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国优才计划
欧洲最美微刊,用文化温暖人心,为中欧文化代言。 这里有你意想不到的人物,最深度感人的讲述,每天让原创好文滋养您向善的心灵,品味,内涵,情怀,全球100万优秀华人的聚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当代  ·  中坚 / ... ·  16 小时前  
收获  ·  《收获》书评 | ... ·  4 天前  
做書  ·  200多页的小书,我为什么做了一年 ·  3 天前  
精英讲书  ·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国优才计划

刚刚,他又惊艳全中国!超低颜值的他,为何能活出普通人没有的高级人生?

德国优才计划  · 公众号  ·  · 2018-04-11 21:33

正文


高晓松又火了!!!


这一次,

竟是因为一个图书馆。



3月22日,他的公益图书馆“ 晓书馆 ”,

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

而他担任馆长。



图书馆的设计师来头可不小,

是和贝聿铭齐名的,

世界级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揭幕式当天,

图书馆周围的樱花已经盛开,

高晓松看着樱花如雪,感慨地说:

你们看窗外,

晓书馆开了,樱花也开了。

今年的樱花季提前了整整一周,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

做了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樱花都提前开了。



而在樱花的包围下,

图书馆的颜值美出了新高度,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图书馆的邀请函也写的特别诗意:

暮春三月,春服既成。

喜见径草晴翠,山樱如雪,

趁取雅集于晓书馆,盼君莅临。

愿以诗书相亲,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晓书馆所在的一面落地窗外,

还围绕着浅水,

阳光下微风轻拂水面,波光粼粼。



馆内则分上下两层,

书山书海,无比壮观,

这世上如果有天堂,

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更令人叫好的是,

这所藏书数量50000册的公益图书馆,

是向大众免费开放的,

而且每一册书,

都经过高晓松的精挑细选,

他甚至成立了专门的选书团队,

让来到这里的人们,

真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不是一味地被励志畅销书洗脑。


他还打造了一个“伴读者计划”,

不定期邀请作家、学者、艺术家,

来到馆内和读者们交流,

他自己,就是001号伴读者。


在他看来,

图书馆是人与人连接的方式,

这个美丽的空间,

属于所有热爱艺术,热爱阅读的人。



有光,有水,有樱花,有书香,

宁静而质朴,

心里的烦扰统统散去,

如此文化圣地,

不来坐一坐,倒真负了四月好时光!



找一个好天气,就来这里吧,

挑一本喜爱的书,临坐窗边,

看得有些乏了,便抬起头,

侧赏窗外美景,

一不小心,

你也就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高晓松曾说过:

“我生在读书人家,

开图书馆是我最大的梦想。”

没想到如今,

他的梦想竟真的实现了!



可令人疑惑的是,

人近50,

为何还能不断梦想成真,

更收割各种性别,

各种年龄的一大众中国人,

受到人们的欢迎。

超低颜值的他,

为何能活出普通人没有的高级人生?


是啊,

高晓松,究竟他凭的是什么?!




1969年11月14日,

高晓松出生于北京,

他的人生从最开始就在开挂,

这是一个简直逆天的学霸家族:


外公 张维, 深圳大学创办者、两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外婆 陆士嘉, 北京航空学院筹建者之一,

世界流体力学权威,

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



外舅公 施今墨

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舅舅 张克潜 ,物理电子学,

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教授兼博导;

父亲 高立人 ,清华教授;

母亲 张克群 ,清华毕业,

师从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一家高知,满门鸿儒,

一个家庭能出一个人才都不容易,

他家却出了一堆。

他说:

“硕士在我们家基本等同于文盲。”


晓松和妹妹


他自幼在清华大院长大,

就连邻居都不是普通人,

每次他遇到问题,

长辈就给他写一张纸条,

让他去问谁谁谁,而这里指的谁谁谁,

都是我们在课本上才能见到的大人物,

他曾回忆:“随便踹开一家的门,

进去聊会天就很长知识,

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家前面的院子。”


无论是出身还是交际圈子,

他都吊打中国99%的人。


梁思成和林徽因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他也理所当然是个大学霸,

平时,父母还注意培养他的艺术修养,

让他学习琴棋书画,想让他成为,

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

1988年,他以超线60多分的成绩,

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爸妈早已为他规划好了未来的路:

上完清华,再去国外读个博,

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科学家。


但进入清华仅仅两年,

他竟然就选择逃离了这个,

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最高学府。


少年时期的高晓松


母亲常常教育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你要觉得眼前这点苟且就是你的人生,

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这句话像钉子般镌刻在他脑海里,

母亲没有想到,他的诗与远方,

不是科学,而是音乐。

他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

除了长花,什么都不长。

它是纯粹理想的土壤。

正是这百分之一的地方,

让你和别人不一样。

我那百分之一的地方,就是音乐。


青年时期的高晓松


可家里说什么也不同意他成为艺人,

他就和母亲打了个赌:

