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促进我国学界对中西方历代经典的再认识,臻进中西方的古典文明互鉴,力求贯通文史哲和古典语文学,研究并诠释古代中国、古希腊罗马、欧洲近代的经典文本,乃至古希伯来和阿拉伯文明的传世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知识产权局  ·  申长雨一行赴浙江调研初创型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  12 小时前  
植物星球  ·  檫木终于开启了这个春天 ·  2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上海市首例!看检察官抽丝剥茧破解批量实名注册 ... ·  3 天前  
知识产权界  ·  浅析DeepSeek在专利领域的应用及影响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新书丨迈尔《论哲学生活的幸福——对卢梭系列遐想的思考两部曲》(第二版)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4-07-12 08:56

正文


论哲学生活的幸福

——对卢梭系列遐想的思考两部曲(第二版)

[德] 亨利希·迈尔 著

陈敏 译

华夏出版社 ,2024年4月

(丛书:经典与解释·迈尔集)


内容简介

《论哲学生活的幸福》呈现了迈尔教授与哲人 卢梭 《遐想录》的交锋。《遐想录》是卢梭最美、最大胆的作品,但也是最难和最少被人理解的作品。迈尔教授积三十年研究卢梭的功力,分两部分展开了对《遐想录》的绝妙解读。

第一部分讨论《遐想录》。 迈尔不是把它当成西方忏悔录和对话录传统中的又一部自传性文本,而认为它是在反思哲学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提供的独特幸福。

第二部分转而详细解读《遐想录》中提到的一个文本,即 萨瓦代理本堂神父的信仰自白》。这篇自白最初是作为小说《爱弥儿》的一个篇章面世的,也是卢梭作品中最引发争议的篇章,卢梭为此遭到了政治迫害。文章旨在为过成功的非哲学生活奠立根基。

在考察过程中,迈尔教授重点揭示了文中代理本堂神父所表达的自然宗教与卢梭本人的自然神学之间的差异。前后两个部分相互发明,为我们理解卢梭、理解哲学生活的本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指引。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前言

引用说明


第一卷

一 非哲人中的哲人

二 信仰

三 自然

四 自在状态

五 政治

六 爱

七 自我认识


第二卷

卢梭与萨瓦代理本堂神父的信仰自白


索引



内文试读

于我而言,《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素来可谓卢梭著作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华章。

它的优美隽永与其醒目的文风自是密不可分,而它们并非篇篇引人注目,或许正因如此,它们才能成其所是。虚构的魅力,文风的轻盈,缓急的交错,肺腑之言与轻描淡写的更迭,动与静的啮合,语言的力量与沉默的艺术,这些都为此书奠定了特有的基调,赋予它不容混淆的面容和独一无二的身形,也为它挣得读者无数,让它誉满天下,名贯古今。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书影,1782年版

这些《遐想》篇章在文学殿堂里的地位不容置疑,其耀眼光芒亦使其中的问题被遮蔽而遁入幕后。

我在世间就这样孑然一身了,既无兄弟,又无邻人,既无朋友,也无可去的社交圈子。

——发人深思的序曲如是奏响。

我们于此听到的是一个常人,一个开口便不忘哀叹自己命运的常人的声音吗?

抑或此处开口的是一位哲人,他开宗明义地阐明其研究立场,这种研究有别于他迄今——即便形单影只,却仍——为社会所做的一切?

作者一贯的意图是启发读者进行自我思考呢,抑或他在直截了当地向读者乞怜?

换言之,此书彻头彻尾地浸染着孤独,它到底为谁而作,又有何目的?

《遐想》与卢梭其余著作的共通之处在于:要理解它们,我们首先需深谙其修辞术。该书与其他著作相比的独到之处则在于:它始终是卢梭最不为人所知、所解的作品。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出版近二十年后,卢梭在《忏悔录》里写下了关于该书的著名论断:

在整个欧洲大陆,能读懂此书者微乎其微,而其中愿品评此书者,更是空无一人。

二百二十年 后,他的遗著《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出版问世,而他当年的论断亦可当之无愧地适用于该书。

在《忏悔录》中亦颇为著名的一处,卢梭声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行文“以最大胆——如若不说是放肆——的方式彰显了”他的种种原则。然而,回顾卢梭的临终之作《遐想》,我们必须对这一论断做出补充:以胆识而论,能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右者,唯有《遐想》而已。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缘由在于,在遐想中,生命垂危的卢梭不仅向“为数甚微的读者”力证了种种哲学原理,就如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所展示的那样,此外,他还一改二十五年前的做法,使哲人本身成了探讨的核心对象,并以敏锐惊人——如若不说是令人惊悚——的清晰笔触描画出哲人的存在轮廓。

然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真正的胆识过人之处仍鲜为人知,《遐想》也并非乍一看便光彩夺目。就这两本书而言,作品的哲学胆识与对它的普遍理解间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这源于卢梭的特殊写作技巧,以及那决定了他必须运用该技巧的意图。

