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人问:“十方虚空法界有无量佛土,为什么特别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要劝我们生净土,也可以劝东方、南方、北方,因为都有很多净土啊。”
这里通过提问,来说明阿弥陀佛本愿的殊胜、佛跟我们众生的因缘关系,让我们能够专一无杂、心无旁骛地执持名号求生西方。
这里列了五点。
一、胜
胜——弥陀净土于诸佛净土中最超胜。
阿弥陀佛的净土是诸佛净土中最超胜的,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指劝。
“胜”又有四点:
一是庄严胜。极乐净土的庄严,超胜诸佛净土。
二是利益胜。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超胜往生诸佛净土。
三是本愿胜。阿弥陀佛的本愿,胜过诸佛的本愿。
四是因行果报胜。这一点是综合性的,到后面再详说。
这四种殊胜,最重要的就是本愿胜,这是原因。因为本愿殊胜,才有庄严胜,才有利益胜,从而显示因行果报都胜。因为阿弥陀佛本愿超胜,所以我们才容易往生。也显示阿弥陀佛与众生缘分深。深在哪里?深在本愿,本愿跟众生结的缘深。因为本愿超胜,能令众生“专心有在”,所以就讲到阿弥陀佛。不然也可以讲别的佛,任何一佛都可以让众生“专心有在”。因为本愿胜,才可以一即一切,这是几个理由当中最根本的。
二、易
易——弥陀净土比诸佛净土容易往生。
阿弥陀佛的净土比诸佛净土容易往生。如果殊胜却不容易往生,也没法劝;如果容易往生,但不殊胜,是二等、三等的,那也不圆满,心里也不满足。往生极乐既殊胜又容易,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指劝。
三、缘深
缘深——阿弥陀佛与此界众生缘深。
阿弥陀佛和此界的众生缘分特别深,所以容易。如果容易又殊胜,但缘分不够,他也不信;缘分深,一劝就相信。
四、为令众生专心有在
为令众生专心有在。
众生的心飘忽不定,总要让他有一个系心专一的处所或者目标,所以要专劝,不能说东又说西。
五、一即一切
一即一切——念弥陀,即遍念无量佛;生西方,即遍生诸佛国。
念阿弥陀佛一佛,等于遍念一切佛。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诸佛国土都可以任运游化、亲近。阿弥陀佛是总代表,只要念阿弥陀佛,就通通都有了,所以特别指劝阿弥陀佛。
念别的佛有没有这样的功效?对我们这样愚劣的凡夫来讲,就没有了。所以特别指劝往生极乐。
六、引证
前面列了五个小点,下面引用相关的经文法句,来证明前面所说的。总共引用了六部经典。
(一)引《法事赞》
《法事赞》言:
一切佛土皆严净,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从是超过十万亿。
七宝庄严最为胜,圣众人天寿命长。
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
“七宝庄严最为胜”,这里讲“庄严、胜”。
“凡夫乱想恐难生”,反显极乐国土容易往生。
“佛号弥陀常说法,极乐众生障自亡”,说明往生的利益殊胜。
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有识归之得悟。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直指西方,十万亿刹,国名极乐,佛号弥陀,现在说法。其国清净,具四德庄严;永绝讥嫌,等无忧恼。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诸佛境界,唯佛能知;国土精华,非凡所测”,诸佛的净土,是诸佛本自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超越一切凡夫、二乘、菩萨,唯有佛才能知道。诸佛国土的精妙庄严,不是凡夫可以测度的。
“三身化用”,“三身”指法、报、化三身;“化用”是化导众生的大用。诸佛以三身来化导众生、度化众生,有这样的大用。
“皆立净土,以导群生”,诸佛都会建立净土来摄受众生,引导众生往生净土。所以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的通法。
“法体无殊”,这有两种解释:一是诸佛三身的本质、所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二是诸佛的三身都是化用的方便,本体是阿弥陀佛法界藏身,以阿弥陀佛为法的本体,这是没有差别的。第二种解释是依净土的“宗”所展开的,第一种解释是从字面展开的,都讲得通。
“有识归之得悟”,“有识”就是众生,如果众生能够归命,往生诸佛净土,就可以证悟佛性涅槃,得到解脱利益。
这段文的前两行跟“一切佛土皆严净”是一个意思;到后面就转折了,说诸佛净土不容易往生。
“但为凡夫乱想,寄托无由”,可是诸佛净土都是有要求的,散乱凡夫不可能往生诸佛报土。“寄托无由”,心没法寄托,没有理由,没有缘由,没有因缘,就是没法往生。
那怎么办呢?
