄的石板路,供行人和轿马行走。


民国三年(1914年),福建巡抚使许世英议建福州马路,把地处水部的城楼拆掉,开辟了“福新街”


马路从水部城楼开始,经水涧殿(火巷附近)、河塍(河塍巷附近)、泮洋、连宅、王庄、下甲、金墩(南公园附近)、红舍、中选,直达坞尾(玉环路)新码头,全长6公里左右。


工程于民国四年(1915年)4月开工,由福建银行下拨10万元,购买沿途299家田园房舍,翌年1月29日竣工。


第一条马路经过城内14段内河,故建了14座桥。现在只剩下国货路上现代化的12桥,和五一路上还留有一个“14桥”的公交站名外,其他的都在百年来城市建设的大潮中被淹没了。


图片/福州身边事


台南以前是指台江,不是仓山

现在福州人所说的南台是指闽江之中的南台岛,也就是仓山区。但在福州古代文献中,古人所说的“南台”却是指台江区的一座小山,它的原名是钓龙台,海拔不到40 米,今为福州第四中学所在地。


《三山志》中记载:“南台,城南有越王钓龙台,故名。”南宋名相赵汝愚也曾在钓龙台下的潭尾街留下题刻:“古南台”。


图片/福州身边事


福州城是一个太极

明代福州古城修建后,福州城被四座大山围绕: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莲花山,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格局。


中间又有闽江自北向南穿流而过,闽江支流又环绕着福州城,形成了水绕格局。


古人便把这种山环水绕的相对封闭式环境称为太极,认为“既有天地,天一太极,地亦一太极,所生万物又名一太极。故地理太祖,一龙之终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极也。”


福州的地理环境符合太极的地理要求,山环水绕的地理位置十分适合人们生产生活,繁衍生息。


图片/福州身边事


福州曾五度为都

福州一直以来都是八闽受郡,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民国期间到现在一直福建省的省会城市,在历史上,福州城曾五度为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