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周,2024年12月30日~2025年1月5日
虽然还没到2025年,但这周一已经算在2025年的第一周里了(不要着急说新年快乐,还有两天呢)。我新买的周历也到了,方便更新的时候数日子。
昨天刚刚吐槽完,所以本期我们说些正经的,尝试从现实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读者的身边统计会和官方统计存在割裂感。
(本来应该更“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进展成效”专题新闻发布会的“翻译翻译”,但我有点嫌麻烦。)
就新冠病毒来说,感染了某一毒株后,该毒株带来的自然免疫其实是非常长久的,并不仅限于我们常说的3~6个月。但之所以新冠病毒的流行会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这主要是因为其不断变异产生的新毒株突破了之前的免疫。
不严谨的
说,当特定地区的
一轮感染高峰结束
进入
相
对
低谷期后,社
会面的
感染会
以零星
散发为主,
但
可能
会
有
两个阶
段。
前一
段的感染者以“查漏补缺
”为主,通常
是在上一轮感染高峰中因为各种原因没
有出现感染的
个体。
后
一
段在“
查漏补缺
”的基础上
,则会开始
有上一轮感染高峰中的
感染者
开始出现感
染,多数情况下这是由于免疫衰退和新变异株共同造成的。
当
时间进入到相对低谷期的后一段的时候,
这些零星的感染者通常并不会
造成规模性
的
感染,
同样
不会
使得哨点统计
结果出现大幅
波动
。
但
现实中
大家
能接触到的人群和在社交平台选择的观测对象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这时
很可能会
发现自己身边
开始
出现了零星的
新
感染者
(可能
也是
上
一轮的感染
者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增加,进而
产生
身边统计和
官方
统计的
割裂感。若此时又是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干扰因素就会更加复杂。
现实中这两个阶段的划分一般不会有特别明显的界线
(但为了表述方便我会“瞎编”一个大概的)
,不同地区也会存在差异,我在之前分享中提到的“传播强度增强”和“感染风险累加”一般就是指靠后这个阶段,但
更多的是需要大家根据自己身边的实际感受来判断。
而等到人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出现规模性衰退以及新变异株占据传播优势后,相对低谷期也就随之结束,进而进入快速增长期,或者用你们常说的“起峰”。
所以从结果上来说,部分读者的感觉不一定有问题,但社会面上的流行情况也确实和身边统计学不一样。
再说一下“起峰”的问题。我没要求大家相信我每次的预测,但如果你比较关心这个问题,又专门来私信/留言问我,而且还是关注了好久的读者,那起码每个月看一下公众号发的中期展望好不好?不应该守着粮仓还饿着自己。
这一轮的中期预测基本在2024年10月就定型了
。
本期分成三个部分:
区域地图目前是第五版,
这部分不多描述,图示仅代表个人对整体趋势的推测,不代表具体城市、乡镇、村庄、街道、楼宇、办公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
除了颜色之外,还请读者们注意图例的变化。
(一)A区域
-
第49周~第50周(12月2日~12月15日)
,当地风险保持在相对低谷,A1可能存在区域内的小幅波动,并对A2地区造成部分影响。
-
第51周~第52周(12月16日~12月29日)
,当地风险保持在相对低谷,A1可能存在区域内的小幅波动
,并对A2地区造成部分影响。
-
第1周~第4周(12月30日~1月
26
日)
,整个区域持续保持在散发状态,但传播强度会随时间逐渐增长。
期间可能影响疫情变化的社会因素有春运返乡和学校放寒假。
整个北方现在都处于甲型流感的“控制”下,新冠病毒近期不会有规模性的爆发,仍是零星新发和消化之前两周流感阳性率刚超15%时的一些存量传播。
您要是说这老北京流感跟天津卫流感哪个更地道?嘿,您还别说,它真没什么区别,都是大城市的震撼。
(二)B区域
2024年:
第49周~第50周(12月2日~12月15日),当地风险保持在相对低谷,B1区域可能出现小幅波动。
第51周~第52周(12月16日~12月29日),当地风险保持在相对低谷,B1区域可能出现波动,并对B2地区造成小幅影响。
2025年:
第1周~第3周(12月30日~1月19日),整个区域持续保持在散发状态,但传播强度会随时间逐渐增长。期间可能影响疫情变化的社会因素有春运返乡和学校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