“故使释迦诸佛,不舍慈悲”,众生这样苦,诸佛净土虽然严净高妙,但凡夫妄想纷飞,无法往生,使得释迦及诸佛不舍慈悲,指出西方极乐净土,不舍弃乱想凡夫,而且为众生发大悲本愿。
所以释迦及诸佛“直指西方,十万亿刹”。“直指”,就显明西方极乐净土是释迦及诸佛的悲心本怀。“直”就是直接,不拐弯,不含糊。
这里都是简略的用语,就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那这样国土是怎么样的呢?
“其国清净”,极乐世界是清净的,这是总德。下面具体说明极乐世界是怎样的清净。
“具四德庄严”,“四德”指常、乐、我、净涅槃四德,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涅槃界”。
“永绝讥嫌”,永远没有讥嫌。《往生论》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女人、根缺、二乘都会遭讥嫌。有讥嫌就不圆满,就有所不足。
“等无忧恼”,“等”是平等境界,没有任何忧恼。如果有忧恼的话,那是清净的吗?“清净”这个词很有加持力,经常想这个词,心里会很舒服的。所以读佛经,有时候读两个字就够了,这两个字读一天、读十天也可以。
什么是清净?先讲不清净。比如到菜市场,屠宰啊,荤腥啊,这是环境的不清净;房间里很多人讲话,东讲西讲,就不清净。这是最粗显的。心越灵敏,就越感到娑婆世界非常浊染,没有半点清净。比如心中有烦恼,就不清净。世界不平等,能清净吗?清净一定是平等的,不平等绝对不会清净。但是一般人不会有这样的认识。比如有的人坐好车、住好楼,有的人没车坐,住贫民窟,这个世界就不会清净。穷人心里会有仇富情结;富人很骄慢,感到自己是成功人士,这都不清净。真正的清净一定是平等的,慈悲的。离开慈悲,没有清净。骄慢,暴烈,凶残,哪里有清净呢?
所有功德都包含在清净里,《往生论》说的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清净是总功德庄严。清净一定和平等、慈悲、智慧、柔软、无苦相应。有苦恼能清净吗?吃了上顿没下顿,要去挣钱;心里有仇恨,能清净吗?晚上睡觉都睡不着。官司缠身能清净吗?这些都不能清净。
“清净”,有无量的内涵在当中。
“其国清净”,是什么样的清净?有涅槃四德就清净。
“永绝讥嫌”,二乘、女人、根缺,不仅没有这些实体,连名字都没有;“等无忧恼”,这才清净。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诸佛的国土是“凡夫乱想,寄托无由”,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人天善恶,皆得往生”。人、天都是凡夫,即使是玉皇大帝,外道以升天为最高,但在佛教看是很低的层次,也是凡夫。凡夫,有善人,有恶人。心里有善恶,能清净吗?有的人嫉恶如仇,按世间的标准,说这人正义感很强,很值得尊重。其实这是不清净的,因为缺乏慈悲。善恶、是非的观念特别强,是不清净的,会闹出很多是非,世界不会太平。佛菩萨泯灭善恶、是非的观念,慈悲、怜悯一切。有的人修学佛法,一开口讲话就知道他内心没有法、没有慈悲、没有道、没有清净,他善恶观念特别强,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很累。
念佛人如果还讲善、讲恶,就太累了。阿弥陀佛的救度包含一切、融摄一切,连善恶的差别都泯灭了,所谓“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到极乐世界都没有差别了。在这个世间差别很大,行善就得乐的果报,造恶就受苦的果报,生天、堕落就有差别。到极乐世界,没有差别。是怎样的没有差别呢?