卢梭最光彩夺目的书同时却最难以理解。书中充满了各种寄言,它们在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等待着参差不齐的读者见仁见智的解读;其间审慎运用的修辞术使其防范潜能频频成为书的中流砥柱。

这些特性都不足为奇,相反,它们出现在卢梭这样的作家的书中,这理应在我们的预料之中,因为卢梭自有公众影响力伊始,便孜孜不倦地告诫人们,要谨防科学艺术对市民道德和秩序井然的集体的败坏作用。

他是启蒙世纪里的独行者,他驳斥下述观点:使哲学变得通俗流行是理所应当和可能的,或至少是值得的。他与之前和之后的政治哲人所见略同:哲学就其本性而言对社会是危险的,真理也是危险的,哲人与非哲人间的区分不可撤销,因为人生来并不平等。

若我们想要恰当地理解卢梭的修辞术,那么可以说,它需要我们注意的所有定语——它的防范功能( prohibitive Funktion ),它追求哲理的教育学渴望,寄言对象的区分,作者的意图及哲人的自我理解——都已象征性地汇集呈现在卢梭1750年为《论科学和文艺》( 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首版选定的卷首插画中。这部充满悖论的获奖之作让卢梭在全欧洲一举成名。


《论科学与文艺》卷首插画,1752年版
在它的卷首铜版画左上角,普罗米修斯右手拿着火把,正从云端飘然走下。版画中央,一个稳立于基石上的人形清晰可辨,他面朝普罗米修斯,这是一个作欢迎姿态的赤裸少年,普罗米修斯正关切地将左手搭在少年肩上。
版画另一端比以上两人的站立处稍低的位置,一个萨图尔臂膀高举,正急匆匆地向两人走去。插图解说语作: Satyre,tu ne le connois pas Voy Note pag31 [参见页31注释:萨图尔,你不懂得它]([译按]参第一卷卷首插图)。它由此提醒读者注意卢梭为《论科学和文艺》第二部分第一句话作的注解,这句话是: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埃及传到希腊,说世上的种种科学都是由一个与人类的安谧为敌的神创造的。


卢梭为其所加的注解则是:

人们很容易看出普罗米修斯这则寓言故事的含意。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的希腊人,对普罗米修斯的看法似乎并不比他们对他们的忒伍特(Theuth)神的看法更好。一个古老的寓言说道:“萨图尔第一次看到火时便想要拥抱和亲吻它,但普罗米修斯对他大喊道:‘萨图尔,你要为你下巴上的胡须哭泣的,因为谁一碰到它,它就要烧谁。’” 这便是这幅卷首铜版画所要描刻的内容。


卢梭在第二部分开端提醒人们注意那个“古老的传说”,其用意何在?乍一看,这个“古老的传说”只是被唤来作指控科学和哲学的证人,就仿佛那个说明性注解只是为了昭明希腊人相对于普罗米修斯的权威地位一般。然而,一个与人类的安谧为敌的神,却未必就是人类之敌。

如果进一步考察证明此神为人类之友,那会如何?到那时,我们对希腊人的判断力该做何感想,又该如何看待那些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的希腊人的想法?如果我们将注解的第一部分,与将普罗米修斯描画成向人类布施善行者的第二部分对照看待,情形又会如何?

细心的读者有能力自行考虑并解答诸如此类的问题。此外,一些读者可能熟知卢梭在脚注里所指的“古老的寓言”,甚至可能去查看普鲁塔克的原文,并确认该“寓言”引自阿米约( Jacques Amyot )翻译的普鲁塔克的《伦语》。若依据出处将寓言补充完整,就会得出一个对卢梭文本的合理解读——在告诫人们要远离火焰后,普罗米修斯接着说:

因为人们要是碰了它,便会被烧着,但是,它散发光和热,只要人们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它,它将成为服务一切技艺的工具。


卷首插画中一个来历不甚明确的声音向那个无知者喊道,“萨图尔,你不知道、不认识,也不懂得它”——这个无知者不但不了解“火焰”的危险性,对火造福人类的诸多可能性也一无所知。

那个向我们迎面走来,形如萨图尔的人是谁?

接受持火炬者赠予火把的少年象征着谁?

超越上述两人,并以不同方式关注他们的那个神界人物,代表的又是谁?


- End -


作者简介



亨利希·迈尔(Heinrich Meier

亨利希•迈尔 ,德国西门子基金会学术主任、慕尼黑大学哲学教授、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永久访 问教授,2005年莱布尼茨奖得主。迈尔对卢梭、尼采、列奥•施特劳斯的研究享有世界范围的声誉,其代 表作《隐匿的对话》《施米特的教训》 已被译成八种文字。


延伸 阅读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书讯来源:“经典与解释”公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