我要是能用吉他养活自己,

你就同意我组乐队。

年少轻狂的他,

就这样带着满腔热血,独自一人,

抱着吉他跑到天津唱歌卖艺去了。


结果第一天,只赚到了5毛钱,

第二天,饿着肚子去天津大学卖唱,

又被当成流氓,让学校抓了起来,

保卫处还要没收他的吉他。

最后,打赌失败,

他只好灰溜溜地回清华继续念书。


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音乐梦,

他找到了戴涛、赵伟、老狼等人,

组建起了“青铜器”乐队。

为了赚钱维持乐队的开销,

他们还跑到海南一家歌厅驻场,

唱《一无所有》,

结果没两天就被辞退,真的一无所有,

连回家的路费都没剩下。

身上所有钱加起来只够一个人的车票,

他让老狼先走,自己回学校上学。


而他决定,再也不回清华,

彻底走上音乐的道路,

这个本该是有着艺术气息的科学家,

因为这个决定,在未来,

成为了一个懂点科学知识的艺术家。



他辗转去了厦门,在厦门大学,

待了大半年,过着流浪歌手的生活,

也结识了一些玩音乐的朋友,

每天唱歌写诗,自得其乐。


摸爬滚打终究没有辜负一身才气,

《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白衣飘飘的年代》等等,

他创作的好歌曲不胜枚举,

1994年,他的《校园民谣》合辑出版,

彻底打破了当时流行音乐的沉默,

成为10年销量之最的原创专辑,

也掀起校园民谣的风潮。

他几乎成了一个青春符号,

他弹唱的音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不仅沉迷唱歌事业,

他还潜心电影,屡创为人称道的佳作。

1999年,他自编自导的,

《那时花开》惊艳四座,

影片由周迅、夏雨、朴树、田震主演;

2002年,他自编、自导并作曲的电影,

《我心飞翔》一举拿下法国里昂电影节最高奖,

美国雪城电影节评委会奖 。


他还和宋柯创办了“麦田音乐”独立品牌,

成为国内顶级音乐制作人。

可麦田成立后,只发了3张专辑,

虽然专辑很好,可盗版蜂起,

根本没赚到钱,还赔了钱,

心灰意冷的他,突然想起母亲的教导: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他决定,去周游世界:

“哪怕钱全花光也没关系。”


他去了大概三十多个国家,

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

玩一段时间就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旅途中碰上一堆人,很快成为朋友,

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

在欧洲碰到一个东欧乐队,

他就帮人弹琴,还跟人卖艺去,

到处跑到处弹唱,

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

……

在外人看来,他这是浪费时间,

可只有他自己懂得,

旅行,真正开阔了他的心胸,

他说:

“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

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之后,他又跑到洛杉矶,

抵押了车子,过得一穷二白,

平日里还是干一些在外人看来,

没什么用,纯属浪费时间的事情,

他喜欢青楼文化,就花大量时间研究;

喜欢历史,就研究这个国家的一切;

曾经有的电影梦也捡起来,

给各大制片厂写剧本;

平时还看杂书,历史,人文,

所有他感兴趣的一切。



他也将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

传输给了自己的女儿,

别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他却坦然地说:

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他女儿学琴,学骑马,学瑜伽,

但他从不强制女儿要取得什么成绩,

让她尽情做喜欢的事情,

不用求结果,他说:

如果一个孩子被教育,

只能学对升学有用的课,

上大学只能干对就业有用的事,

工作了一切都为了买车买房,

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在他看来,让生活更丰富的,

往往是那些无用的事情。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被教育,

要做有用的事情,

可他说: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就不算浪费时间。



35岁之前的照片是个故事,

35岁之后的照片是个事故,

人到中年,他的颜值越来越低,

可他的才华,却越来越迷人。


2011年,他因为酒驾坐牢,

本以为自己要完了,

但在看守所那半年里,

面对难以翻越的高墙,

他却明白了许许多多,

比如自由,珍惜……

他说,那是他“最快乐”的时间。


狱中,他隔着高墙听雨声,

说自己仿佛回到唐宋生活,

用矿泉水瓶制作漏水时 钟,

看了大英百科全书,

翻译了马尔克斯的《昔年种柳》。

人们看完他的翻译作品无不赞叹:

比起其他晦涩难懂的翻译作品,

高晓松不像是在翻译,

更像自己在写作,既有趣又不失特色。


正是因为入狱,

他的翻译才华才显山露水。

在这之前,包括他身边的朋友,

曾经共事多年的同事,

都不知道他连翻译都这么厉害。



别人生存靠技能,

他生存却靠才华,

出狱后,大家都以为他翻不了身,

没想到他却越来越火。


正是监狱的半年反省,

让他更加深刻地明白,

人生不应该一直都在奋斗,

而是更应该活得有趣。

人们都说文化类节目不会红,

可他却坚持要做,他说: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

各位公子都去为了理想和梦想奋斗,

因为你要去横枪跃马征服世界,

所以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

你朝九晚五,你996,你没空聊天,

我来替大家聊天。

我让大家工作之余过得更有趣一点。


2012年,他的个人脱口秀栏目,

《晓说》开始播出,之后又出版《如丧》,

2014年,他和蔡康永牵手出现在,

爱奇艺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发布会上。

他在事业道路上是走得越来越如鱼得水。



他写书,对过去现在将来侃侃而谈,

文字常常有拨开生活迷雾的感觉,

他在《如丧》里说:

“我发现人不能多年在同一座城市待着,

疑似认识的人太多,聊天的时候会发现,

周围熟人千丝万缕,

导致不敢放开吹牛逼的痛苦。”



在节目中,他常常大扇一挥,

一张口就是历史人文、山河川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