“齐同不退”,都是不退转的菩萨,都证悟无生法忍。
“何意然者?”为什么极乐净土这样容易往生,这样殊胜庄严、利益殊胜,人天善恶都能往生呢?为什么其他佛的净土没有这样,而阿弥陀佛的净土能这样?下面善导大师给出答案,就是本愿的超胜。
“乃由弥陀因地”,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
“世饶王佛所”,在他的师父世饶王佛那里。
“舍位出家”,在世饶王佛座下,舍了王位,出家修行,名叫“法藏”。
“即起悲智之心”,以慈悲和智慧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广弘四十八愿”,发起四十八大愿。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为什么乱想凡夫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法藏比丘的愿力。不要说乱想凡夫,即使五逆十恶的人,念佛罪灭,也可以往生;谤法阐提的人,也可以往生,“回心皆往”。
这样的话读起来非常感动,非常有力量。有时候并不在于讲很多,讲很多话反而没有力量。就把结论一放,有缘的人看到之后就会感动。
“五逆十恶”,罪大恶极的人念阿弥陀佛,罪灭就得往生。“谤法阐提”是诽谤佛法、断诸善根的人,他不认为有极乐世界,认为佛说的话是骗人的,在编故事,这样的人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去呢?他根本就不相信,不回心就没办法。
“回心皆往”,只要回心,愿意往生,都可以往生。回心就非常容易,而且“皆”往生,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二)引《往生礼赞》
为什么释迦、诸佛别指西方令众生往生?下面引用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的解释。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这是善导大师自设问答。说一切诸佛都证悟平等,都有法、报、化三身,而三身化用,并立净土,也都有净土的存在。
“悲智果圆”,他们的慈悲、智慧,所证得的无上佛果,都是圆满的,没有差别。按道理说,“随方礼念”,未必一定向西方,可以朝东方、南方,不管朝哪一方去礼拜、称念,随便课称哪一尊佛,都应该可以到这尊佛的净土吧?这是一种推论。
根据这个推论,下面就提出疑问,“何故”,为什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和诸佛特别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而劝我们应该专礼、专念、专求往生,这有什么道理呢?
下面是善导大师的回答: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这八个字两句话,等于是对上面提问的人先作一个肯定的回答,“你讲的不错”,诸佛所证悟的境界是平等的,他们本身都是圆满的佛果,是一样的。
不过,“若以愿行来收”,诸佛果上虽然平等,若以因地的发愿和修行来衡量的话,是有因缘的。“收”的意思是有因才有果,以因收果,也可以果收因。比如我们春天播种了,到秋天才有收获,果是从因来的,互相收摄。因收果是收取,有因可以收取果;果收因是收摄。
“非无因缘”,这句话一方面是回答上面“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的设问,说这是有因缘的,是因为有愿行、有因缘,所以才特别偏叹。这里的因缘、愿行到底指什么呢?就是下面这段话,“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愿行、因缘都在这一段。
下面就给出结论: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由于愿行、因缘的不同,所以释迦、诸佛就特别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特别、有差异的地方。
这些解释都非常简略,也非常根本,抓住了核心和纲要。
愿、行,“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这是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这是行。
这里的愿、行,是从阿弥陀佛的立场上讲的,因地上说,“光明名号”是因中已经发愿,以他的光明名号来摄化十方;果地上也就用光明名号来摄化众生,这样因果并显。这也就是《观经》所说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以光明名号摄化、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光明和名号的关系是一体的,名号是光明的名号,光明是名号所具备的光明。这些都来自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誓愿。誓愿是因,光明名号就是缘,以缘来摄取众生,这叫因缘。
接下来这一句,是从众生这一方面来说的,阿弥陀佛的愿行和因缘,成为了众生的愿行和因缘。
“但使信心求念”,这是愿,求生西方、念佛名号。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是随顺上一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照这样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行。
愿、行也是因和缘。“以佛愿力”,这是缘;“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这就是所谓的信、愿、行。以此为因,乘佛愿力为缘,这样“易得往生”,容易往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诸佛所证虽然平等,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探究他们因地的愿行,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特别劝我们众生往生西方净土,这是有因缘的。这个因缘就来自阿弥陀佛因地的愿行不一样,阿弥陀佛的愿行成为众生的愿行,阿弥陀佛的因缘成为众生的因缘,所以让众生容易往生。这是诸佛所没有的,唯有阿弥陀佛才有这样的誓愿。
详细说起来,阿弥陀佛跟诸佛虽然果证一样,但是有下面五点不同:
第一,愿行不同。因中发愿、行持不一样。
第二,因缘不同。跟众生的因缘,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都不一样。
第三,以名号度化众生不同。当然这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本发深重誓愿”。
第四,摄化善巧不同。阿弥陀佛是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十方诸佛未必是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第五,难易不同。往生净土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有这样的愿行,这样的因缘,所以非常容易往生。其他诸佛净土没有这样的愿行、因缘,所以不容易往生。
因此,释迦牟尼佛和诸佛都特别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其实,这几段可以互相对比来看,因为都是善导大师解释的。
“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跟上一段“三身化用,皆立净土,以导群生;法体无殊”,这不是差不多吗?
