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士海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
2025-02-02
一. 前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先后采取:恢复全国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派遣赴美留学人员等一系列措施,极大激发了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1982
年
10
月中央决定成立以万里副总理为组长的“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国发
[1982]124
号文),副组长为方毅(国家科委主任)、吕东(国家经委副主任)、张震寰(国防科工委主任),下设办事机构等,直接领导并推进我国这一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其中计算机软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本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我所了解的一些片段,作为我国软件发展史的资料留存。
1982
年本人作为访问学者派遣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师从叶祖尧先生从事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并认识了来此团队的许多国内学者(周伯生、郝克刚、居德华、戴国忠、顾毓清、卢慧琼、贾耀良等),大家在叶先生的指导下,奋发研究,相互交流,在各自的研究课题上取得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成为了好朋友。
1983
年我回国后又有幸参加了中美软件合作项目的全过程。该项目是由国家科委领导下的软件主管机构——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主持、并有叶祖尧先生团队多位中国学者一起参加的大项目。本文共分三篇,第一篇(本文)概述当时中央对软件高度重视的若干情况,第二篇为北大软件研究生班的简况,第三篇为
C
软件工程环境的研制简况。
二.
Dr. R.T.Yeh(
叶祖尧博士
)
及其对发展中国软件的建议
叶祖尧博士,美国知名学者,当时为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美国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
IEEE
)院士,也是当时日本软件协会荣誉主席,印度国际软件发展中心荣誉主席、总顾问,中国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发起人之一、李国鼎的高参。
术语“软件工程”首次出现在
1968
年
NATO
会议上。
Dr. Yeh
于
1972
年与
Ramamoorthy
等
6
人一起向
IEEE
提出在美国实施软件工程的建议,软件工程首先在美国逐步实施,
1974
年
IEEE
授予这
6
位以
Young Fellow
的荣誉称号,成为国际软件工程史上的一件大事。
叶祖尧先生是抗日爱国将领叶佩高将军的三子,祖籍海南文昌。
1982
年,叶祖尧先生带着自己开创的“软件工程学”理念来到中国,受到当时主管中央领导的接见,并成为中央计算机领导小组的软件顾问。叶祖尧先生向领导小组提出了一项发展中国软件的建议,包括:合作培训软件专业人才,建立软件开发环境,建设软件工厂等,受到中央领导的积极回应。中央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我国有发展软件的优势,经总理、
5
位副总理共同批示,中国软件的第一个专门主管机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宣布成立。
叶祖尧先生
三. 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的成立
中央领导小组为加快我国软件的发展,决定由国家科委成立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并在国家科委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局(当时局长胡兆森)领导之下,任命了刘凤翘为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郝春民为副主任,钟锡昌为总工程师,刘菊芬、王昌义等参加组成团队。
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的成立是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推动了我国软件技术的研发,还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和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标志着中国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在
1984
年立即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协同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二是在美国知名学者叶祖尧先生建议的基础上,启动了中美软件合作的一揽子计划:包括立即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办软件研究生培训班,启动软件工程环境大项目,准备软件工厂的规模化生产和研发等。
四.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成立
为适应国际软件迅猛发展态势,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措施,发挥软件优势”的指示,
1983
年中科院向国家科委汇报发展软件的重要意义,同年中科院又以
(83)
科发技字
0778
号文向国家科委申报,建议组建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国家科委于
1984
年
4
月
4
日向中科院发文(
84
)国科发管字
261
号(见图),批复同意将中科院京区有关科研单位的部分软件力量集中起来,组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并明确该所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开展计算机科学、软件理论、软件技术、软件工具、软件工程和应用软件的综合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软件技术开发工作;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合办软件服务公司,共同研制应用软件包和从事其它服务性工作;培养中高级软件人才。
软件研究所的成立是国家发展软件的布局,它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属下的一个研究所,该所同时也成为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研究部的一个实体。
为落实此决定,
4
月
11
日中国科学院向计算所、计算中心、数学所发文
(84)
科发计字
0416
号《关于组建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通知》(见图),组成筹备组。筹备组由当时计算所副所长许孔时、计算所党委书记范培义、计算中心刘廉儒、数学所吴云等五人(其中一人待定)组成,
12
月
12
日完成筹备工作,
1985
年
2
月
15
日颁发“
(85)
科发干字
0170
号 任命许孔时同志为软件研究所所长
(
任期三年
)
”的文件,宣布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正式成立。软件所的科研人员,主要来自原计算所的第
21
研究室(系统软件研究室)、第
22
研究室(软件工程和应用软件研究室)、第
23
研究室(软件理论和技术研究室)以及数理逻辑研究室筹备组。当时软件所的办公用房都是租借的,科研经费也很少。现在软件所已经成为了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软件高新技术研发的一个综合性基地型研究所。
五. 启动中美软件合作一揽子计划
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的另一件重大决策,就是根据中央领导小组收到的叶祖尧先生发展中国软件的建议,
1984
年正式组织并启动了中美软件合作项目。
第一期工程要求完成两件工作,为期三年:
1.
在高校培养软件工程人才:由北京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负责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实习,每年分别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培养
50
名软件研究生。选用国外最新教材,用英语讲授,聘请美国大学教授和
IT
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任教。
2.
研制软件工程环境:经国家科委对国内提出的三个方案组织评审,最后于
1984
年
5
月宣布采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伯生教授牵头提出的方案,并成立总体组任命北航周伯生教授为该项目的中方负责人、总体组组长,由北京大学、中科院、清华大学等
8
个单位参加,在
3
年内完成该项目。
第二期工程是建立软件工厂,为软件规模化生产建立基地。
该计划的第一期工程正常进行,完成情况如下:
北大、复旦举办了中美合作的软件研究生班。北大共举办了两期(
1984
及
1985
分别开始)两年制软件研究生班,每期招收
50
名大学毕业生,已学成毕业分配(另文介绍)。复旦大学情况暂缺。
由北航牵头承担的
C
软件工程环境的各个子项目,经国家科委主持分别通过了专家正式鉴定。并以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专刊的形式,正式发布了有关研发的成果。(另文介绍)
以上表明第一期工程在中国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的主持下,已完成相关任务。但在
1987
年前后,由于决策部门的变更,该中美软件合作计划没有继续进行而终止。
六. 几点回顾
1.
为适应国际软件迅猛发展态势,中央关于大力“发挥软件优势”的指示和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软件工程的理念是正确的。由此,短短三年已经培训了一批有一定国际视野的软件工程人才,研发的
C
软件工程环境中不少工具已实用化、有的做了有益的探索,锻炼成长了我国一批软件骨干专业队伍,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2.
这一“发展中国软件”计划的框架与现今的“印度模式”几乎如出一辙。但就在印度开始启动“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开发和培训政策”的
1985
年,先行一步的中国,不久决策部门有重大变动,计划停止。至今时间已经过去近
40
年,它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
国际科技合作(尤其是软件)是很重要的方向,但做起来确实很不容易。美国
FBI
对叶祖尧先生每次来华后回国,都会进行调查,怀疑他是否泄密。中国政府的管理体制和决策部门也因种种原因不时有变动,影响合作的进行。另外两国在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管理理念、软件类型、协调沟通等方面也有差距,所以两国科技合作需要不断磨合。
3.