“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和上一段“有识归之得悟”,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和上面“乃由弥陀因地,世饶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广弘四十八愿”一致。
四十八愿说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这里的“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这都是一样的。
上面说“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这里先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然后说“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大家可以把两段文放在一起,仔细地思维、对比、对照,这样理解,角度会不一样,会更加深入、细致。
我们来看《净土宗圣教集》里的《观经疏》这一段文,请翻到531页。《观经》的情节大家要熟悉,它是故事情节很强的一部经典。
韦提希夫人的儿子阿阇世王夺取王位,把他的父亲禁闭起来,谋害他的父亲,犯了五逆重罪。然后又把他的母亲也关起来,母亲韦提希夫人在牢房里非常忧恼,非常痛苦。所以她就向佛顶礼,平常都是过富贵人家的生活,国太夫人嘛,也不求生净土,这个时候很苦,她就说了: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佛啊,你给我讲讲没有忧恼的地方,我要去往生。我不喜欢阎浮提这浊恶的地方。”人遇到了苦,才能求解脱。
“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这里到处都是不善的聚会,“希望我未来世,不要听到不好的、造恶的声音,也不要见到造恶的人。”连她的儿子都把她关起来了,你说她心里多么悲伤啊!所以她就求生佛国。
“现在我向佛至诚顶礼,请佛慈悲,教我看看哪里是清净的净土吧,我愿意到净土去。”
接下来: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佛并没有跟她说话,只是以神通道力,从眉间放出白毫光,把所有的世界都照到了。光照出去,又收回来,回到佛的头顶,化成一个金色的光台。台很高大,像须弥山一样,十方诸佛清净微妙的国土都清晰地显现在金台当中。这都是佛的神通境界,我们没法思维。
这一段叫作“光台现国”。在释迦牟尼佛顶上的光台里,现出十方国土,韦提希夫人一看,非常清晰,一个个国土,特别多。有的国土是七宝合成,还有的国土纯是莲花……非常清楚,庄严,明显,好得不得了!让韦提希夫人看个够。韦提希夫人看够了,看过瘾了。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这些国土都很好,都很庄严清净,都有光明。不过我特别选了一个地方,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国。”
对于这两段,善导大师有解释。韦提希夫人为什么选择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呢?是她自己的智慧、能力吗?其实,有释迦牟尼佛的特别用意在当中。
我们看535页:
从“时韦提白佛”下至“皆有光明”以来,正明夫人总领所现,感荷佛恩。
从“时韦提希白佛言”到“皆有光明”,有这么一段,这是分文。接下来就是作一个总的科目,“正明夫人总领所现,感荷佛恩”。
什么叫“总领所现”?就是佛所现的这一切十方国土,她总的都看到了、领受了,就是领恩了、领情了。韦提希夫人“总领所现,感荷佛恩”,说:“释迦牟尼佛,很感恩您展现这么多净土给我看,都很清净,都很光明,我有数了。”
不过下面说:
此明夫人总见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故云“我今乐生安乐国”也。
韦提希夫人总见十方国土,都非常精妙。可是这么多净土,其中特别明显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净土都很好,但跟极乐世界一比,那不能比。所以她就说“我今乐生安乐国也”。
“我今乐生安乐国”,是把经文下面这句——“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提到这前面来说的。因为她话没说完,“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这句话里,“虽”是个转折语,后面说“不过我都不愿意,我没有求生诸佛净土,我是转过来求安乐国的”。
这下面也是个问答:
问曰:十方诸佛,断惑无殊,行毕果圆,亦应无二,何以一种净土,即有斯优劣也?
问题中这些词,跟前面讲的《往生礼赞》中“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中所用的词汇很相似。十方诸佛,断除烦恼没有差别;愿行究竟圆满,果位的圆满也没有差别。诸佛同样都有净土,怎么就阿弥陀佛的净土特别优美、庄严、殊胜、超越,而诸佛的净土好像没有这么超胜呢?
答曰:佛是法王,神通自在。优之与劣,非凡惑所知。隐显随机,望存化益,或可故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
这个回答,首先说了“佛是法王”,于法自在,“神通自在”,不可限量。不是说哪个国土优、哪个国土劣,这是神通自在的境界,凡夫不能测度,所以很难判定。
不过下面善导大师就推想“隐显随机,望存化益”,或许把某个国土的优点隐盖起来,而把另外一个国土的庄严显明起来,这叫“隐显随机”。这是因为随顺众生根机的不同,有的人或许跟这个净土特别有缘,那就把这个净土的庄严显明;跟其他净土的缘淡薄一些,那就让它黯淡一下。
为什么要“隐显随机”呢?这是为了度化众生的利益,“望存化益”。佛是看哪些人与哪个净土有缘,心中存着怎样能够利益化导众生的愿望、用心、用意。在这里说极乐世界最优胜;如果另外的世界跟别的众生有缘,或许显示那个世界对他是优胜的。
“或可故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隐显随机”,这是为了利益众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度化娑婆众生的利益特别殊胜。由此善导大师就推论,或许释迦牟尼佛是故意地把十方净土的微妙庄严、优点给掩盖一些,而独独显示西方极乐净土的优胜。
这就说明,虽然十方诸佛的净土都显现在光台当中,可是释迦牟尼佛以神力、慈悲作了调控,把弥陀净土的庄严特别显明出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神力、慈悲?就是为了利益韦提希夫人和所有未来世的凡夫,弥陀净土是对我们有深刻的利益的。所以接下来说:
韦提希夫人自己是没有能力来选择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生哪一个国土、不生哪一个国土的。是释迦牟尼佛秘密地加持韦提希夫人,通过对十方国土隐显的调整,“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通过这样的神力加持,让韦提希夫人特别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
韦提希夫人的选择,不光为她自己一个人,也是为我们未来世一切凡夫,为所有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的凡夫,为我们选的。这样的选择,是非常有恩德的,她的本源来自哪里?来源于释迦牟尼佛的大悲本心。
我们来看“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这段经文,下面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前面是通显,就是总体来讲,韦提希夫人希望佛告诉她无忧恼处,只要是净土,都可以。她愿往生净土,但是没有选哪一个。这里就特别选定极乐世界,愿求往生。
这一段其实也是很有说法,很考究的。比如说“‘我今乐生弥陀’以下”,如果按照分文的一般规律,应该说“‘我今乐生极乐’以下”。因为经文说“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对不对?应该是“‘我今乐生极乐’以下”。“以下”到哪里呢?“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甚至到更后面的经文。这里说“以下”,上面535页第六说“以来”,“从‘时韦提白佛’下至‘皆有光明’以来”,这都是有讲究的。“以来”,就是说这一段的分文和科式限于这一段的文字。“以下”,说明它的意义不光在这一段,还要往后面延伸。上面讲“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说明极乐世界的超胜,“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这已经在上一科解释完了。这里说“我今乐生弥陀”,特别强调“弥陀”两个字,是要解释阿弥陀佛本愿的殊胜,是由弥陀正报的愿行不一样。
所以,释迦牟尼佛探知阿弥陀佛的悲心,不是单从极乐世界来讲。看经文也是很有意义的,其实经文可以讲一句话就可以了。比如“我今乐生极乐世界”,也是完整的;“我今乐生阿弥陀佛所”,也是可以的。而经文说“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是把依报和正报同时列出来。同时列出来的目的在哪里呢?是要显示极乐世界正报阿弥陀佛的愿行与众不同,加持韦提希夫人来选择的。根本的区别,依报的殊胜是因为阿弥陀佛这尊主佛正报的差别所造成的。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的解释,就突出“弥陀”两个字,他从正报,而不是从依报来解释。
下面一大段,好像跟“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这段经文联系不上,看起来根本就没有解释文句。是在解释什么呢?它主要联系的就是“弥陀”这两字,所以说“阿弥陀佛所”,善导大师是要解释阿弥陀佛的。
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
这些话就像连环扣一样,都很有含义,是要显明什么呢?是要显明阿弥陀佛、弥陀本国,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十方诸佛的本国,是根本的国土,是本家。十方诸佛净土虽然都很殊胜,但这是总部。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这是从弥陀的誓愿来说明的。浅显的意思是说,每一愿都非常殊胜。但是要知道,这里要解释的,是极乐净土超越十方净土,弥陀一佛超越十方诸佛。所以这里“愿愿皆发增上胜因”,其实指的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才能被称为超越十方诸佛的愿,这条愿才可以称之为真正的“增上胜因”。
比如说第一愿——国无三恶道愿,如果我们专门就这条愿来说的话,跟十方诸佛的愿也没什么差别,十方诸佛的净土也都没有三恶道,怎么能叫“增上胜因”呢?如果以第一愿来比较的话,诸佛净土都可以平等地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